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周总理,你在哪里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柯岩(1929—2011),本名冯恺,满族,原籍广东南海,生于河南郑州,当代作家,诗人,曾任《诗刊》编委。主要作品有诗集《小兵的故事》《大红花》《讲给少先队员听》《柯岩儿童诗选》等。
写作背景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了,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悲痛。1977年1月,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各种悼念活动,尽情地倾诉对总理的无限哀思与深情怀念。《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由于它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因而很快就传诵开来。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周总理,你在哪里
呼唤——你在哪里
高山
大地
森林 无限崇敬
大海 深切怀念
天安门前
怀念——在人民心里
主旨点睛
这首诗歌通过写“寻找”的过程,对周总理工作的场景进行描绘,表现了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无限崇敬、深切怀念的真挚情感。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谷suì( 穗 ) 沉甸甸( diàn ) ɡōu( 篝 )火
轰鸣( hōnɡ mínɡ ) 宿营( sù yínɡ )
词语释义
1.松涛:松林被风吹动时所发出的像波涛一样的声音。
2. 篝火 :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借指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3.征途:远行的路途;行程。
课内精读
1.(考点:标题的作用)朗读诗歌,说说作者取题为《周总理,你在哪里》有何妙处。
以疑问句的形式设置题目,突出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从题目与诗的内容来看,题目又是设问句,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
2.(考点:写作技巧)第1节诗里写“我们想念你”后,为什么还要接着写“——你的人民想念你”?
准确表达了一种反复倾诉的、深切的怀念之情;“我们”就是“你的人民”,破折号与反复的句式并用,强调了“我们”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具有加强语气、撼动人心的作用。
3.(考点:内容理解)诗歌第2—7节中描写了有关周总理的哪五个画面?有何用意?
画面:为革命事业奋斗不停息;和农民在农田辛勤劳动;和伐木工人亲切交谈;给海防战士披大衣;操劳国事,日理万机。用意:前四个画面分别代表周总理对革命贡献的不同方面,凸显了周总理的光辉业绩以及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第五个画面表现周总理回到北京,日理万机。这五个画面刻画出周总理风尘仆仆、奔走在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前沿的伟大形象。
4.(考点:意象分析)如何理解诗中的“高山”“大地”“森林”“大海”这四个事物的形象?
高山、大地、森林、大海都是雄壮的事物,用它们衬托出周总理伟大的形象;将高山、大地、森林、大海人格化,让其仿佛成了周总理革命一生的见证人,构成山水有情的动人意境;便于从不同侧面描述周总理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感人情景,也说明了周总理的足迹踏遍中国的各个角落;寄托了人民对总理的无限哀思和热爱。
巩固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征途(zhēnɡ) 轰鸣(mǐnɡ) 呼唤(huàn) 海防战士(fánɡ)
B.阵阵(zhèn) 辛勤(xīn) 足迹(jì) 沉甸甸(chén)
C.海浪(lànɡ) 松涛(tāo) 辽阔(liǎo) 世世代代(shì)
D.总理(lǐ) 停息(xī) 宿营(yín) 伐木工人(fá)
【解析】A.鸣(mínɡ);C.辽(liáo);D.营(yí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森林 汗滴 革命 感情深掣
B.山谷 心脏 枝坷 废寝忘食
C.政治 谷穗 深情 出席会议
D.爱戴 冓火 缅怀 日理万机
【解析】A.掣(挚);B.坷(柯);D.冓(篝)。
3.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百年前的周恩来,在年少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 志向,这句呐喊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激励青年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 支撑。百年前的青年为了 ,有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百年后的青年更该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 。
A.宏伟 强力 救亡图存 担当
B.远大 强力 保家卫国 承担
C.宏伟 有力 保家卫国 担当
D.远大 有力 救亡图存 承担
4.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说明病因并提出修改办法。
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往往是堪称经典的“大书”。一本《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同志看了不下一百遍,周恩来同志视之为“贴身伙伴”,邓小平同志喻之为“入门老师”。为何这本小册子如此重要?正是因为里面有思想的武器、真理的力量的缘故。
病因: 句式杂糅 ,修改办法: “因为”或“的缘故”删去其一 。
5.下列有关《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标题用疑问的句式,从一开始就让人进入一种寻觅、追问的情境。
B.本诗采用了“询问—呼唤—寻找—回答”的构思,表达了“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人民永远热爱他”的主题。
C.本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山谷、大地、松涛、海浪来回答人民的发问,表明人民在这些地方正望着周总理远去的背影伫立长想。
D.诗中多次重复“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其作用是加强语气的亲切感,巧妙暗示周总理“虽死犹生”,寄寓了人民的无限哀思。
【解析】C.让山谷、大地、松涛、海浪来回答人民的发问,是为了展现周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勤工作的生动画面,深化主题,构成山水有情的动人意境。
综合运用
6.【核心素养·语言运用】周总理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对此,某班举行“追忆伟人——缅怀周总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1)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周总理具有哪些品质和特点。
材料一: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震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材料二: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
(节选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①幽默风趣,头脑冷静,才智过人;②大胆无畏,生活节俭朴素。
(2)下面是纪念周总理的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补全下联。
上联:一生为国,两袖清风,三更灯火理万机
下联:万户举哀, 示例:千山素妆,九州百姓悼一人
阅读迁移 【核心素养·思维能力】
鞠躬尽瘁勤政为民
——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
①时时处处,他首先考虑的都是国家和人民。
②1966年3月8日凌晨,地动山摇,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发生6.8级大地震。周恩来前往受灾最严重的白家寨村,一边走一边不停握着群众的手说:“乡亲们,你们受苦了、受惊了、遭灾了,我来迟了。”
③那天刮着强劲的西北风,正在讲话的周恩来发现群众都是迎风而坐,马上说:“起立!就地向后转!坐下!”
④刚开始大家还没明白,后来才发现,周恩来让大家换了方向背风而坐,自己却绕过去迎着风继续讲话。
⑤在劳动人民中间,他强调“在这里,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
⑥1958年6月,北京十三陵水库施工现场热火朝天。烈日当空,热风炙人,脚下砂砾晒得发烫。奋战在工地现场的千军万马中,有一支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领导干部三百多人的队伍,带队的就是周恩来。
⑦“我们来参加劳动,是为了改变一种风气,造成一种风气。就是要创造出一种热爱劳动,上下之间完全平等,大家互相协作和毫无隔阂的新风气。”周恩来亲切地说。
⑧他对人民的关怀无微不至,对自己却是严格要求。
⑨在他居住的中南海西花厅,出入院子有十几级台阶,每次上下车都需要从院里走出来很远一段路。
⑩秘书何谦想把这台阶拆掉,方便周总理直接在院子里上下车。正在研究怎么实施的时候,被周总理果断制止:“不准修。有这台阶,我上上也是锻炼嘛。国家经济还很困难,不能把钱花在我这里。”
不让钱花在自己身上的共和国总理,却在每一个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上,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他有个好习惯:凡是他起草或批阅的文件,在写完后,至少要再看一遍才送出去。涉及人名、地名时,脱手前还要反复点数确保没有遗漏。
他常说:我这里写的东西,关系到人民的利益,要报到中央,不能马虎,不弄准确,怎么送出去!
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周恩来念兹在兹。从1960年6月到1962年9月,两年四个月的时间里,周恩来有关粮食问题的谈话达115次。他亲自一张一张地审阅粮食计划表,精心计算粮食的安排。仅现存的32张报表中,总理的笔迹就有994处……
“他一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一生如此。”邓小平回答外国记者提问时曾这样说。
“三更将眠五更起”,这是周恩来操劳的日常。
他真的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吗?
他真的不知过度消耗危害健康吗?
不,不是。
1966年5月,周恩来第三次到大庆视察工作时,忙碌了一整天后又听汇报、看油田模型和技术革新展品,直至凌晨两点十分。大家劝他早点休息,他却说:“我都快七十岁了,多给我点时间,多为人民干些工作不好吗?”
一句“多为人民干些工作”——道出了他夙夜在公的至纯心愿。
他常对身边的人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果一个人能活七十岁,也不过两万多天。再不抓紧时间,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更少了,我们要和时间赛跑……
只言片语,风范可鉴。
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抱病操劳国事,他说:“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们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
有这样一张图片,让人过目难忘。——晚年的周恩来坐在沙发上,侧影憔悴瘦削,老年斑无声地暗示着他的年纪,唯有那深邃的目光洞彻时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这句铮铮誓言,周恩来做到了极致。是春蚕到死,是蜡炬成灰,是真正的鞠躬尽瘁。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提及周恩来的名字,仍能强烈地感觉到他依然活在普通老百姓的心中。
(有删改)
7.(考点:内容概括)本文主要叙述了有关周恩来总理的哪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①亲临邢台隆尧地震灾区,让群众背风而坐,自己却迎风讲话;②在北京十三陵水库施工现场,烈日炎炎下带队参加劳动;③为节约开支,反对拆他居住的中南海西花厅的台阶;④起草或批阅文件一丝不苟。
8.(考点:人物形象分析)本文表现了周总理的哪些优秀品质?
对人民的关怀无微不至,对自己严格要求;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不顾个人,一心为公;鞠躬尽瘁,勤政为民。
9.(考点:语句的作用)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周总理全心全意为党为民,不顾自身健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写周总理夜以继日操劳国事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