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金版学案》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配套课件+高效达标练:第十六单元+生态系统(打包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年《金版学案》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配套课件+高效达标练:第十六单元+生态系统(打包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11-29 15:00:00

文档简介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

第一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Ⅰ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  )
A.仅指食物链
B.生物间的单方向食物联系
C.生物间的多方向食物联系
D.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营养联系,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这种营养联系的两种结构形式。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答案:D
2.小强拟构建一个人工微型陆地生态系统,下列选项中,不是必需成分的是(  )
A.绿色植物      B.瞭望塔
C.土壤 D.水
解析:陆地生态系统一定包括土壤、绿色植物和水。
答案:B
3.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解析:从生态系统三类生物成员的作用考虑,无机自然界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进入生物群落。构成生物的各种物质元素,只有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才能归还到无机环境,并参与循环。
答案:D
4.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在“草→兔→狐”食物链中,如果狐活动一天需要200 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提供的能量约为(  )
A.200 kJ B.2 500 kJ
C.5 000 kJ D.20 000 kJ
解析: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故需要草提供的能量约为200 kJ×10×10=20 000 kJ。
答案:D
5.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占有两个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是(  )
A.鼠 B.蛇
C.鹰 D.蛇和鹰
解析:鹰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
答案:C
6.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使物质得以循环再利用。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A.蓝藻 B.腐生真菌
C.寄生虫 D.绿色植物
解析:蓝藻是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是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寄生虫是消费者。
答案:B
7.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
A.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被分解者分解
解析:初级消费者本身就是第二营养级。
答案:B
8.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利用。其中,碳元素从大气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  )
A.动物的无氧呼吸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动物的有氧呼吸 D.植物的光合作用
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和氧气,使碳元素从大气进入生物群落。
答案:D
二、单项选择题Ⅱ
9.下列不属于生物群落中二氧化碳返回大气的途径的是(  )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C.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D.森林的自燃起火
解析: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是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
答案:C
10.(2012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研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最有效地利用能量。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能够实现对秸秆中的能量最有效利用的措施包括(  )
①就地燃烧秸秆 ②秸秆用作饲料 ③发酵秸秆产生沼气 ④秸秆用于造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燃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并降低大气能见度等危害。用秸秆作造纸原材料没有涉及能量有效利用,属于物质多层分级利用。
答案:B
11.某生态系统中,兔吃草,狐食兔,狼捕食狐,构成了一条食物链,狐所处的消费者级别及营养级分别是(  )
A.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解析:食物链是草→兔→狐→狼,狐属于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答案:B
12.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解析: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青蛙体内的部分能量就顺着食物链流到了下一个营养级。这个过程只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一部分,生态系统就是靠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来维持其稳定性的,所以捕食关系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D
三、多项选择题
13.关于生态系统中各成分功能的阐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源头
B.消费者的存在加速了物质循环
C.没有消费者物质循环将停止
D.没有分解者物质循环将停止
解析:生产者只是能量流动的源头;没有消费者物质循环不会停止;没有分解者物质循环将停止。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两大部分。
答案:BD
1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成分关系的示意图,依图判断正确的是(  )
A.草是生产者
B.X代表CO2和热能
C.肉食性动物①属于初级消费者
D.能量沿草向肉食性动物②流动中逐渐增加
解析:X表示呼吸作用,代表CO2和热能。肉食性动物①属于次级消费者。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
答案:AB
课件22张PPT。第十六单元 生态系统
第一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栏目链接宏 观 巨视 镜学业动脉 栏目链接宏 观 巨视 镜必备体系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考 点 显
示 镜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成分 栏目链接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__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考 点 显
示 镜 栏目链接考 点 显
示 镜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与营养级。
(1)概念: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__而形成一种联系。
(2)食物链起始于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植食动物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此类推。食物链终止于最高营养级。
(3)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营养级可以不同。
2.食物网。
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食物网越________,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____。捕食关系生产者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复杂 强 栏目链接考 点 显
示 镜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能量流动。
(1)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__________,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传递;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2)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固定的太阳能 栏目链接2.物质循环。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碳循环。
两者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物质循环动力。考 点 显
示 镜全球性循环性 栏目链接重点知识解读: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考 点 显
示 镜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1.(2013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池塘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主要是(  )
A.细菌和真菌
B.细菌和浮游植物
C.细菌和浮游动物
D.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A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2.(2013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类型,下列属于碳循环过程的是(  )
A.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水蒸发至大气中
D.镉通过食物链被富集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流动。大气中的CO2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3.(2013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多选)某农场中饲料作物的产量见下表,可见(  )A.杂豆对光能的转化效率最低
B.饲料作物中的能量全部用于呼吸作用
C.饲料作物中的能量80%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D.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可增加该农场的能量输入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由表格看出杂豆的亩产量最低,推知杂豆对光能的转化效率最低。饲料作物中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体内的有机物中。饲料作物中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占10%~20%。玉米的亩产量最高,因此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能够增加农场的能量输入。AD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4.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都相同,下列食物链中,猫头鹰能够获得最多能量(绿色植物提供)的食物链是(  )
A.绿色植物→蝗虫→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蝗虫→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食物链越短,消耗的能量越少,获得能量越多。D食物链最短。D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据图分析,①为生产者,②为初级消费者,③为次级消费者,共3个营养级,能量在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ABD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6.(2012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A.二氧化碳       B.碳水化合物
C.碳酸 D.碳酸盐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生产者除了固定太阳能外,还可以将CO2转化为有机物,呼吸时又可以将CO2释放出。消费者在获得能量时也可以获得有机物,通过呼吸又将CO2释放出。分解者分解有机物时,除释放能量外,也释放CO2。由此看出,CO2既可以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可以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A 栏目链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

第三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单项选择题Ⅰ
1.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导致(  )
A.臭氧层破坏      B.火山爆发
C.南极冰川融化 D.海洋污染
解析:二氧化碳使全球变暖,最终导致南极冰川融化。
答案:C
2.2012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旨在呼吁人们转变消费观念,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多步行,少开车
B.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C.多吃肉,少吃素
D.尽量多用空调
解析:“多步行,少开车”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其他选项不符合要求。
答案:A
3.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气体污染物依次是(  )
A.CO2、SO2、氟利昂 B.SO2、CO2、氟利昂
C.氟利昂、CO2、SO2 D.CO2、氟利昂、SO2
答案:A
4.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
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
C.南极冰川融化 D.臭氧层破坏
答案:D
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要经历漫长的进化过程
B.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D.合理地利用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保护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A
6.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是(  )
A.森林木材 B.草原牧草
C.地下石油 D.海洋鱼类
解析:石油来源于各种古代生物遗骸,这些生物遗骸沉积在海底,经过高温、高压和微生物等作用形成,是不可再生的。
答案:C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环境问题的是(  )
A.通货膨胀 B.土地荒漠化
C.全球气候变暖 D.臭氧层破坏
解析:通货膨胀属于经济问题。
答案:A
8.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
A.酸雨
B.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
C.温室效应
D.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
解析:汞、镉等有毒物质进入生物体后会积累在生物体内,因此会通过食物链积累。
答案:B
二、单项选择题Ⅱ
9.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哪三个层次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
A.基因、染色体、细胞
B.细胞、物种、生物圈
C.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D.物种、种群、生态系统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答案:C
10.近期我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地球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
A.减少汽车使用
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C.提高绿化面积
D.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解析: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增加煤炭的燃烧,增加大气排污,不利于减少雾霾天气。
答案:B
1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组织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B.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加
C.淡水资源的危机将日趋严重
D.促进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解析:人口增长会造成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增长不利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答案:D
12.将每年的6月5日确定为“世界环境日”,旨在提醒人们要为保护环境做出努力。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使用含磷洗涤剂
B.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C.选用大排量汽车
D.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解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废物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D
三、多项选择题
13.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主题包括(  )
A.全球气候变化和臭氧层破坏
B.粮食短缺和能源短缺
C.海洋污染
D.生物多样性锐减
解析:粮食短缺,能源短缺是社会问题,不是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ACD
14.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多样性
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C.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本地生物多样性
D.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会威胁本地物种,降低本地生物的多样性。合理的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利用。
答案:ACD
课件18张PPT。第十六单元 生态系统
第三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栏目链接考 点 显
示 镜一、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产生原因:我国人口众多,增长迅速,人口的________________是有限的。
2.产生的环境问题(表现)。
(1)__________继续减少。
(2)自然资源消耗量________。
(3)水、矿产资源________。
(4)__________加剧。环境容纳量人均耕地大增短缺 环境污染 栏目链接考 点 显
示 镜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____________、土地荒漠化、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锐减等。全球气候变化酸雨海洋污染 生物多样性 栏目链接考 点 显
示 镜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__________,它们所拥有的__________以及各种各样的__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价值:直接价值、______价值、潜在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______________和风景名胜区是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建立植物园、____________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微生物全部基因生态系统间接自然保护区动物园 栏目链接考 点 显
示 镜重点知识解读: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1.臭氧层破坏会使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导致人类的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危害人体健康。引起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CO2的排放      B.氟利昂的排放
C.SO2的排放 D.NO2的排放氟利昂的排放会破坏臭氧层,造成臭氧层空洞,使紫外线辐射增强。B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2.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正确的做法是(  )
A.大量利用野生资源
B.对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
C.不断引进外来物种
D.进行围湖造田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大量利用野生资源会破坏生物多样性,严重的还会造成物种的灭绝;不断引进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生物入侵,造成生态危害;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还会引起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湖区生态环境劣变,使鱼的种类和数量不断下降;对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B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3.(多选)澳大利亚原来并没有仙人掌类植物,当地人从美洲引种一种仙人掌作为篱笆,结果仙人掌过度繁殖,侵占大量的农田和耕地,给当地生态造成危害。此事例说明(  )
A.不适当地引进外来物种有可能造成生态危害
B.外来物种都不能在当地生长和繁殖
C.外来物种都能改良当地的生态环境
D.一些外来物种能适应并影响当地的环境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仙人掌类植物属于外来物种,由于澳大利亚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原因,它能适应并影响当地的环境,造成生态危害。但并不是所有的外来物种能适应当地的环境,也不一定能改良当地的生态环境。AD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4.(2012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某湖泊由于富营养化而出现藻类大量繁殖的水华现象,若想控制藻类过度繁殖,环保的处理方法是(  )
A.向水体通O2 B.向水体通CO2
C.喷洒化学杀藻剂 D.投放滤食藻类的鱼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投放滤食藻类的鱼可以减少藻类的数量,控制藻类过度繁殖,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向水体通O2有利于藻类的呼吸作用,向水体通CO2有利于光合作用都会使藻类增加。喷洒化学杀藻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AD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5.(2012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近年来,我国针对某些鱼类自然种群衰退的现象,采取了将人工培育的鱼苗投放入河流、海洋等自然水体中等措施,以利于(  )
A.消除水环境的污染
B.降低环境的碳排放
C.防止这些种群消亡
D.增加生态环境的食物链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将人工培育的鱼苗投放入河流、海洋等自然水体使水中的该些鱼的数量增加,增加生态环境的食物链,维持鱼类种群增长。D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6.(2013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人口众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包括(  )
A.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B.对水资源的压力
C.环境污染加剧 D.对劳动就业的压力人口众多对劳动就业的压力不属于对生态环境的压力。D 栏目链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

第二讲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单项选择题Ⅰ
1.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A.昆虫的性外激素 B.雄鸟的“求偶炫耀”
C.狼发出的嚎叫声 D.桂花散发的香气
答案:C
2.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  )
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B.控制日照时间长短从而控制开花时间
C.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棉铃虫
D.基因工程培育的抗虫棉能杀死棉铃虫
解析:基因工程培育的抗虫棉不是利用信息的作用。
答案:D
3.生物信息的传递在下列哪种层次上进行(  )
A.个体        B.种群
C.生态系统 D.A、B、C均可
答案:D
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解析: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如题中的草原局部火灾后,草原仍能恢复原状。
答案:A
5.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  )
A.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B.自我调节能力较大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高
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D.无法确定
解析:往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反之亦然,故二者是相反的关系。
答案:C
6.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A.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北极冻原 D.温带草原
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和完善的营养结构。所以,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比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比如热带雨林。
答案:C
7.在自然条件下,下列不符合生态系统正常发展方向的是(  )
A.物种组成多样 B.营养结构复杂
C.功能完善 D.食物链缩短
解析: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正常发展方向是向提高抵抗力稳定性方向发展。物种组成多样和营养结构复杂及功能完善都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食物链缩短,说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减少,营养结构变得简单了,抵抗力稳定性会下降。
答案:D
8.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破坏,可以得出的合理解释是(  )
A.这个生态系统没有自我调节能力
B.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定很小
C.这个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一定很少
D.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外来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答案:D
二、单项选择题Ⅱ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也可以来自生物,如草的绿色可以给植食动物传递物理信息;植物也有物理信息的传递;信息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也可以调节同一生物的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
答案:D
10.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莴苣在适宜波长光下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解析:莴苣在适宜波长光下才能萌发生长属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属于生物种内的信息传递。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反映的是草与食草动物两种不同的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
答案:C
11.在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小麦→粘虫→蛙,这样一条食物链,如果人为地大量捕杀青蛙,将会破坏这个生态系统的(  )
A.恢复力稳定性 B.抗灾害能力
C.抗病虫害能力 D.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大量捕杀青蛙,使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遭到破坏,破坏了食物链,从而使粘虫可能大量繁殖,营养结构变得简单,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D
12.若下图表示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
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
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
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
解析: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可以进行信息的相互传递。
答案:C
三、多项选择题
13.下列措施中,属于利用化学信息来防治害虫的是(  )
A.利用紫外灯诱捕害虫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
C.播放结群信号录音诱捕害虫
D.利用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雌雄交配
解析:A光属物理信息;B信息素是化学信息;C声音属于物理信息;D 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BD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温带草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北极冰原强
B.玉米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复杂
D.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作用下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解析: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作用下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ABC
课件17张PPT。第十六单元 生态系统
第二讲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栏目链接考 点 显
示 镜一、信息传递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栏目链接考 点 显
示 镜2.范围:在种内、________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3.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__________也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________。
4.应用。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引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种间正常进行繁衍种间关系稳定 栏目链接考 点 显
示 镜二、稳定性保持恢复抵抗力恢复力组分食物网 栏目链接考 点 显
示 镜4.应用。
(1)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的投入保证内部________与________的协调。自我调节能力 物质能量结构功能 栏目链接考 点 显
示 镜重点知识解读:稳定性的种类 栏目链接考 点 显
示 镜 栏目链接考 点 显
示 镜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1.(2013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一些植物受到昆虫啃食时会释放一种物质吸引昆虫的天敌。这一物质属于(  )
A.物理信息      B.行为信息
C.化学信息 D.营养信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吸引昆虫的天敌,属化学信息。C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 栏目链接2.蜜蜂用不同的舞蹈动作把所发现蜜源的信息传递给同伴。蜜蜂跳舞属于(  )
A.化学信息 B.物理信息
C.行为信息 D.定位信息蜜蜂跳舞是动物特殊的行为,属于行为信息。C南 粤 例题 选3.(2012年1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信息传递在生物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这一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传递信息的是一些化学物质。B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4.以下不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是(  )
A.使用毒鼠药控制农田中老鼠的种群生长
B.某水环境中的微生物可降解有机污染物
C.某种动物在其种群密度较高时繁殖能力下降
D.某森林鸟类的数量因害虫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使用毒鼠药属于人为的措施。A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5.(2012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可以依靠自我调节能力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荒漠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栏目链接南 粤 例题 选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体现的。一般来说成分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复杂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反之,结构与成分单一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就相对较弱。森林生态系统是各选项中成分最为多样和物质循环途径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因而自我调节能力最强。C 栏目链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