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备课参考--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件+教案+学案,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东教育】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备课参考--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件+教案+学案,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30 07:48:26

文档简介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学案导学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和种类,了解古代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②概括汉字书法、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音乐、舞蹈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初步理解书、画、舞、乐的功能和意义。
③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④以文字、画面等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了解古代艺术形式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体会古代艺术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内涵。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②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以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提高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丰富人生观,价值观。
②通过对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或欣赏艺术精品,潜移默化,提高自身修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
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京剧艺术的特色和成就
【学习难点】: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感悟思考】[课件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图案]
北京奥运会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设计图案?
【知识梳理】
一、充满魅力的中国书画
艺术种类
时期
书体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特点


六千多年前
商代
秦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代
明代


新石器时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两宋
元明清
【学思探究】谈谈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国粹京剧
剧种
产生、发展
原因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作用



关汉卿
王实甫
马致远
明传奇
汤显祖
清京剧
【学思探究】古代戏曲的盛衰存在什么规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知识拓展】
中国文人画的精髓在于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宋代画院考试中曾出现过以下题目: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嫩绿枝头红一
点。结合文人画追求意境的特点,请你来构思,什么样的画面设计在当时会获得考试的
好名次?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汉字、书画的发展演变脉络
理解京剧形成发展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京剧艺术的特色和成就
难点: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图案]
教师提问:北京奥运会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设计图案?学生讨论。
教师指出:这是奥运会徽史上第一次汉字字形的引入。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象征性的符号体系。汉字中的一笔一划,充满者对生活气氛的烘托和对生命意义的隐喻。由此引入新课。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
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2、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
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教师可以一边介绍,一边借助课件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图片欣赏对比的方法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3、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4、书法艺术
(1)、 楷书
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发展:①始于东汉。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结合课件展示楷书名家的代表作。
(2)、草书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难于辨识,实用性不大,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代表人物: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3)、行书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代表作:王羲之等。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教师:什么是中国画?特点?
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绘画形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远古的绘画艺术
起源: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
代表作: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代表作:战国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以线条勾画物象,构图简洁而有序,平面感和装饰性极强,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反映出画家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它们虽然不能叫卷轴画,但可以窥见当时的绘画水平,这时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
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绘画艺术的提高。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当时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发展到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代表作: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
4、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中国的绘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从唐朝开始,由于是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再加上唐诗的伟大成就和影响,绘画重情趣求意境,追求一种“画中有诗”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心境。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抒情性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文人画从此兴起。唐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唐代在隋代承前启后过渡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代表作: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5、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这些因素,使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体备众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是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描绘了北宋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的景象,作品充分展示了画家的写实功力,河流、物舍、舟船、城关、人群、虹桥、楼观、店铺、市街、驼队,等等,一切物象都刻画得入微传神。
6、元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这一时期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所以适合于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墨笔花鸟大量涌现,人物故事画的相对减少。随着文人画的繁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更好地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同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特别强调了笔墨技巧的运用,讲究绘画作品要具书法韵味,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要求绘画体现书法性用笔,反对刻意求工、求似,主张神似,逸为上。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气”,重视画家主观意兴和思想感情抒发。中国画在明代产生了许多流派,各派又在创作和理论上自成体系。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更多的画家在文人画创作思想影响下,追求笔墨情趣,很多画家钟爱梅、兰、竹、菊等题材和泼墨大写意手法,他们的艺术对近现代花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作: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三、京剧的出现
1、京剧的形成
清代开始,地方戏曲日趋繁盛,一批大型地方戏曲趋于定型和成熟。这些地方戏曲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安徽一带很有名气的“三庆”徽戏班,来到北京演出。徽戏在北京经常和其他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他们的长处。尤其是与以唱二黄调和西皮调为主的汉戏的合演,逐渐形成了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后来徽剧又吸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京剧。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
2、京剧的发展
早期的京剧以迷人的唱腔、丰富的剧目、精彩的表演和京腔京味吸引了观众,使京城出现了京剧热。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京城市民承认,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涌现出著名的“同光十三绝”。
3、京剧走向世界
京剧来源于地方戏,有着南北方许多剧种的优点,所以很容易地被各地观众所接受。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被誉为“国剧”。20世纪以来,京剧在不断革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流派纷呈,新剧迭出,走向世界,达到了艺术上的顶峰时期,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令人振奋的辉煌。
4、京剧表演特色
①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大锣等打击乐器伴奏;②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③唱、念、做、打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④表演有程式性和虚拟性,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小结:运用知识网络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拓展:
中国文人画的精髓在于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宋代画院考试中曾出现过以下题目: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嫩绿枝头红一点。结合文人画追求意境的特点,请你来构思,什么样的画面设计在当时会获得考试的好名次?
戏曲欣赏
在介绍完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选取中国各地著名的戏曲剧种进行播放,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展现艺术本身的魅力,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
课件30张PPT。第十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导入新课推进新课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1)起源:6000多年前,“文字图画”
(2)演变脉络: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3)总趋势:由烦到简
(4)过程:2.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1)两个阶段(2)书法成为艺术的条件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条件;
②知识群体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 动力;
③东方审美情趣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神会土壤。(3) 书法艺术发展的特点①秦汉以前,主要使用实用性文字;
②魏晋南北朝,书法成为艺术;
③隋唐,书法发展到新的顶峰,注重规范,风格多样;
④宋代,重文和市民阶层的形成,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⑤明代,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创造;
⑥清代,抱残守缺,了无生气。(4) 三大书法艺术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放纵,艺术性强兼具楷书规模和草书的放纵,即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享钟繇、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疃?⒈誓?で嘀泄?? 1.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鹳鱼石斧图》2.夏商周以人物肖像为主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人物御龙图》3.秦汉时期门类丰富《夫妇饮宴图》4.魏晋南北朝,真正意义的中国画出现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杨子华:《北齐校书图》5.隋唐五代吸收外来美术风格(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 阎立本 《步辇图》盛唐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壁画6.两宋宫廷画最活跃,风俗画为最大亮点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元 王冕 《墨梅》明 徐渭 《黄甲图》清 郑板桥 《墨竹图》隋 展子虔 《游春图》三、京剧的出现 1.清以前戏曲的发展 战国的戏曲由原始歌舞发展而来的。春秋时期出现了优伶,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2.京剧的出现和发展(1) 京剧的形成。
元代的杂剧和宋元南戏的产生为地方戏曲树立了楷模,大大推进了地方戏曲的发展。从明中叶到清初,昆腔由于唱腔的优美和剧目的丰富,在剧坛上几乎占有压倒一切的优势。但从清初到近代,地方戏曲日趋繁盛,有的唱腔更加丰富了,有的剧目更加多样了,并且有一批大型地方戏曲趋于定型和成熟。这些地方戏曲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北京自金元以来就是我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戏曲中心。清初北京已是昆曲、高腔、梆子腔争胜的场所。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安徽一带很有名气的“三庆”徽戏班,来到北京演出。徽戏在北京经常和其他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他们的长处。尤其是与以唱二黄调和西皮调为主的汉戏的合演,逐渐形成了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后来徽剧又吸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京剧。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2)京剧的发展。
早期的京剧以迷人的唱腔、丰富的剧目、精彩的表演和京腔京味吸引了观众,使京城出现了京剧热。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京城市民承认,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舞台艺术。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京城里形成了“满城争唱”的局面。由于京剧来源于地方戏,有着南北方许多剧种的优点,所以很容易地被各地观众所接受。自从占据北京舞台后,很多演员又走出京城,到全国各地演出,使京剧风靡全国,首先是天津,然后是上海、武汉、济南等地,都成了京剧的发达地区,拥有众多的京剧观众。京剧具有其他剧种难以相比的影响力,被公认为“国剧”。
(3)京剧走向世界。
20世纪以来,京剧在不断革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流派纷呈,新剧迭出,走向世界,达到了艺术上的顶峰时期,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令人振奋的辉煌。 名段赏析3.其他剧种川剧黄梅戏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书法绘画艺术和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并知道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优秀作品和名家。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是不断创新的、发展的,我们也希望在现代化的条件下,它们可以更加地被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下课!《人物龙凤图》《鹳鱼石斧图》《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游春图》唐 阎立本 《步辇图》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敦煌彩塑敦煌壁画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郑板桥 《墨竹图》钟繇楷书书法王羲之楷书书书法柳公权书法欧阳询书法 王羲之行书书法苏轼书法作品赵孟钍榉ㄗ髌氛判癫菔榛乘夭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