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狼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狼》题下共有三则故事,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文体知识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狼
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屠户:机智、勇敢
恶狼:贪婪、凶狠、狡诈
寓意:面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主旨点睛
本文记叙了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说明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人的道理,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应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缀行甚远(zhuì) 屠大窘(jiǒnɡ) 目似mínɡ(瞑)
苫蔽成丘(shàn bì) 弛担持刀(chí) 眈眈相向(dān)
隧入(suì) 止露尻尾(kāo) 狼亦黠矣(xiá)
意xiá(暇)甚
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1)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今义:几何学
2.一词多义
(1)意
①意暇甚 这里指神情、态度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打算,企图
(2)敌
①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②盖以诱敌 敌人
(3)前
①恐前后受其敌 前面
②狼不敢前 向前
(4)之
①又数刀毙之 代词,它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的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5)以
①投以骨 介词,把
②以刀劈狼首 介词,用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来
(6)其
①恐前后受其敌 代词,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 代词,指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 代词,指柴草堆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代词,指屠户
3.词类活用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2)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4.重点实词与虚词
(1)止有剩骨 仅,只
(2)缀行甚远 连接、紧跟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追随、追赶
(4)顾野有麦场 看,视
(5)苫蔽成丘 覆盖、遮盖
(6)弛担持刀
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7)眈眈相向 凶狠注视的样子
(8)目似瞑,意暇甚
瞑,闭上眼睛暇,从容、悠闲
(9)方欲行 将,刚
(10)止露尻尾 屁股
(11)狼亦黠矣 狡猾
5.句子翻译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译:(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译:两只狼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3)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译:时间长了,(那只狼)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课内精读
1.(考点:段落的作用)课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写屠户的危险处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后面叙述屠户与狼的斗争做铺垫。
2.(考点:内容理解)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狼贪婪凶恶、狡诈阴险的本性?
①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考点:人物形象)文章是如何来刻画屠户的形象的?(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加以分析)
①心理描写:惧——投以骨;大窘——两狼之并驱如故;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②动作描写:“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护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的精神。
4.(考点:议论的作用)文章结尾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的勇敢、机智和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富有智慧、机智勇敢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狼》(全文略)。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槖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节选自苏轼《黠鼠赋》,有删改)
【注释】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jiāo)嘐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似的
(2)意暇甚 暇:从容、悠闲
(3)堕地乃走 走:逃跑
(4)橐坚而不可穴也 穴:咬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2)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译:因此(老鼠)在咬不穿的情况下装作咬袋子,用声音招引人;在没有死的时候却装死,用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
3.甲文中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3次。惧——投骨避狼;御——弛担持刀;杀——刀劈两狼。
4.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断;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动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的圈套中。
【参考译文·乙】苏子在夜里坐着,有一只鼠正在咬东西。(他)拍床制止老鼠咬东西,(声音)已经停止了又响起。(他)让童子用蜡烛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袋子里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闭在里面因而不能够离开。”(童子)打开(袋子)看里面,寂静得好像什么都没有,(童子)拿起蜡烛寻找,(袋子)里面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老鼠刚才是在叫的,怎么会突然死了呢?那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跑了,即使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感叹说:“真是奇怪啊,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坚韧因而(老鼠)不能够咬洞。因此(老鼠)在咬不穿的情况下装作咬袋子,用声音招引人;在没有死的时候却装死,用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乌龟、狩猎麒麟,役使万物,统治他们,最后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我)对老鼠从极静到极动的变化感到惊讶,这里面人的智慧又体现在哪里呢?”
技法点拨
初中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常见的活用形式有以下几种:
1.名词加名词(或:名词加代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名词带了宾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了动词。
如《〈论语〉十二章》中的“饭疏食”,“饭”本是名词,但是现在它后面带上了名词“疏食”这个宾语,其词性就变成了动词,可翻译成“吃”。
2.副词加名词
现代汉语中,副词一般放在谓语前,不能修饰、限制名词,名词如果出现在副词后面,组成状谓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了。
如成语“不毛之地”中的“毛”,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了动词,是“长草”的意思。
3.能愿动词加名词
能愿动词一般是出现在动词前面的,如果能愿动词后面跟了名词,则这一个名词就活用为了动词。如《狼》一文中,“狼不敢前”中的“前”,本是方位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敢”之后,组成状谓结构,活用为了动词,可翻译成“上前,前进”。
4.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
如“大楚兴,陈胜王”一句,可翻译成“大楚复兴,陈胜称王”。其中“王”为名词,处在了谓语的位置上,如果不活用为动词,句子结构就不完整,因而此处的“王”,应是名词活用为了动词,可翻译成“称王”。
在解答具体的题目时,可运用以下方法:
1.标志识别法:①名词出现在副词后;②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
2.语法位置判断法:①名词后为名词;②名词后为代词;③名词处于句中谓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