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海南省儋州市川绵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七事”本是突厥人的七种行军装备,初唐时期传入中原,逐渐被唐军吸收接纳。唐高宗时期政府规定,五品以上武官佩“七事”。这反映了当时( )
A. 民族交往加强 B. 藩镇割据严重 C. 军事制度完备 D. 对外交流活跃
2. 按照清朝法律,各地的死刑案件要层层审转上报,最后由皇帝裁决。而自咸丰三年(1853年)“各省军兴,地方大吏遇土匪窃发,往往先行正法,然后奏闻。嗣军务敉平,疆吏乐其便己,相沿不改。”这反映了晚清时期( )
A. 司法权力下移 B. 基层自治成熟 C. 君主专制加强 D. 法治重于德治
3. 义和团运动时期,团民广泛使用揭帖进行宣传,如“神发怒,佛发愤,派我下山把法传……不用兵,不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揭帖的内容反映了( )
A. 中外矛盾的尖锐化 B. 阶级矛盾的复杂性 C. 反帝思想的先进性 D. 封建统治的腐朽性
4. 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指出:“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为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 )
A. 倡导“扶清灭洋” B. 推进立宪运动 C. 推行清末“新政” D. 建立共和政体
5. “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和‘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这是《每周评论》对近代某一运动的评价。该运动( )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C.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D.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6. 某同学用年代尺列举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在上海的重要史事,其中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
A.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B. 中共一大召开
C. 国民党组织淞沪会战 D. 一二 九运动
7. 1925年在中共的领导下,广州、上海等地妇女协会创办了40余种刊物,宣传国共两党的妇女运动决议,报道妇女团体的活动和鼓励妇女投身革命。这类妇女利物的创办主要得益于( )
A.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 B. 工业近代化完成
C. 国民教育事业的普及 D. 男女平等的实现
8. 1938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开办“青年训练所”培养为日本效忠的伪职人员;设立“东文书院”教授中日语言,“以融洽两国青年之感情为宗旨”。这些行径意在( )
A. 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B. 解决日本子女的教育问题
C. 推行奴化教育毒害青少年 D. 破坏近代中国的教育体系
9. 从1939年起中共中央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张闻天《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毛泽东特别强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上述活动( )
A. 彻底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B.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加强了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 D.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
10. 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面是改良的”、“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要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一主张得到多数党派的赞成。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各界( )
A. 未认识到斗争的必要性 B. 希望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C. 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期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
11. 1947年,歌曲《山那边哟好地方》在解放区传唱:“山那边哟好地方,一片稻田黄又黄,大家唱歌来耕地哟,万担谷子难满仓……穷人富人都一样,你要吃饭得做工哟,没人给你做牛羊。”这反映了( )
A. 解放区土改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B. 农民成为解放战争的领导力量
C. 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D. 歌曲成为政治宣传的全新途径
12. 下列文献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工会法》
13.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
C. 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尚未结束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结束
14. 琼崖革命领导人冯白驹说:“不管我们的损失是如何重大,白色恐怖是如何厉害,反动统治是如何黑暗,斗争是如何残酷与艰苦,但我们都克服了,度过了难关,坚持下来”,是“山不藏人,人藏人”。其旨在说明,琼崖革命斗争的胜利( )
A. 在于坚定革命信念支撑 B. 得益于人民群众的支持
C. 受到独特地理环境影响 D. 为大陆的解放提供借鉴
15.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 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 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16. 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五四爱国运动同时,德国、匈牙利相继爆发了响应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西欧、北美、日本掀起了工人罢工的怒潮,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经过五四爱国运动高潮洗礼的中国人民深深感到这些斗争与中国的反帝反军阀斗争是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迅速引起了中国多数先进知识分子的进一步重视。与“五四”前只有李大钊等极少数人传播马克思主义不同,在“五四”后,迅速形成了一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开始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初步运用它探索中国社会根本改造的方向和道路。
——摘编自张德旺《新编五四运动史》材料二 194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后,我国革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接着,我们先后进行了包含……三反五反和思想改造的五大运动。这些运动都是在党领导下以群众性的形式进行的,因为不采取这种形式,便不可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取得运动的胜利,……了解了上述五大运动和三大改造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互相关系,就可以了解在涉及六万万人民生活的历史大变革的第一年,工农业生产不仅能够正常进行而且能够获得很大发展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周恩来《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史实及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城市。
(2)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五大运动”中的其它三项内容,并简析其共同的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我国能够成功完成“五大运动”的原因。
17. 过渡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先后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大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初,全国仍有土匪武装260多万人,他们还有明显的政治性质。1952年底,大规模剿匪活动结束。这项工作,对巩固人民政权、建立一个稳定安宁的社会秩序、保证经济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经济方面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艰难得多,物价的飞涨,使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人心开始波动。这是关系到人民政权建立起来后能否站住脚跟的大问题。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建国初巩固人民政权的重大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属于国家工业化战略1.0版本。这一版本总体上参照苏联工业化模式,由国家发动工业化,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辅之集体企业以及后来的农村社队企业,实行重工业优先战略,以追赶超越发达工业化国家(如英国)为目标,力图跨越式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国家工业化直接带动了全国资本存量高速增长,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为中国工业化长远发展、经济起飞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胡鞍钢《中国工业化道路70年:从落后者到引领者》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的工业改革,尽管受到了西方经济发展范式的启发,但深入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的工业改革主要是从中国经济的域观特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实行了分域推进的“渐进改革”“梯度推进”“试点推广”的改革路径。中国工业沿着世界工业化的产业核心技术路线极速发展,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但也产生许多问题,甚至付出不小的代价。因此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工业现代化的根本方向。
——摘编自金碚《中国经济70年发展新观察》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探索和影响。
(2) 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中国工业化发展方向。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本来就脆弱的中国工业更加落后。1949~195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推进,以及国内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8月,中财委颁发的《关于编制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1953~1957年)是我国长期建设的第一阶段,其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以巩固国防,并保证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摘编自王天伟《中国产业发展之路》
材料二: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之间的关系开始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得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改造、优化以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结构。而大量进口技术和设备需要巨额外汇,中国由此开始向西方贷款,引进外资,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建立特区,渐进地对外开放。同时,为应对开放带来的挑战,改善政府财政能力,我国开始了以提高效率,增强活力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逐渐形成。随着我国工业体系的调整、完善,我国工业体系参与国际竞争,开始进入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梁孝《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成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本是突厥人的七种行……五品以上武官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少数民族军事装备被唐王朝吸收,并成为中原王朝的武官装备,反映了当时民族交往加强,A项正确;藩镇割据是指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王朝吸收少数民族军事装备,体现了民族交往的加强现象,不代表军事制度完备,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王朝时期中原与周边民族之间的交流,不属于对外交流,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清朝由“各地的死刑案件要层层审转上报,最后由皇帝裁决到往往先行正法,然后奏闻”,反映了地方司法权力扩大,体现了司法权力下移,A项正确;
仅从材料无法说明基层自治成熟,排除B项;
材料反映地方司法权力扩大,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德治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清朝司法体系演变情况,依据材料“各地的死刑案件要层层审转上报,最后由皇帝裁决到往往先行正法,然后奏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司法体系演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3.【答案】A
【解析】根据“神发怒,佛发愤,派我下山把法传……不用兵,不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可知,这些揭帖反映的是义和团要与外国列强作斗争,体现了中外矛盾的尖锐化,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矛盾计划,而不是阶级矛盾复杂,排除B项;
义和团利用宗教思想反帝,说明反帝思想并不先进,排除C狭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矛盾尖锐,没有体现封建统治的腐朽,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需要结合义和团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主张学习美国的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倡导“扶清灭洋”,资产阶级维新派推进立宪运动,清政府推行清末“新政”,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资产阶级革命派,需要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资产阶级革命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和‘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可知,该运动有学生参与,同时有社会自己民族自觉和社会仲裁,体现了是一次全民运动,结合所学可知,该运动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B项正确;
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
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故C项错误;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和‘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结合五四运动的意义解答。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B项正确;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1937年国民党组织淞沪会战,1935年一二 九运动,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共一大召开。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7.【答案】A
【解析】根据“1925年在中共的领导.......活动和鼓励妇女投身革命。”可得出此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国民革命运动正在开展,因此女权运动不断发展,A项正确;
当时中国并不没有完成工业化,排除B项;
普及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男女平等并没有实现,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需要结合大革命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妄图永久奴役中国,在沦陷区大力兴办实施奴化教育的组织和学校,推行以奴化、毒害青少年的思想并培养“愚民”为核心的奴化教育,C项正确;
材料所述内容属于日本侵华的罪行,不是为了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解决日本子女的教育问题,排除A项、B项;
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侵华日军的罪行,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侵华日军的罪行,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及其余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活动都强调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能够加强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C项正确;
材料中的活动与“左”倾错误无关,排除A项;
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
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及其余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活动都强调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能够加强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要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和得到多数党派的赞成可知,抗战后,国人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建立民主的国家,D项正确;
根据“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可知认识到斗争的必要性,排除A项;
B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
当时抗战已结束,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根据“山那边哟好地方……没人给你做牛羊。”可得出这反映的是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场景,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业有所发展,A项正确;农民并不是领导力量,排除B项;工作重心转移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排除C项;歌曲以前就是宣传的途径,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故B项正确;
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正式公布施行,当时新中国还未成立,故A项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土地改革时期颁布的文献,故C项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这个宪法”是指1954年宪法,1954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还没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宪法的性质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故答案为A项。
1954年宪法颁布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B项说法错误,排除;
CD项说法正确,但不是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均排除。
故选:A。
本题以毛泽东关于1954宪法的论述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宪法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第一届人大的召开时间是1954年。
14.【答案】B
【解析】材料中“我们都克服了”表明,琼岸中共党人坚定革命信念,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材料中“山不藏人,人藏人”表明,琼崖革命斗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坚持下来”,取得最终胜利,故B最符合题意;
材料中“山不藏人”体现了地理环境对琼崖革命斗争的影响,排除C;
材料强调的是琼崖革命斗争胜利的原因,而非影响,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山不藏人,人藏人”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但当时中国不是“强国”,故C项错误;
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万隆会议);“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问题)。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万隆会议);“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问题)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16.【答案】【小题1】历史背景:五四运动的爆发;国内掀起反帝反军阀斗争;十月革命的发生;世界工人运动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及其宣传。
史实: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或答“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中心城市:上海、北京。
【小题2】内容:土地改革、剿匪镇反、抗美援朝。
共同的历史作用:巩固了人民政权;推动了工农业生产发展;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行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奋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我国的经济建设。第一小问要结合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表现,其次要搞清楚新中国成立以后巩固政权的斗争。
17.【答案】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1952年(中国)。措施:据材料“全国仍有土匪武装260多万人,……1952年底,大规模剿匪活动结束”得出剿匪镇反;据材料“物价的飞涨,使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成立初,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合所学,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结合所学,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按照“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意义:结合所学,新中国在建国初巩固人民政权的重大措施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保证经济恢复发展,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故答案为:
措施:剿匪镇反,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意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人民政权);保证经济恢复发展;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政权的巩固,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人民政权的巩固,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探索: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
影响:初步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为中国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小题2】特点:立足国情;借鉴西方;分域推进(渐进改革、梯度推进、试点推进);极速发展;辉煌成就(极速发展)与问题(代价)并存。
方向: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工业化建设,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国工业化建设,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工业化奠基;布局国防工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2】新变化:借助外资和西方技术开展工业化建设;改革经济体制以适应工业化发展;以人为本推进工业化进程。(答出两点即可)
成因: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解析】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改革开放,第一问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改革开放,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