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甘肃省庆阳六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庆阳六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7 07:1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庆阳六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这说明(  )
A.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
C. 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D. 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
2. 罗马帝国是将地中海、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希腊等文明发源地都统一在一起的帝国。罗马人不但使这些孤立的文明在传统轨道上继续发展,还促进它们同拉丁文明的顺利嫁接,催生出具有强大活力的新文明。这主要反映了(  )
A. 罗马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特性 B. 外来文化奠基了古代罗马文明
C. 世界文明已经连为一个整体 D. 帝国统一利于文明交流与发展
3. 在西欧中世纪,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主要有: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兵役;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这说明封君与封臣之间()
A. 不利于社会发展 B. 经济上相互制约 C. 形成了严格等级 D. 体现出契约关系
4. 16世纪初期,桑海国达于极盛。该国在中央设各部大臣,分掌财政、宗教等事务;将全国划分为4个行省和几个商业区,中央和地方大臣均由国王选派亲信担任;拥有一支以战俘和奴隶组成的常备军。据此可知,当时桑海(  )
A. 确立西非霸主地位 B. 实行中央集权 C. 借助宗教巩固政权 D. 鼓励发展商业
5. 16世纪的最后几十年,对于一个西班牙人来说,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在英格兰,1500~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封建贵族的享乐 B. 价格革命的影响 C. 政治分裂的阻碍 D. 罗马教廷的束缚
6. 马丁 路德把《圣经》翻译为德文时,常为寻找一个含义清晰、读音顺口的词汇走街串巷,也谨慎地从不同地区使用的德语中选用词汇。经由马丁 路德加工的德语,很快便流行全国,成为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这一现象(  )
A. 为宗教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B. 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萌发
C. 促进了天主教思想的传播 D. 结束了德意志政治分裂
7.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掌握司法权,彼此制衡。据此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原则是()
A. 主权在民 B. 自由平等 C. 社会契约 D. 三权分立
8. 1884年,英、法、德等欧洲15国签署协议,宣称其宗旨是为了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某地区的贸易和文明的最惠国条件,希望避免在占据新的非洲沿海领土时可能发生的不和与纠纷;关于开发土著居民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方法。该协议的签署(  )
A. 消除了欧洲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 B. 实现了欧洲列强间的利益均衡
C. 加速了非洲被列强瓜分的步伐 D. 使所有非洲国家均沦为殖民地
9. “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这段话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体现的是(  )
A. 印度最终成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B.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C. 工业革命摧毁了印度传统棉纺织业
D. 工业革命客观上促进世界向工业社会迈进,是历史的进步
10. 从14世纪初起,法国各大学文学系中已普遍开设有关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哲学、伦理学,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以及包括阿拉伯哲学和科学在内的课程;神学系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等纳入学习范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人文主义传播的影响 B. 摆脱神权束缚的要求
C. 巩固城市自治的需要 D. 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
11. 巴黎公社主要是由普通工人组成……公社一举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位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这说明巴黎公社政权(  )
A. 具有无产阶级专政色彩 B. 旨在建立工农联合政府
C. 解决了人类不平等问题 D. 受到了马克思直接指导
12. 如表是1870-1900年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城市人口(单位:万人),据表可推知,当时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巴黎 185.2 226.9 244.8 271.4
伦敦 389.0 477.0 563.8 658.6
柏林 82.6 112.2 157.9 188.9
A. 全国人口增加明显 B. 农业生产不受重视 C. 工业城市不断增加 D.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13. 《现代拉丁美洲》写道:“仅仅欧洲的启蒙运动和美国革命的榜样都不会在西班牙美洲诱发起义,如果没有拿破仑的干预,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或许会继续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直到19世纪。”其意在说明,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  )
A.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传播 B. 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影响
C. 获得了美国人民的支持 D. 瓦解了西班牙殖民统治
14. 19世纪晚期,印度国大党领袖班纳吉要求“在印度实行代议制责任制政府”;中国维新派开启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埃及祖国党也提出了实行宪政的主张。这反映出该时期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
A. 救亡图存与借鉴西方文明相结合 B. 以暴力手段实现民族独立
C.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D. 形成了联合斗争的新局面
15.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说:“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列宁的相关成功经验是(  )
A. 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B. 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取胜
C. 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D. 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16. 图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英国漫画家绘制的漫画《TAKE ME IN,MISTER 》(带我进去吧,先生?)。该漫画意在揭示雅尔塔会议
A. 凸显了大国主导地位 B. 激化了盟国内部矛盾
C. 加速了美苏利益冲突 D. 违背了世界和平潮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是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由工业化推动而发展的交通运输业、商业等经济部门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很快战胜了传统的农业、手工业。使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到了19世纪50年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被誉为“世界工厂”。1851年,英国全国1800万人口中,城市人口占52%,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10个,其中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人。
——摘编自王同彤《工业革命对英国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它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为科学,它关心的主要不是增加和改进现有产品,而是推出新产品。它的效果更为迅速、成果更为巨大,因而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也更具革命性。煤和铁的时代已经被铜和电、石油和化学的时代所取代。而大量的人口都被城市所吸收,大都市大量出现,而且是全球性的。由此开始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摘编自尹海峰《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的作用》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摘编自《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唯一标志”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B.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原始农业的产生促使私有制、阶级、国家、文字等产生,说明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B正确;
C.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重点强调生产力的变化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
D.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解题关键信息是“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
本题侧重于考查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孤立的文明”“继续发展”“催生出……新文明”可知,罗马帝国将很多区域文明连在一起,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明交流,D项正确;
材料虽涉及多地文明,但都不是罗马文明,不是罗马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特性,排除A项;
“奠基”夸大了外来文化对罗马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
世界文明已经连为一个整体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题干“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兵役”“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等信息体现封君与封臣权利、义务交织,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契约关系,故D正确。A项是无关项,排除A。BC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C。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初桑海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和常备军。桑海国实行中央集权,B项正确;
桑海确立了西非的霸主地位,但材料反映桑海建立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
桑海国信奉宗教,但不能得出桑海国借助宗教巩固政权,排除C项;
桑海发展商业只是材料中的部分内容,不能反映材料整体含义,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古代非洲,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非洲,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根据“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法国涨了650%”可得出欧洲物价上涨,这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金银流入欧洲,导致金银贬值,物价上涨,即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B项正确;
贵族享乐也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
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分裂,也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受到罗马教廷的束缚,排除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马丁 路德翻译的德文版《圣经》得到人民的欢迎,并成为人们共同书面语言,这有利于增强了人们的向心意识,对于民族意识的萌发起到了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
材料中的现象和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中的现象否定了天主教的权威,而不是促进天主教思想的传播,故C项错误;
德意志政治分裂的结束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于1871年完成,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的主旨,结合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民族意识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掌握司法权,彼此制衡”可知,美国国家权力被不同的机构掌握,相互之间彼此制衡,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D项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美国总统及议员由选举产生,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三权分立原则,与自由平等无关,排除B项;
社会契约指国家由人民与统治者通过订立契约的基础上建立的,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884年,英、法、德等欧洲15国签署协议,宣称其宗旨是为了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某地区的贸易和文明的最惠国条件,希望避免在占据新的非洲沿海领土时可能发生的不和与纠纷;关于开发土著居民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方法”可知,欧洲列强通过签署协议,缓和了彼此之间的矛盾,从而步调一致的对非洲进行占领和侵略。所以该协议的签署是加速了非洲杯列强瓜分的步伐,C项正确;
这一协议只是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了”,排除A项;
这一协议是缓和了列强间的矛盾,加速了他们对非洲的瓜分,并没有实现欧洲列强间的利益均衡,排除B项;
当时非洲还存在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殖民侵略打击了印度的棉纺织品,摧毁了印度传统手工业,其殖民侵略客观上改变了印度传统经济结构,促进其向工业社会迈进,有其积极影响,故D项正确;
AC两项表明了工业文明入侵对印度的不利影响,未从社会转型角度进行分析,排除;
材料信息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无关,排除B项。
故选:D。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结合题干“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从14世纪初起……欧几里德……托勒密……亚里士多德”,可以看出14世纪法国各大学“文学系”,“神学系”课程设置增加“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等古希腊时期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有关,A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人文主义对法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并未涉及摆脱神权,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人文主义对法国教育的影响,并未涉及城市自治,排除C项;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自然科学取得何种突破,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中“公社一举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位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具有无产阶级专政的色彩。
B.依据所学,巴黎公社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C.“解决了”表述绝对化。
D.依据所学,巴黎公社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故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公社一举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位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的主旨,并掌握巴黎公社运动失败的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运动的性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2.【答案】D
【解析】从1870—1900年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城市人口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反映出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D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主要城市的人口,不是全国人口总量,排除A项;
材料与农业生产状况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不能说明工业城市数量在不断增加,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根据“如果没有拿破仑的干预,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或许会继续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直到19世纪。”可得出材料强调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受到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即拿破仑对外战争进一步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拉丁美洲民族意识的高涨,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的传播促进了拉美独立运动高涨,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并没有支持拉美独立运动,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法国大革命对拉美的影响,而不是拉美独立运动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19世纪晚期,印度、中国和埃及等国资产阶级建立政党,提出立宪和政治民主的主张,反映出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已将救亡图存和借鉴西方文明相结合,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暴力手段争取民族独立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晚期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并未形成联合斗争的局面,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强调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国情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准许农民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并以租让制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属于列宁的成功经验,故D项正确;
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推,排除;
B项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分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根据漫画中的主题可以看出,在雅尔塔体系下,大国具有优势,象征小国的小孩“小孩需有大人陪伴,否则不得窥探”,这说明雅尔塔会议带有明显的大国主导特征,A项正确;
通过漫画无法体现出激化盟国内部矛盾,排除B项;
通过漫画能看出美苏作为大国,在雅尔塔会议中的优势,但是无法看出两国利益冲突,排除C项;
雅尔塔会议构建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雅尔塔体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雅尔塔体系相关知识的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雅尔塔体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变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发展为较为集中的工厂生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工厂取代工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小题2】影响:出现了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形成了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技术体系;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钢铁时代;推动了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主题:根据“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可得出主题为文明具有多样性,只有交流互鉴,才能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阐述:根据“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可从人类文明多样性产生的原因进行多角度的概括。根据“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再从文明多样性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看待文明多样性的角度概括。最后再从对我国的发展启示角度总结。
故答案为:
主题:文明具有多样性,只有交流互鉴,才能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阐述: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形式和范围。古代的文化在各国、各地区产生,面对不同的自然与历史环境,形成了早期文化多元并立的状态。承认文明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强文化的生命力。文化元素越多,文化多样性就越丰富,文化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文化的生命力就越强。有利于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保护文化多样性是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是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必要前提。有利于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未来世界是不同民族共存的世界,多元文化有利于化解冲突。总之,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类文明交流,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人类文明交流,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9.【答案】【小题1】思想主张:强调人性反对神学束缚;追求人现世的幸福和自由。原因:城市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
【小题2】思想主张: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国家权力高于教会。进步: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推动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一问,结合所学人文主义的内涵及文艺复兴运动率先在意大利兴起的背景;第二问,需要考生掌握路德的思想主张及宗教改革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