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河源市河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38分)
(2022高一上·河源开学考)下面各项中,正确的在括号中填“T”,错误的填“F”,并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1.《乡土中国》中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2.中国乡土社会,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一个人的“圈子”是固定的。( )
3.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
4.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
5.乡土社会是安稳的社会,没有社会冲突,其权力结构以同意权力为主。( )
6.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 )
7.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永远划分着人的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 )
8.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更为密切,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以及经济利益。( )
9.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权力,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 )
10.现代社会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 )
(2022高一上·河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行配合的依据。
B.人治是统治者仅以个人的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进行统治的一种治理方式。
C.礼治是按照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D.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段是文章的引论,通过对“人治”和“法治”概念的辨析,指出了它们的区别所在,为下文分析乡土中国的秩序打下基础。
B.第四段以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作对比,证明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
C.文章后四段作者提出了乡土中国是“礼治”社会的观点,并从维持社会秩序依据的规范和所用的力量两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释。
D.全文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作者批驳了乡土中国是“人治”社会和乡土社会秩序无需外力维持等观点,进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和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
B.不管什么社会都是一个“有法”的社会,只不过“法”并不限于国家权力所维持的法律,而是指人的行为规范。
C.社会累积的经验因为有效才值得保守,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时,礼治也就难以成为可能。
D.人们能够主动服从于礼,是因为人的本能和良知让人们对礼产生个人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2022高一上·河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没有啐她一口,但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自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4.材料一中对 “愚”的相关概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包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15.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16.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17.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18.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2022高一下·苍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9.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②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2022高一上·河源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2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4.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25.(2022高一上·河源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 , ”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 ”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3)《论语·子罕》中,孔子用“ , ”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2022高一上·河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泰山是神奇的,它的神奇在于____的自然风貌和璀璨瑰丽的人文内涵。泰山的白天和夜晚是不一样的。白天的泰山,青葱苍翠,清朗明快;夜晚,沉睡的泰山则向世人展示出他沉静、神秘、温和的一面。夏日雨水充沛,“哗哗哗”的瀑布从高处____而下,溅入潭底,如飞龙跌落。黑龙潭周边的山林、山石遍布,溪流在石头空隙中淙淙而过,如鸣珮环。山内空气清凉,____,只有埋伏在草丛中的小虫们在低吟浅唱,把玩着自己的节奏。
月光从松针的缝隙中筛落下来,____地撒在干净光滑的石头上。微风拂过,夹杂着松林中特有的自然气息。突然,身下不觉一阵湿凉,茫然起身,这才发现,一汪浅流的泉水悄无声息地漫过我斜躺的山石。当下便想到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却原来是这般情境!不入此景,怎得此意?
2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变幻多姿 倾泻 万籁俱寂 斑驳
B.变幻多姿 倾泄 万籁俱寂 斑斓
C.变化莫测 倾泻 万马齐喑 斑驳
D.变化莫测 倾泄 万马齐喑 斑斓
27.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C.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8.下列各项中,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古诗十九首》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正如钟嵘所说的那样,“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D.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
29.(2022高一上·河源开学考)下面语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有语病的句子的序号并修改。
放眼中外文学史,不少独树一帜的作家,都创建了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文学共和国”。优秀的作家往往能从故乡汲取养分,创造出大量原创性的文学景观。①根据鲁迅在绍兴的生活经验,虚构出一个愚昧落后的“鲁镇”。②莫言创建了一个“东北乡”,从高密的民间文化中获得大量素材,③他的作品充斥着乡土气息和象征意味。④很多作家虽然没有特意设定一个地理名称,⑤但在构建场景时依旧一如既往地把故乡当作原型。
30.(2022高一上·河源开学考)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改后的句子由两个比喻句组成,要求比喻贴切,表达生动形象。
夜深了,月亮也开始西斜,清辉如水。贪玩的孩子,劳累的大人,已经响起了鼻息声。母亲们轻吟着眠歌,哄着婴儿。月下的稻场如此宁静,那熟睡的婴儿,发出的几声梦呓,就像是这夏夜里田间的蛙鼓声。唯有稻场四周,明灭着几堆烟火,烟火里有奶奶随手扔进去的去年或前年采集的红蓼,袅袅升腾着几缕青烟。母亲说,那是隔年的红蓼发出的烟气,有点辛辣,蚊子闻风而逃。
四、写作(60分)
31.(2022高一上·河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以上是B站宣传片“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的内容节选。这个宣传片,引发了网友热议。很多人点赞,因为展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风采,但也有很多人批评,因为只展现了部分年轻人的风采。那么作为真正的后浪中的一员,你有什么话要说?
请以“来自一线‘后浪’的演讲”为副标题,写一篇演讲稿,并展现真正的新一代年轻人的风采。
要求: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
5.错误
6.正确
7.正确
8.正确
9.正确
10.正确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乡土中国》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再结合提供的语段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判断,并阐明理由即可。
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1.《乡土中国》中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句话符合费孝通的观点,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2.“每一个人的‘圈子’是固定的”错误,是发展变化的;
故答案为:错误。
3.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句话表述正确。故答案为:正确。
4.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句话表述正确。故答案为:正确。
5.根据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文中的相关内容“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可知,“这种权利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因而题干中说“乡土社会是安稳的社会,没有社会冲突"表述是错误的。
并且根据原文“在乡土社会上空,‘横暴之力与‘同意的权力'相互交织在乡土社会之内,‘教化的权力'遍布各个角落,配合着礼形成了稳固的乡土文化而时势的权力深深扎根在每个乡土社会人的心里,期待着救世主的出现来拯救动荡的社会,拯救自己的内心。这四种权力共同作用于乡土社会,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一直延续至今。"可知,题干中“其权力结构以同意权力为主"的表述也错误。故答案为:错误。
6.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表述正确,符合费孝通的观点。故答案为:正确。
7.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永远划分着人的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表述正确,符合费孝通的观点。
故答案为:正确。
8.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更为密切,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以及经济利益。表述正确,符合费孝通的观点。故答案为:正确。
9.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权力,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表述正确,符合费孝通的观点。故答案为:正确。
10.现代社会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表述正确,符合费孝通的观点。故答案为:正确。
【答案】11.C
12.B
13.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1.A.“自行配合”错,原文第二段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
B.原文第二段有“好像”“我很怀疑”等词语,证明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D.“没有区别”错,原文第五段说的是“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
故答案为:C。
12.B.文章认为,老子和部分美国人都认为社会可以“无法无天”“无需规律”所以“对比”说法错误,证明的观点的说法也错误。
故答案为:B。
13.D.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第五段“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强调的是“教化”,而非“本能和良知”。
故答案为:D。
【答案】14.D
15.A
16.B
17.作者以颜渊与孔子的对话为例,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18.①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②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③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乡土中国》;论点、论证方法;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社科类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5.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相关信息概括要点。
14.A.“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
B.“都是‘愚 的具体表现”说法错误,原文中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C.“就是”说法绝对,原文中是“如果”。原文是“‘愚 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故答案为:D。
15.A.“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故答案为:A。
16.B.“正反对比论证”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没有正反对比。材料二主要将“礼”与“法律”进行对比。
故答案为:B。
17.此处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这是具体考查引用论证方法的作用。论述类文本中,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作答时先明确材料二论证的具体内容,然后再分析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的作用。认真阅读材料二的内容,明确材料二论述的是主要内容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即“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颜渊问仁”中,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作者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增添说服力。故答案为:作者以颜渊与孔子的对话为例,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18.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要求结合材料三加以概括。题干已经明确答题范围限制在材料三中,作答时学生要认真阅读材料三的内容,找出“差序格局”的相关内容,如“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学生根据所筛选的信息,按点分类概括即可。故答案为:①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②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③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答案】19.C
20.A
21.C
22.①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②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19.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首先看“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所以中间不能断开,可先排除D项。再看“ 吴廷尉为河南守 ”,这里的“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再排除A项。 再看“召置门下/ 甚幸爱 ”,这里的“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最后排除B项。故答案为:C。
20.A项“ 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解说错误,“农家”不是影响最深远的。
21.C项“ 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 ”分析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提及“重新得到重用”,只是“征见”;“ 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22.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②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
【答案】23.C
24.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艺术风格、构思、诗句内容及意蕴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陶冶审美情操。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分析诗句含意及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23.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诗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把画作比喻成一扇窗,诗人通过这幅画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辽阔。
故答案为:C。
24.尾联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此中”指许道宁的这幅画,“有佳句”意为有妙语佳句,“断”引申为“尽”。诗人认为,此画作包含浓浓的诗意,蕴含着妙语佳句,在吟哦之中,激发的诗情远远超出了画作本身,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欣赏画作的感受,并对画作的艺术效果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故答案为: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25.【答案】(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浊、勒、昳丽、匹夫。
故答案为:
(1)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2)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3)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答案】26.A
27.B
28.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
(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3)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标点符号的类型和用法,重点要会辨析逗号与分号、括号与破折号、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省略号、冒号等易错标点的用法。平常要注意积累,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辨析运用。
26.第一空:“变幻多姿”,意思是千变万化,变幻无常,形容变化之奇异和繁多。“变化莫测”,形容事物变化多端,不可捉摸。两者适用对象不同,这里对象是“自然风貌和璀璨瑰丽的人文内涵”,应该选“变幻多姿”。
第二空:“倾泻"“倾泄”,这两个词都是动词,有一相同语素“倾”,都含有从高处大量涌流下来的意思。②二者词义偏重不同。倾:倒出;用尽。泄:液体或气体排出。“倾泄”偏重于从高处大量地往下落;泻:急速地流。“倾泻“强调从高处急速流下来。③二者适用对象不同。“倾泄"既可以用于液体,也可以用于固体或气体;“倾泻”只能用于液体。二者存有不同义项。“倾泄"”有尽量发出(情绪、情欲等)的引申义。看前后文语境,这里强调水流急速,用“倾泻"更合适。
第三空:“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声响都没有。“万马齐喑”,意思是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旧时形容人民不敢讲话;现也比喻沉闷的政治局面。语境为山内空气清凉……只有埋伏在草丛中的小虫们在低吟浅唱,把玩着自己的节奏”,强调环境的安静,用“万籁俱寂”
第四空:“斑驳”“斑斓”,都是形容词,都有颜色错杂的意思,都用于书面语,都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斑驳”曾作“班驳”。侧重于颜色、花纹相杂,不单纯,不统一,常形容光影、旧画、旧壁等;“斑斓”侧重于色彩错杂灿烂,不单调,常形容色彩。语境为“月光从松针的缝隙中筛落下来"用“斑驳”更合适。
故答案为:A。
27.例句为拟人的修辞手法,“小虫们在低吟浅唱,把玩着自己的节奏”,将小虫们当作人来写,具有人的动作、情态。
A.对比,将“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作对比;
B.与题干句一样都是拟人。“负雪”是个动词,是背负的意思,相当于人的动作,所以说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了《诗经》里的诗句。
D.借代,用“樯橹"借代曹操的水军。
故答案为:B。
2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引号表引用。
A.表讽刺与否定;
B.表特殊含义;
C.表引用,与例句相同;
D.表强调。
故答案为:C。
29.【答案】①修改:将“鲁迅”移到句首。②修改:把后一分句“从高密的民间文化中获得大量素材,”移到“莫言”后。或者在“莫言”后面加上“为了”。③修改:“充斥着”改为“充满了”⑤修改:删掉“依旧”或“一如既往”。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①“根据鲁迅在绍兴的生活经验,虚构出……”,“根据"是介词,用于句首淹没主语,将“鲁迅"移到句首。
②“莫言创建了一个“东北乡”,从高密的民间文化中获得大量素材"语序不当或不合逻辑,“从高密的民间文化中获得大量素
材"作句子的状语,应该放在“莫言"后;或者在“莫言"后加上“为了”,构成目的关系的复句。
③“充斥着"用词不当,充斥,多含贬义,此处没有贬义色彩,改为“充满了”。
⑤“依旧"”与“一如既往地”"语意重复,删去“依旧"”或“一如既往地”。
故答案为:①修改:将“鲁迅”移到句首。②修改:把后一分句“从高密的民间文化中获得大量素材,”移到“莫言”后。或者在“莫言”后面加上“为了”。③修改:“充斥着”改为“充满了”⑤修改:删掉“依旧”或“一如既往”。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30.【答案】月下的稻场如此宁静,犹如安静的池塘,那熟睡的婴儿发出了几声梦呓,就像是小鱼儿放出的水泡声。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选用、变换句式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将浪线句,改写成两个比喻句。抓住比喻句间的相似性即可,可以将安静的稻场比作安庆的池塘;而可爱的婴儿的梦呓,就像这个池塘里鱼儿偶尔的吐泡泡的声音,总之,呈现出祥和宁静的状态。
故答案为:月下的稻场如此宁静,犹如安静的池塘,那熟睡的婴儿发出了几声梦呓,就像是小鱼儿放出的水泡声。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改写和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为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两个语义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有别的句子,首先要找出两个句子的不同处在哪里,因为不同处即是造成表达效果有别的原因。
31.【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
题干设置的情景是B站宣传片“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的内容节选。其主要内容就是要打破“一代不如一代”这种说法的魔咒,指出每一个时代都有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青年,他们都是时代的弄潮儿。为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高昂理想的头颅,把自己的火热青春投身到四化建设的大潮中去。要注意这篇文章的特殊要求以“来自一线‘后浪’的演讲”为副标题,写一篇演讲稿,并展现真正的新一代年轻人的风采。即:文体是演讲稿;要有必须紧扣副标题。
1.新时代“后浪”正在崛起。
2.数风流人物还看“后浪”。
3.不要贴标签,更不要自怨自艾,要做时代的弄潮儿。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河源市河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38分)
(2022高一上·河源开学考)下面各项中,正确的在括号中填“T”,错误的填“F”,并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1.《乡土中国》中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2.中国乡土社会,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一个人的“圈子”是固定的。( )
3.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
4.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
5.乡土社会是安稳的社会,没有社会冲突,其权力结构以同意权力为主。( )
6.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 )
7.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永远划分着人的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 )
8.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更为密切,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以及经济利益。( )
9.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权力,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 )
10.现代社会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 )
【答案】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
5.错误
6.正确
7.正确
8.正确
9.正确
10.正确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乡土中国》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再结合提供的语段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判断,并阐明理由即可。
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1.《乡土中国》中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句话符合费孝通的观点,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2.“每一个人的‘圈子’是固定的”错误,是发展变化的;
故答案为:错误。
3.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句话表述正确。故答案为:正确。
4.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句话表述正确。故答案为:正确。
5.根据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文中的相关内容“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可知,“这种权利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因而题干中说“乡土社会是安稳的社会,没有社会冲突"表述是错误的。
并且根据原文“在乡土社会上空,‘横暴之力与‘同意的权力'相互交织在乡土社会之内,‘教化的权力'遍布各个角落,配合着礼形成了稳固的乡土文化而时势的权力深深扎根在每个乡土社会人的心里,期待着救世主的出现来拯救动荡的社会,拯救自己的内心。这四种权力共同作用于乡土社会,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一直延续至今。"可知,题干中“其权力结构以同意权力为主"的表述也错误。故答案为:错误。
6.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表述正确,符合费孝通的观点。故答案为:正确。
7.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永远划分着人的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表述正确,符合费孝通的观点。
故答案为:正确。
8.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更为密切,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以及经济利益。表述正确,符合费孝通的观点。故答案为:正确。
9.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权力,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表述正确,符合费孝通的观点。故答案为:正确。
10.现代社会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表述正确,符合费孝通的观点。故答案为:正确。
(2022高一上·河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行配合的依据。
B.人治是统治者仅以个人的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进行统治的一种治理方式。
C.礼治是按照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D.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段是文章的引论,通过对“人治”和“法治”概念的辨析,指出了它们的区别所在,为下文分析乡土中国的秩序打下基础。
B.第四段以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作对比,证明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
C.文章后四段作者提出了乡土中国是“礼治”社会的观点,并从维持社会秩序依据的规范和所用的力量两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释。
D.全文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作者批驳了乡土中国是“人治”社会和乡土社会秩序无需外力维持等观点,进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和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
B.不管什么社会都是一个“有法”的社会,只不过“法”并不限于国家权力所维持的法律,而是指人的行为规范。
C.社会累积的经验因为有效才值得保守,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时,礼治也就难以成为可能。
D.人们能够主动服从于礼,是因为人的本能和良知让人们对礼产生个人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答案】11.C
12.B
13.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1.A.“自行配合”错,原文第二段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
B.原文第二段有“好像”“我很怀疑”等词语,证明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D.“没有区别”错,原文第五段说的是“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
故答案为:C。
12.B.文章认为,老子和部分美国人都认为社会可以“无法无天”“无需规律”所以“对比”说法错误,证明的观点的说法也错误。
故答案为:B。
13.D.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第五段“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强调的是“教化”,而非“本能和良知”。
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上·河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没有啐她一口,但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自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4.材料一中对 “愚”的相关概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包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15.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16.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17.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18.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
【答案】14.D
15.A
16.B
17.作者以颜渊与孔子的对话为例,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18.①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②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③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乡土中国》;论点、论证方法;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社科类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5.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相关信息概括要点。
14.A.“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
B.“都是‘愚 的具体表现”说法错误,原文中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C.“就是”说法绝对,原文中是“如果”。原文是“‘愚 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故答案为:D。
15.A.“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故答案为:A。
16.B.“正反对比论证”说法错误,原文中只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没有正反对比。材料二主要将“礼”与“法律”进行对比。
故答案为:B。
17.此处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这是具体考查引用论证方法的作用。论述类文本中,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作答时先明确材料二论证的具体内容,然后再分析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的作用。认真阅读材料二的内容,明确材料二论述的是主要内容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即“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颜渊问仁”中,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作者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增添说服力。故答案为:作者以颜渊与孔子的对话为例,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18.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要求结合材料三加以概括。题干已经明确答题范围限制在材料三中,作答时学生要认真阅读材料三的内容,找出“差序格局”的相关内容,如“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学生根据所筛选的信息,按点分类概括即可。故答案为:①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②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③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2022高一下·苍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9.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②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答案】19.C
20.A
21.C
22.①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②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19.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首先看“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所以中间不能断开,可先排除D项。再看“ 吴廷尉为河南守 ”,这里的“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再排除A项。 再看“召置门下/ 甚幸爱 ”,这里的“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最后排除B项。故答案为:C。
20.A项“ 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解说错误,“农家”不是影响最深远的。
21.C项“ 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 ”分析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提及“重新得到重用”,只是“征见”;“ 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22.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②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
(2022高一上·河源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2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4.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23.C
24.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艺术风格、构思、诗句内容及意蕴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陶冶审美情操。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分析诗句含意及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23.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诗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把画作比喻成一扇窗,诗人通过这幅画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辽阔。
故答案为:C。
24.尾联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此中”指许道宁的这幅画,“有佳句”意为有妙语佳句,“断”引申为“尽”。诗人认为,此画作包含浓浓的诗意,蕴含着妙语佳句,在吟哦之中,激发的诗情远远超出了画作本身,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欣赏画作的感受,并对画作的艺术效果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故答案为: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25.(2022高一上·河源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 , ”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 ”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3)《论语·子罕》中,孔子用“ , ”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答案】(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浊、勒、昳丽、匹夫。
故答案为:
(1)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2)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3)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2022高一上·河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泰山是神奇的,它的神奇在于____的自然风貌和璀璨瑰丽的人文内涵。泰山的白天和夜晚是不一样的。白天的泰山,青葱苍翠,清朗明快;夜晚,沉睡的泰山则向世人展示出他沉静、神秘、温和的一面。夏日雨水充沛,“哗哗哗”的瀑布从高处____而下,溅入潭底,如飞龙跌落。黑龙潭周边的山林、山石遍布,溪流在石头空隙中淙淙而过,如鸣珮环。山内空气清凉,____,只有埋伏在草丛中的小虫们在低吟浅唱,把玩着自己的节奏。
月光从松针的缝隙中筛落下来,____地撒在干净光滑的石头上。微风拂过,夹杂着松林中特有的自然气息。突然,身下不觉一阵湿凉,茫然起身,这才发现,一汪浅流的泉水悄无声息地漫过我斜躺的山石。当下便想到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却原来是这般情境!不入此景,怎得此意?
2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变幻多姿 倾泻 万籁俱寂 斑驳
B.变幻多姿 倾泄 万籁俱寂 斑斓
C.变化莫测 倾泻 万马齐喑 斑驳
D.变化莫测 倾泄 万马齐喑 斑斓
27.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C.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8.下列各项中,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古诗十九首》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正如钟嵘所说的那样,“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D.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
【答案】26.A
27.B
28.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
(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3)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标点符号的类型和用法,重点要会辨析逗号与分号、括号与破折号、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省略号、冒号等易错标点的用法。平常要注意积累,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辨析运用。
26.第一空:“变幻多姿”,意思是千变万化,变幻无常,形容变化之奇异和繁多。“变化莫测”,形容事物变化多端,不可捉摸。两者适用对象不同,这里对象是“自然风貌和璀璨瑰丽的人文内涵”,应该选“变幻多姿”。
第二空:“倾泻"“倾泄”,这两个词都是动词,有一相同语素“倾”,都含有从高处大量涌流下来的意思。②二者词义偏重不同。倾:倒出;用尽。泄:液体或气体排出。“倾泄”偏重于从高处大量地往下落;泻:急速地流。“倾泻“强调从高处急速流下来。③二者适用对象不同。“倾泄"既可以用于液体,也可以用于固体或气体;“倾泻”只能用于液体。二者存有不同义项。“倾泄"”有尽量发出(情绪、情欲等)的引申义。看前后文语境,这里强调水流急速,用“倾泻"更合适。
第三空:“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声响都没有。“万马齐喑”,意思是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旧时形容人民不敢讲话;现也比喻沉闷的政治局面。语境为山内空气清凉……只有埋伏在草丛中的小虫们在低吟浅唱,把玩着自己的节奏”,强调环境的安静,用“万籁俱寂”
第四空:“斑驳”“斑斓”,都是形容词,都有颜色错杂的意思,都用于书面语,都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斑驳”曾作“班驳”。侧重于颜色、花纹相杂,不单纯,不统一,常形容光影、旧画、旧壁等;“斑斓”侧重于色彩错杂灿烂,不单调,常形容色彩。语境为“月光从松针的缝隙中筛落下来"用“斑驳”更合适。
故答案为:A。
27.例句为拟人的修辞手法,“小虫们在低吟浅唱,把玩着自己的节奏”,将小虫们当作人来写,具有人的动作、情态。
A.对比,将“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作对比;
B.与题干句一样都是拟人。“负雪”是个动词,是背负的意思,相当于人的动作,所以说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了《诗经》里的诗句。
D.借代,用“樯橹"借代曹操的水军。
故答案为:B。
2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引号表引用。
A.表讽刺与否定;
B.表特殊含义;
C.表引用,与例句相同;
D.表强调。
故答案为:C。
29.(2022高一上·河源开学考)下面语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有语病的句子的序号并修改。
放眼中外文学史,不少独树一帜的作家,都创建了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文学共和国”。优秀的作家往往能从故乡汲取养分,创造出大量原创性的文学景观。①根据鲁迅在绍兴的生活经验,虚构出一个愚昧落后的“鲁镇”。②莫言创建了一个“东北乡”,从高密的民间文化中获得大量素材,③他的作品充斥着乡土气息和象征意味。④很多作家虽然没有特意设定一个地理名称,⑤但在构建场景时依旧一如既往地把故乡当作原型。
【答案】①修改:将“鲁迅”移到句首。②修改:把后一分句“从高密的民间文化中获得大量素材,”移到“莫言”后。或者在“莫言”后面加上“为了”。③修改:“充斥着”改为“充满了”⑤修改:删掉“依旧”或“一如既往”。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①“根据鲁迅在绍兴的生活经验,虚构出……”,“根据"是介词,用于句首淹没主语,将“鲁迅"移到句首。
②“莫言创建了一个“东北乡”,从高密的民间文化中获得大量素材"语序不当或不合逻辑,“从高密的民间文化中获得大量素
材"作句子的状语,应该放在“莫言"后;或者在“莫言"后加上“为了”,构成目的关系的复句。
③“充斥着"用词不当,充斥,多含贬义,此处没有贬义色彩,改为“充满了”。
⑤“依旧"”与“一如既往地”"语意重复,删去“依旧"”或“一如既往地”。
故答案为:①修改:将“鲁迅”移到句首。②修改:把后一分句“从高密的民间文化中获得大量素材,”移到“莫言”后。或者在“莫言”后面加上“为了”。③修改:“充斥着”改为“充满了”⑤修改:删掉“依旧”或“一如既往”。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30.(2022高一上·河源开学考)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改后的句子由两个比喻句组成,要求比喻贴切,表达生动形象。
夜深了,月亮也开始西斜,清辉如水。贪玩的孩子,劳累的大人,已经响起了鼻息声。母亲们轻吟着眠歌,哄着婴儿。月下的稻场如此宁静,那熟睡的婴儿,发出的几声梦呓,就像是这夏夜里田间的蛙鼓声。唯有稻场四周,明灭着几堆烟火,烟火里有奶奶随手扔进去的去年或前年采集的红蓼,袅袅升腾着几缕青烟。母亲说,那是隔年的红蓼发出的烟气,有点辛辣,蚊子闻风而逃。
【答案】月下的稻场如此宁静,犹如安静的池塘,那熟睡的婴儿发出了几声梦呓,就像是小鱼儿放出的水泡声。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选用、变换句式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将浪线句,改写成两个比喻句。抓住比喻句间的相似性即可,可以将安静的稻场比作安庆的池塘;而可爱的婴儿的梦呓,就像这个池塘里鱼儿偶尔的吐泡泡的声音,总之,呈现出祥和宁静的状态。
故答案为:月下的稻场如此宁静,犹如安静的池塘,那熟睡的婴儿发出了几声梦呓,就像是小鱼儿放出的水泡声。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改写和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为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两个语义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有别的句子,首先要找出两个句子的不同处在哪里,因为不同处即是造成表达效果有别的原因。
四、写作(60分)
31.(2022高一上·河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以上是B站宣传片“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的内容节选。这个宣传片,引发了网友热议。很多人点赞,因为展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风采,但也有很多人批评,因为只展现了部分年轻人的风采。那么作为真正的后浪中的一员,你有什么话要说?
请以“来自一线‘后浪’的演讲”为副标题,写一篇演讲稿,并展现真正的新一代年轻人的风采。
要求: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
题干设置的情景是B站宣传片“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的内容节选。其主要内容就是要打破“一代不如一代”这种说法的魔咒,指出每一个时代都有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青年,他们都是时代的弄潮儿。为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高昂理想的头颅,把自己的火热青春投身到四化建设的大潮中去。要注意这篇文章的特殊要求以“来自一线‘后浪’的演讲”为副标题,写一篇演讲稿,并展现真正的新一代年轻人的风采。即:文体是演讲稿;要有必须紧扣副标题。
1.新时代“后浪”正在崛起。
2.数风流人物还看“后浪”。
3.不要贴标签,更不要自怨自艾,要做时代的弄潮儿。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