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珠海重点学校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广东省珠海重点学校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7 07:3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广东省珠海重点学校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75.0分)
1.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 B. 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特点
C. 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D. 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2. 商鞅在《赏刑》一文中,提出可通过“壹赏、壹刑、壹教”的方式达到“无赏、无刑、无教”的理想状态;商鞅在其他文章中也认为只要做到“秉权而立,垂法而治”,最终就可达到“刑政不用而治”。商鞅的这些思想(  )
A. 奠定了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B. 继承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
C. 体现了法、道、儒理论的交融 D. 借鉴了儒家对于人性的认识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  )
A. 郡县制影响深远 B. 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
C. 专制主义的强大 D. 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
4. 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 墨家 B. 兵家 C. 儒家 D. 法家
5. 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
A. 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 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 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 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6. 战国时期,各国在边界上修筑长城并建立军事要塞。秦灭六国后,除了保留燕、赵两国长城并加以连贯外,将内地长城与军事要塞全部拆毁。此举有利于(  )
A. 维护皇帝独尊 B. 巩固国家统一 C. 加强思想控制 D. 扩大地方权力
7. 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 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 “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 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8.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等文献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A. 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 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 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 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9. 中国是纸的发明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是在()
A. 西汉 B. 唐代 C. 北宋 D. 元代
10. 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 体现以农为本 B. 服务于汉初战事 C. 意在藏富于民 D. 解决了财政危机
11.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 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 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 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 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12. 明代的《水程图》共84帖,是目前稀见的展现大运河全线实景的写生画稿,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该作品(  )
A. 反映了山水画创作的新发展 B. 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
C.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D. 利用工笔技法呈现了大运河风貌
13. 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该群体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 寒门子弟 B. 南方士人 C. 少数民族 D. 世家大族
14. 北京大学闫步克教授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据此说明孝文帝改革(  )
A. 加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B. 推动了北方政权的统一
C. 导致了门阀政治的灭亡 D. 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15. 隋朝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据此可知,隋朝(  )
A. 建立了完善的救济制度 B. 社会赈济完全由政府主导
C. 政府重视社会保障救济 D. 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优抚
16. 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 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 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 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17.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33116亿美元,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这主要得益于(  )
A.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 港澳地区与内地的紧密合作
18. 历代书院南北分布,据表可推知,书院(  )
朝代 唐五代 宋 元 明 清
全国(所) 47 713 297 1701 3622
北方(所) 8 31 67 364 941
南方(所) 39 682 230 1337 2681
全国(%) 100 100 100 100 100
北方(%) 17 4.3 22.5 21.4 26.0
南方(%) 83 95.7 77.5 78.6 74.0
A. 兴起于两宋时期 B. 迅速发展于元朝 C. 主要分布于北方 D. 数量激增于明清
19. 晚清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生产,在这些企业中的工人按照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劳作。洋务派的这一做法(  )
A. 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B. 有效阻止了外敌侵略
C. 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D. 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
20. 有学者认为,虽然元代中央设宣政院统辖西藏全区,委派西藏的高级僧俗官员管理地方重大事务,但是不如清政府派遣官员、军队对西藏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外交等直接管理。这一观点意在说明(  )
A. 宣政院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B. 清政府对西藏管辖更有效
C. 任用当地官员有利于治理 D. 现代的中国版图基本定型
21. 宋太祖鉴于唐末五代之患,让文臣做地方知州,主管地方军务、民政。此举旨在(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崇文抑武 C. 增强地方实力 D. 强化皇权
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2013年至2019年,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得益于(  )
①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科技的发展和推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3. 如表是元朝在部分边疆地区采取的治理措施。这反映出元朝(  )
地区 措施
漠北 设置岭北行省,延续蒙古传统的千户、百户、十户制度,并分属诸王、贵戚、勋臣统辖;部署了大量军队戍守、屯田,并设有狗站(驿站)
西北 通过册封、联姻等政策笼络畏兀儿首领,使之成为维护西北边疆地区安定的重要力量
西南 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司、都元帅府、安抚司等机构;大量任用土著首领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即土官制度
A. 地方治理的因地制宜 B. 坚持蕃汉分治的政治理念
C. 中央集权出现了弱化 D. 各民族相互交融日益加深
24.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 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 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25.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开展土地改革。这些举措(  )
A. 使党和政府赢得了人民信任 B.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C. 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国际声誉 D.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制度保障
26. 1917年2月,李人钊说:我抨击孔子,并不是抨击孔子本身,而是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这表明李大钊(  )
A. 能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 B. 反对封建伦理带有妥协性
C. 对待孔子是爱与恨交加 D. 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7. 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了()
A. 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 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西学东渐逐步推动中国近代化
28. 如表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变化表。关于对如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年代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 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
人口数量 0.7亿 1.97亿 2.50亿 3.13亿 4.30亿
A. 经济繁荣和国土开发促进人口增长 B. 世界物种交流促进人口急剧增长
C. 人口急剧增长导致清朝政治腐败 D. 人口急剧增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9. 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
A.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C. 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 封建等级不复存在
30. 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 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 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 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 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出现了战国秦汉、唐宋这两个商业高潮期。《史记 货殖列传》云:“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唐代元稹在《估客乐》中也写道“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这反映出传统“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认知的破除。中国古代商业在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及封建国家干预等方面的种种制约下不断地发展和突破。作为商业活动中心的城市,逐渐从封闭格局走向了开放格局,其活动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弹性。此外,南方商业性城市及大小经济型市镇、各类草市的发展也尤为明显。“钱帛兼行”虽然长期存在于古代社会,但秦始皇统一货币和汉武帝铸五铢钱,既满足了第一个商业高潮的现实需要,也推动了第二次商业高潮的持续发展。至第二次高潮期,不仅出现了飞钱这种最早的汇兑业,还出现了柜坊这种最早的金融贮存、保管业和金融信贷业,甚至货币的形式也出现进一步发展,这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秦汉、唐宋这两次商业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其突破的表现。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1至2019年中美日国内生产总值柱状图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整体水平加速提升,高温超导、量子理论、干细胞研究等基础科研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载人航天和探月、载人深潜、高性能计算、移动通信和新能源汽车等工程技术领域取得骄人成就,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业如火如荼,众创空间发展势头强劲。
——摘自张士义《新中国砥砺奋进的七十年》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2011-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选项表述太绝对了,并不是世界各个地区的文明都比我国早。
B.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材料还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明有一部分是来自美方俄罗斯的文化传播,说明中国文明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C.材料并没有强调玉器和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关系。
D.材料内容看不出家国一体的特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原始文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原始社会文明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原始社会古代文明发展的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通过“壹赏、壹刑、壹教”的方式达到“无赏、无刑、无教”的理想状态,最终就可达到“刑政不用而治”可知,《赏刑》一文分别体现了法家、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因此商鞅这些思想体现了法、道、儒理论的交融,故选C项;奠定了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的是韩非子提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排除A项;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道家的部分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与商鞅变法的理论不符,排除B项;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儒家、道家的部分思想,借鉴了儒家对于人性的认知不能全面概括题中信息,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体现了家族大于个人利益的传统观念。古代中国宗法制观念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家族重视血缘关系。因此,中国人把姓排在前,反映了宗族家族血缘色彩浓厚,D项正确;
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不影响姓名的顺序,排除A项;
中国的姓名顺序反映家族血缘的特点,而书写习惯对中西姓名的顺序没有影响,排除B项;
专制主义的强大是指君权的独裁专断,而与姓名顺序没有关系,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结合宗法制的深远影响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主张德治,并且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注重调节人与人的关系,符合材料“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的描述,C正确;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并没有“德”的相关主张,排除A;
兵家重点强调战争和策略问题,也没有关于“德”的主张,排除B;
法家主张法治而非德治,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所学可知,重用文吏,体现出文化与政治联系紧密,强调官员任职的专业性,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出官员的选拔重视品德才能,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出皇族与士族相互依赖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A.皇帝独尊体现在皇帝有专用的玺;专用的称呼等,体现皇帝的独尊地位,而材料主旨信息是秦灭六国后,将内地长城与军事要塞全部拆毁,目的是便利对地方的管理,加强地区与中央之间的联系,从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秦灭六国后,除了保留燕、赵两国长城并加以连贯外,将内地长城与军事要塞全部拆毁。”可知秦灭六国后,将内地长城与军事要塞全部拆毁,目的是便利对地方的管理,加强地区与中央之间的联系,从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
C.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是焚书坑儒,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地方采取了郡县制的管理制度,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是削弱了地方权力,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秦巩固统一的措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贾谊《过秦论》高度赞扬了秦的统一,《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和《后汉书·班固传》高度评价了西汉和东汉的再造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故A正确。
材料体现了秦汉两朝“家天下”,但家国同构模式没有改变,故排除B;
“大一统”的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C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考生需要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史料的重要作用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成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说明出土文物与文献可以相互印证,故C项正确。
A.不能从图像或文献记载来评判史料的可靠性,排除A项。
B.题干无法体现西周对天文观测的重视,排除B项。
D.题干主旨不是说明楚国制漆工艺精湛,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发现最早的纸是甘肃天水放马滩发现的西汉的纸,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四大发明,要求学生结合四大发明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四大发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通过“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等方式敛财,唯独不增加田租,这体现了汉武帝以农为本的政策,故A项正确;
材料不仅仅涉及军事,还涉及了“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而且汉初与汉武帝在时间上也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中的举措打击民间商人的利益,不是“藏富于民”的体现,故C项错误;
“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特点分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
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
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
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华夏族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华夏族发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华夏族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是目前稀见的展现大运河全线实景的写生画稿,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水程图》描绘的是明万历二年王世贞从家乡太仓经大运河进京的旅程纪录,是完全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实景山水画与纪游图册,画中除了展现运河沿岸的山川风物景致,还包含了行政机构和河道设施,体现了从以往的文人视角与旅游文化转向士人视角与政治文化,反映了明代山水画创作的新发展,故A项正确;
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是传统文人画的特征,而《水程图》是对传统文人画的发展,故B项错误;
《水程图》属于文人画,体现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是风俗画的特点,故C项错误;
《水程图》是利用写意技法呈现了大运河风貌,而非工笔技法,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是目前稀见的展现大运河全线实景的写生画稿,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和图片信息,结合《水程图》的内容和特点以及文人画的特点分析。
本题考查明朝的绘画艺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入仕人数”和材料中东晋时期占比为4%,北宋时期占比为46.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晋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上品无寒门”的局面,而到了唐宋时期,广开科举,使得寒人有了入仕的机会,所以材料群体应为寒门子弟,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将南北方士人进行对比,无法判断入仕群体到底是南方士人还是北方士人,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少数民族士人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寒门子弟的入仕机会减少,世家大族是入仕群体的主流,隋、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出现并日益成熟,寒门子弟的机会逐渐增多,D项与材料数据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内容,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内容,侧重于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分析予以作答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明显是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隋唐大帝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D正确;
ABC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要求,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需要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A.材料无法说明建立了完善的救济制度,故排除;
B.社会赈济完全由政府主导,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C.材料说的是隋朝广设仓库积储丰富,既包括供应朝廷的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说明政府重视社会保障救济,故正确;
D.材料强调的是政府重视社会保障,并未体现关注弱势群体。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隋朝的救济措施。
本题通过隋朝广设仓库进行社会保障,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16.【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内迁,民族间的经济交往使汉族地区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变,这体现了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群言百家的影响,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这一时期南方地区的开发,故排除C;材料说的是少数民族风俗,而不是地方特产,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南下与西晋的兴亡,考生需要结合当时民族交融的影响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北方民族南下与西晋的兴亡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经济总量和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主要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A项正确;
BC项只是属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之一,是片面的,排除BC项;
港澳地区与内地的紧密合作,有利于两地市场的交流发展,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巨大成就。
18.【答案】D
【解析】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南北方和全国书院的总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历史时期,可推知书院在明清时期数量激增,D项正确;
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书院兴起于两宋时期与表格内容不符,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迅速发展于元朝的说法与表格中元朝书院总数远低于宋明清三代不符,排除B项;
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分布于北方与历代南方书院在全国占比在70%以上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晚清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生产,在这些企业中的工人按照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劳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引进西方工厂制度,进行机器生产,兴办一系列近代化企业,带来了企业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等方面的巨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D项正确;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排除A项;
洋务运动最终以甲午战争的惨败而告终,并未有效阻止外敌侵略,排除B项;
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的是列强侵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非洋务运动,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虽然元代中央设宣政院统辖西藏全区,委派西藏的高级僧俗官员管理地方重大事务,但是不如清政府派遣官员、军队对西藏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外交等直接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宣政院委派僧俗官员间接统辖西藏不同,清代中央政府实现了对西藏地区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直接管理,说明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更有效,B项正确;
宣政院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的中心和主旨,排除A项;
元朝任用当地官员有利于治理与“不如清政府……直接管理”不符,排除C项;
对西藏管理的加强不能说明现代的中国版图基本定型,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清朝的边疆治理,可结合清朝边疆治理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清朝的边疆治理,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1.【答案】A
【解析】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任用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旨在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抑武,并且崇文抑武只是治理手段并非真实目的,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任用文臣做知州,旨在削弱而非增强地方实力,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臣做知州,加强的是中央集权并非皇权,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结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解答。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2013年至2019年,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和推动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改革开放,可结合改革开放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改革开放,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在治理边疆时,根据各地的风俗传统及地理条件实行了不同的统治政策,这体现了其因地制宜的特点,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蕃汉分治”,该制度是辽代一种少数民族政策,排除B项;
元朝的边疆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地方治理,要求学生结合元朝地方治理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地方治理,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比很大,追求财富的观念也颇为兴盛,体现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观念的开发,人民收入来源多元化,社会多元化发展,A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体现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
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宋明理学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明清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开展土地改革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能够赢得人民对政府的支持和信任,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故A项正确;
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故B项错误;
材料中的措施是国内措施,不能提高党和政府的国际声誉,故C项错误;
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建国初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及其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措施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6.【答案】A
【解析】材料“我抨击孔子,并不是抨击孔子本身,而是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体现了李大钊并非盲目排斥传统文化,而是能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A正确;
BCD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文化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7.【答案】B
【解析】材料“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B正确;
ACD均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要求学生结合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8.【答案】C
【解析】A.经济繁荣和国土开发促进人口增长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B.世界物种交流传入了高产作物,这促进人口急剧增长,故B项错误;
C.明清时期,人口迅猛增长,与当时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土的开发、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交流,特别是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有关,同时,人口的急剧增长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但仅有表格数据信息不能得出“人口急剧增长导致清朝政治腐败”的结论,故C项正确;
D.人口急剧增长推动人地矛盾突出,这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9.【答案】B
【解析】略
3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并且根据材料“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朝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欲专肆”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说明行御史台能够更好的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B项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解决程度,排除C项;
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地方官监察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元朝地方管理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地方官监察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1.【答案】【小题1】共同原因: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国家逐渐从分裂走向统一;抑商政策出现一定松弛。
【小题2】限制因素:自然经济始终是古代中国的经济主体;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发展强化;“重农抑商”思想根植于传统社会。表现:长途运输业(贩运)得到发展;城市的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逐渐破除;商业性市镇和草市的产生和发展;货币实现统一并发展出纸币;出现了古代金融业。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商业贸易。第一问要结合古代的商业贸易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古代的商业贸易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古代的商业贸易,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答案】【小题1】变化:中国呈现逐年持续增长、快速增长趋势;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总体上呈缩小趋势;中国逐步拉大了和日本的差距。
【小题2】特点:发展迅速,居世界前列;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基础科研领域成果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小题3】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改革开放的推动;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第一问要结合2011-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改革开放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来解答;第三问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来解答。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