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5第一第二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5第一第二章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新课标A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7-10-08 19:26:00

文档简介

潮阳市西元中学数学科教案
上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课题 1.1.2余弦定理
教学目的 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教学设想 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难点: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在ABC中,设BC=a,AC=b,AB=c,已知a,b和C,求边c [探索研究]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B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由学生推出)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理解定理]从而知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由学生总结)若ABC中,C=,则,这时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过程 [例题分析]例1.在ABC中,已知,,,求b及A例2.在ABC中,已知,,,解三角形(见课本第8页例4,可由学生通过阅读进行理解)[随堂练习]第8页练习第1(1)、2(1)题。[补充练习]在ABC中,若,求角A(答案:A=120)[课堂小结](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五)评价设计①课后阅读:课本第9页[探究与发现]②课时作业:第11页[习题1.1]A组第3(1),4(1)题。
PAGE
1潮阳市西元中学数学科教案
上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课题 2.4等比数列
教学目的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理解这种数列的模型用.
教学设想 重点: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 难点: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分析书上的四个例子,各写出一个数列来表示[探索研究] 四个数列分别是①1, 2, 4, 8, …②1,,,,…③1,20 ,202 ,203 ,…④10000×1.0198,10000×1.01982,10000×1.01983 10000×1.01984,10000×1.01985观察四个数列:于是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与等差中项类似,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这时,a,b一定同号,G2=ab[注意几点]不要把an错误地写成an=a1qn对于公比q,要强调它是“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防止把相邻两项的比的次序颠倒公比q是任意常数,可正可负首项和公比均不为0[例题分析]
教学过程 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这种物质是原来的84%.这种物质的半衰期为多长(精确到1年) 评注:要帮助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数列的等比关系,抽象出数学模型;通项公式反映了数列的本质特征,因此关于等比数列的问题首先应想到它的通项公式an=a1qn-1根据图2.4-2中的框图,写出所打印数列的前5项,并建立数列的递推公式.这个数列是等比数列吗 评注:要证明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只需证明对于任意正整数n,是一个常数就行了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和第4项分别是12和18,求它的第1项和第2项.评注:帮助学生再次体会通项公式的作用及其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已知{a}{bn}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仿照下表中的例子填写表格,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证明你的结论.评注:两个等比数列的积仍然是等比数列[随堂练习]第59页第1、2、3题[课堂小结]首项和公比都不为0分别从定义、通项公式、相应图象的角度类比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五)评价设计 (1)课后思考:课本第59页[探究] (2)课后作业:第60页第1、2、6题
PAGE
1潮阳市西元中学数学科教案
上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课题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教学目的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解决简单的相关题目教学难点: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求证简单的证明题
教学过程 例1、在ABC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S(精确到0.1cm)(1)已知a=14.8cm,c=23.5cm,B=148.5;(2)已知B=62.7,C=65.8,b=3.16cm;(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41.4cm,b=27.3cm,c=38.7cm分析:这是一道在不同已知条件下求三角形的面积的问题,与解三角形问题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应用解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观察已知什么,尚缺什么?求出需要的元素,就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例2、如图,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测量得到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8m,88m,127m,这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1cm)?师:你能把这一实际问题化归为一道数学题目吗?生:本题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角的问题,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由学生解答,老师巡视并对学生解答进行讲评小结。例3、在ABC中,求证:(1)(2)++=2(bccosA+cacosB+abcosC)
教学过程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三角形边角关系恒等式的证明问题,观察式子左右两边的特点,联想到用正弦定理来证明变式练习1:已知在ABC中,B=30,b=6,c=6,求a及ABC的面积S提示:解有关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的问题,注重分情况讨论解的个数。变式练习2:判断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形状,acosA = bcosBsinC =提示: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化边为角”或“化角为边”课堂练习课本第21页练习第1、2题4、归纳总结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只含边的式子或只含角的三角函数式,然后化简并考察边或角的关系,从而确定三角形的形状。特别是有些条件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甚至可以两者混用。(5)评价设计1、课本第23页练习第12、14、15题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BCD=75,ACB=BDC=45,DC=,求:AB的长四边形ABCD的面积
PAGE
2潮阳市西元中学数学科教案
上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课题 2.2 等差数列
教学目的 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教学设想 难点: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在日常生活中,人口增长、教育贷款、存款利息等等这些大家以后会接触得比较多的实际计算问题,都需要用到有关数列的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就先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探索研究] 由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答案:(放投影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____,____,____,____,……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48,53,58,63。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理水库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c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等差数列的概念] 对于以上几组数列我们称它们为等差数列。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等差数列的特征,尝试着给等差数列下个定义: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那么对于以上四组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5,5,-2.5,72。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教学过程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⑴、我们是通过研究数列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去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的。下面由同学们根据通项公式的定义,写出这四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得出通项公式:由此我们可以猜想得出:以为首项,d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知道了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d,那么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就可以表示出来了。[例题分析]例1、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⑵-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分析:⑴要求出第20项,可以利用通项公式求出来。首项知道了,还需要知道的是该等差数列的公差,由公差的定义可以求出公差; ⑵这个问题可以看成是上面那个问题的一个逆问题。要判断这个数是不是数列中的项,就是要看它是否满足该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且需要注意的是,项数是否有意义。例题评述:通过这个例题我们知道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方法:如果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正整数n的一次型函数,那么这个数列必定是等差数列。[探究]引导学生动手画图研究完成以下探究:⑴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通项公式为的数列的图象。这个图象有什么特点?⑵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3x-5的图象,你发现了什么?据此说一说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y=px+q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课堂小结](五)评价设计
PAGE
2潮阳市西元中学数学科教案
上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课题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教学目的 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重点: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由研究等比数列的结构特点推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教学过程 教材开头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求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的前64项的和.类似于等差数列,我们有必要探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一般地,对于等比数列 a1,a2,a3,..., an,...它的前n项和是 Sn= a1+a2+a3+...+an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上式可以写成Sn= a1+a1q + a1q2 +...+a1qn-1 ① 式两边同乘以公比q 得 qSn= a1q+ a1q2 +...+a1qn-1+ a1qn ②①,②的右边有很多相同的项,用①的两边分别减去②的两边,得 (1-q)Sn= a1-a1qn 当q≠1时,       Sn= (q≠1)又an =a1qn-1 所以上式也可写成 Sn=(q≠1)推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本节开头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相关问题]①当q=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Sn=na1公式可变形为Sn==(思考q>1和q<1时分别使用哪个方便)
教学过程 如果已知a1, an,q,n,Sn五个量中的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例题分析]例1 求下列等比数列前8项的和: (1),,,...;(2) a1=27, a9=,q<0评注:第(2)题已知a1=27,n=8,还缺少一个已知条件,由题意显然可以通过解方程求得公比q,题设中要求q<0,一方面是为了简化计算,另一方面是想提醒学生q既可以为正数,又可以为负数.某商场今年销售计算机5000台,如果平均每年的销售量比上一年的销售量增加10%,那么从今年起,大约几年可使总销售量达到30000台(结果保留到个位) 评注:先根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列方程,再用对数的知识解方程[随堂练习]第66页第1.2.3题[课堂小结]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中要求q≠1;这个公式可以变形成几个等价的式子如果已知a1, an,q,n,Sn五个量中的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五)评价设计(1)课后阅读:课本67页[阅读与思考](2)课后作业:第69页1,2,4题
PAGE
1潮阳市西元中学数学科教案
上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课题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教学目的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由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2、设置情境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新课讲授(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2)例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ACB=。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启发提问1: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启发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请学生回答。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的对角,AC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边。
教学过程 例2、(动画演示辅助点和辅助线)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确定C、D两点。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AC和BC,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的距离。学生阅读课本4页,了解测量中基线的概念,并找到生活中的相应例子。课堂练习课本第14页练习第1、2题归纳总结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5)评价设计课本第22页第1、2、3题思考题:某人在M汽车站的北偏西20的方向上的A处,观察到点C处有一辆汽车沿公路向M站行驶。公路的走向是M站的北偏东40。开始时,汽车到A的距离为31千米,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A的距离缩短了10千米。问汽车还需行驶多远,才能到达M汽车站?
PAGE
1潮阳市西元中学数学科教案
上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课题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教学目的 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教学设想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探索并掌握数列的几种间单的表示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难点: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发现数列规律找出可能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多媒体展示三角形数、正方形数,提问:这些数有什么规律?与它所表示的图形的序号有什么关系?(1)概括数列的概念: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2)辩析数列的概念:“1,2,3,4,5”与“5,4,3,2,1”是同一个数列吗?与“1,3,2,4,5”呢?给出首项与第n 项的定义及数列的记法:{an}(3)数列的分类: 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递增数列与递减数列,常数列。数列的表示方法(1)函数y=7x+9 与y=3 x ,当依次取1,2,3,…时,其函数值构成的数列各有什么特点?(2)定义数列{an}的通项公式(3)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可以看成数列的函数解析式,利用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你能确定这个数列的哪些方面的性质?(4)用列表和图象等方法表示数列,数列的图象是一系列孤立的点。4、例1 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1,-1/2,1/3,-1/4; (2)2,0,2,0. 引导学生观察数列的前4项的特点,寻找规律写出通项公式。再思考: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的数列通项公式的形式唯一吗?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 5、例2、图2.1-5中的三角形称为希尔宾斯基(Sierpinski)三角形,在下图4个三角形中,着色三角形的个数依次构成一个数列的前4项,请写出这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的图象。 通过多媒体展示希尔宾斯基(Sierpinski)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着色三角形的个数的变化,寻找规律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并用图象表示数列。体会数列的图象是一系列孤立的点。问题:如果一个数列{an}的首项a1=1,从第二项起每一项等于它的前一想的前一项的2倍再加1,即 an = 2 an-1 + 1(n∈N,n>1),(※) 你能写出这个数列的前三项吗? 像上述问题中给出数列的方法叫做递推法,(※)式称为递推公式。递推公式也是数列的一种表示方法。课堂练习:P36 1~5, 课后作业:P38 习题2.1 A组 1,2,4,6。课堂小结: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了解用列表、图象、通项公式、递推公式等方法表示数列;能发现数列规律找出可能的通项公式。(3)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评价设计1、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法的过程的评价 关注学生在数列概念与表示法的学习中,对所呈现的问题情境是否充满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发现数列中的项的规律特点,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或递推公式。正确评价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能否类比函数的性质,正确理解数列的概念,正确使用通项公式、列表、图象等方法表示数列,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了解递推公式也是数列的一种表示方法。
PAGE
1潮阳市西元中学数学科教案
上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课题 1.1.1正弦定理
教学目的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教学设想 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如图1.1-1,固定ABC的边CB及B,使边AC绕着顶点C转动。 思考: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显然,边AB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探索研究]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ABC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又, A则 b c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C a B(图1.1-2)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教学过程 [理解定理](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使,,;(2)等价于,,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例题分析][随堂练习]第5页练习第1(1)、2(1)题。[补充练习]已知ABC中,,求(答案:1:2:3)[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总结)(1)定理的表示形式:;或,,(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五)评价设计①课后思考题:(见例3)在ABC中,,这个k与ABC有什么关系?②课时作业:第10页[习题1.1]A组第1(1)、2(1)题。
PAGE
1潮阳市西元中学数学科教案
上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课题 2.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学目的 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教学设想 重点: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等差数列求和就成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200多年前,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被誉为“数学王子”的高斯就曾经上演了迅速求出等差数列这么一出好戏。那时,高斯的数学老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1+2+3+……+100=?当时,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答案:(1+100)+(2+99)+……+(50+51)=101×50=5050高斯的算法实际上解决了求等差数列1,2,3,…,n,…前100项的和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去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探索研究] 我们先来看看人们由高斯求前100个正整数的方法得到了哪些启发。人们从高斯那里受到启发,于是用下面的这个方法计算1,2,3,…,n,…的前n项的和:由 1 + 2 + … + n-1 + n n + n-1 + … + 2 + 1 (n+1)+(n+1)+ … +(n+1)+(n+1)可知上面这种加法叫“倒序相加法”请同学们观察思考一下:高斯的算法妙在哪里? 高斯的算法很巧妙,他发现了整个数列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与首项与尾项的和是相等的这个规律并且把这个规律用于求和中。这种方法是可以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
教学过程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这两个公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把代入中,就可以得到[公式运用](课本52页练习1、2)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 ⑴⑵[例题分析][随堂练习]课本52页“练习”第1、2、3、4题[课堂小结]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和也成等差数列.(五)评价设计课本52页A组第1、3、6思考:课本53页B组第4题
PAGE
1潮阳市西元中学数学科教案
上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课题 1.1.3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教学目的 :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教学设想 重点: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难点: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思考:在ABC中,已知,,,解三角形。(由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解答过程)从此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在某些条件下会出现无解的情形。下面进一步来研究这种情形下解三角形的问题。[探索研究]例1.在ABC中,已知,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分析:先由可进一步求出B;则从而1.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必须才能有且只有一解;否则无解。2.当A为锐角时,如果≥,那么只有一解;如果,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1)若,则有两解;(2)若,则只有一解;(3)若,则无解。(以上解答过程详见课本第910页)评述:注意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只有当A为锐角且时,有两解;其它情况时则只有一解或无解。
教学过程 例2.在ABC中,已知,,,判断ABC的类型。分析:由余弦定理可知(注意:)解:,即,∴。例3.在ABC中,,,面积为,求的值分析:可利用三角形面积定理以及正弦定理解:由得,则=3,即,从而[课堂小结](1)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2)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 (3)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五)评价设计(课时作业)(1)在ABC中,已知,,,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2)设x、x+1、x+2是钝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3)在ABC中,,,,判断ABC的形状。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