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知识提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知识提纲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6 15:5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1.通过相关史料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进一步明确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等基本国情。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民族和国家的意义。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建立背景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2)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
(3)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4)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建立过程
(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3)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5)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主要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2)发展历程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90年提出“三个离不开” ①内容: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②意义: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1997年中共十五大 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重大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民族工作主题
①提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②意义: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提出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意义 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②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助读资料·再思辨]
1.读教材P75“史料阅读”
史料 第二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
第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001年2月28日修正)
[思考] 史料中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点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
2.读教材P75“学思之窗”
史料 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年2月)
[思考] 结合史料,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
点评:原因: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帮扶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客观需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一贯方针。
举措: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殊经济优惠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
主题(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意义
 [论从史出]
材料一 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摘编自宋月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探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意义。
[提示] 背景:汉唐以来有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前已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
意义: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可有效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深化认知]
全面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即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我国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的依据
①基本依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我国的国情。
②直接依据: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途径:要实现民族平等,需要加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了解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充分尊重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语言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民族区域自治既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又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大团结。
主题(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论从史出]
材料一 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区域自治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摘编自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关于中国近代以来民族问题的历史思考》
[探究1] 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
[提示] 经济上,有利于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上,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文化上,有利于加强对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
材料二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持续开展好“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把民族团结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各方面,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
[探究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的原因。
[提示]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搞好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保持边疆稳定,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深化认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1)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地位不动摇,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坚守。
(2)保障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和祖国统一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取向。
(3)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石。
(4)坚定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纲领和方向指南。
(5)坚持和完善民族政策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
(6)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