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10.2《师说》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上)10.2《师说》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6 15:4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师 说
韩愈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说说你了解的韩愈
古文运动: 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知识卡片:古文运动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苏轼)
为汉语母语的词库贡献了诸多成语:
落井下石 杂乱无章 摇尾乞怜 不平则鸣 虚张声势
飞黄腾达 再接再厉 坐井观天 蝇营狗苟 驾轻就熟
细大不捐 无理取闹 地大物博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弱肉强食 同工异曲 一视同仁 悲天悯人 变化莫测
焚膏继晷 愤世嫉俗 盖棺论定 浑然天成 耳濡目染
韩愈:
知识卡片:题目解“说”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儒释道多元文化发展
从东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儒释道三家思想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三家思想逐渐在相互斗争中呈现融合迹象。
门阀观念盛行,重门第轻从师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面色严正不屈)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愚昧 句读
或不焉
谀 郯子
苌弘 老聃
蟠 经传
贻 巫医
生字注音
(yú)
(dòu)
(yú)
(tán)
(cháng)
(dān)
(pán)
(wū)
(fǒu)
(zhuàn)
(yí)
研读
第一自然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通“授” 传授
知识和道理
疑问代词,谁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他所存在的疑惑
(古今异义)求学的人
用来……
结合注释 疏通语句
所以:①用来……的;……的凭借。②……的原因。
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结合注释 疏通语句
介词“于”在
本来
意动,以之为师
哪里,怎么
可以翻译成“因此”的词语:是故、是以(以是)、由是等
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
取独
因此,所以
存在的地方
状后(于、以、乎、如)
判断
1、人为什么要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阅读分析第一段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研读
第二自然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很难!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从师的风尚
取独
超出(一般人)
意动以…为耻
尚且,还
低于
……的原因
副词表揣测,大概
结合注释 疏通语句
其:副词①表揣测(大概、或许、可能、恐怕)。本文。②表祈使(还是、一定)。吾其还也。③表反问(难道)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更加
译文: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却认为跟从老师(学习)可耻,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高明的地方!
宾语前置
通“否”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意动,以…为耻
指示代词,那些
文辞的休止和停顿
结合注释 疏通语句
宾语前置:①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③借助“是”或“之”构成宾语前置。
学了小的方面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不屑与之同列,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然反而比不上(他们),这是多么奇怪的事啊!
代词,这些
意动,以…为耻
这类人
不与同列,齿:并列
竟然
表感叹
乃:a.才:度我至军中,公~入。b.是:~大丈夫也。
c.竟然:乃不知有汉。 d.于是,就:~入见。
e.你,你的:家祭无忘告~翁。
结合注释 疏通语句
这些
阿谀奉承
感到羞耻
各种工匠
思考:第二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本段有几处对比?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择师教子 —— 自身耻师
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研读
第三自然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
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德(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超过学生,懂得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长,像这样罢了。
固定的
以……为师
这类人
不一定
专门研究

结合注释 疏通语句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老聃: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超过
思考:第三自然段举出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研读
第四自然段
译文: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
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普遍
介词,被
介词,向
目的连词,来
赠送
古人从师之道
结合注释 疏通语句
六艺:本文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补充: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赞许(多)
思考题
1、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提出中心论点,阐述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
(一段)
(二段)
批判当时的坏风气
(三段)
1.中心论点
2.师的作用
3.择师的标准
1.古今对比 (纵比)
2.于子于己对比
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
(自比)
(横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正面阐述
反面
对比论证
正面 事例论证 引用论证
课堂小结
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