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从而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也反映了连年战乱不息和百姓遭受的离乱之苦。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景描写,描绘出了庭院凄凉破败的景象。松柏、坟墓暗示老兵的亲人已去世。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近景描写(白描手法),描写了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从侧面表现老兵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前四句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最后两句运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作品简介
《乐府诗集》,北宋郭茂倩编,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诗歌总集。“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篇以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称为乐府诗。
写作背景
汉朝时,北部边境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几乎一生都处于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这首诗便是揭露当时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
主旨情感
这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位老兵从军多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的家破人亡的情景,反映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巩固提升
1.理解默写。
(1)此诗中与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意味相似的两句是: 十五从军征 , 八十始得归 。
(2)诗中“ 羹饭一时熟 , 不知饴阿谁 ”两句,暗示了主人公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易错字强化练。
(1)遥看是 君 家,松柏 冢 累 累 。
(2)兔从狗 窦 入, 雉 从 梁 上飞。
(3) 羹 饭一时熟,不知 饴 阿 谁。
3.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起得很平,却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这是为什么?
从“十五”到“八十”,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极言老兵从军时间之久,含蓄地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真实地反映出连年战乱不息和百姓遭受离乱之苦的社会现实。
4.赏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两句诗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对老兵向东望而落泪这一细节的描绘和“看”“落”“沾”几个动词的运用,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茫然无措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全诗并无控诉战争之语,但平淡的叙述背后,却处处流露出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痛”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
示例一:“松柏”和“冢”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侧面表现主人公盼望与家人团聚却愿望落空的失望、痛苦之情。示例二:“兔”“雉”“旅谷”“旅葵”四种事物,描绘出主人公家中荒凉破败、空无一人的景象,平淡的景物描写中体现出主人公内心彻底失望的无言之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卷”“折”分别写出了风势之猛。“即”说明胡天与内地的不同,冬天来得格外早,表现了诗人的惊异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运用比喻,用梨花的盛开比喻雪,新颖贴切,形象生动,既写出诗人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忽如”二字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及雪之骤和雪之大。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从正、侧面写天气的寒冷。前两句为正面描写,后两句为侧面描写。通过人物的触觉、行为来表现雪中酷寒,突出了军营将士生活的艰苦,同时也为送别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长途跋涉的担忧之情。“愁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为送别营造了奇异壮伟、广漠辽阔的氛围。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用“胡琴”“琵琶”“羌笛”等具有西域特色的乐器渲染送别的场景和氛围。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运用夸张和反衬的手法,写出了边塞的奇寒。“暮”字点明天色已晚。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情绪复杂。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借景抒情,含蓄留白。借用山路盘旋曲折,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痕迹,抒发了诗人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走近作者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他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体验深刻,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与高适同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并称“高岑”。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此诗是岑参送前任判官归京之作。
主旨情感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旨,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衬托与友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从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表现出边塞将士和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
巩固提升
1.理解默写。
(1)诗中以具有西域特色的乐器齐鸣之声,来渲染送别氛围的诗句是: 中军置酒饮归客 , 胡琴琵琶与羌笛 。
(2)从视觉角度看,诗中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 纷纷暮雪下辕门 , 风掣红旗冻不翻 。
2.易错字强化练。
(1)北风卷地 白 草折,胡天八月 即 飞雪。
(2)散入珠帘湿罗 幕 ,狐 裘 不暖 锦 衾 薄。
(3) 瀚 海 阑 干百丈冰,愁云 惨 淡万里 凝 。
(4)纷纷 暮 雪下 辕 门,风 掣 红旗冻不翻。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常被称为写雪景的名句,请任选角度赏析其妙处。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梨花的盛开喻塞北雪压冬林之景,景象极为神似,新颖贴切,颇有浪漫主义色彩。 示例二:“忽如”二字用得极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表现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4.简要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妙处。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为送别营造了凄凉的气氛。写法上: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
5.此诗的最后两句产生了“无言之美”的艺术效果。请结合诗句,谈谈诗人寓于其中的情感。
“山回路转”“空留马行处”,画面形象,表达含蓄,引发读者的无限思考,真实地展现了友人远去、马蹄印延伸至远方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看着友人离去后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词人站在北固楼上,极目远眺,不禁引发千古兴亡之感。通过一问一答,自然地引出下文。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首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表达了自己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悠悠”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末句借用杜甫《登高》中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将词人的愁思和感慨比作长流不息的江水。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词人歌颂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的英雄形象,反衬出南宋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引用曹操的话,强调孙权的雄才大略,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的愤慨之情。
走近作者
辛弃疾 见第99页《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任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南宋朝廷抵御金兵南下的江防前线。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创作了这首怀古述志的著名词作。
主旨情感
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的行为,饱含着词人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巩固提升
1.理解默写。
(1)山水可纵豪情。辛弃疾登上北固楼俯视江水,不禁思接千载,在词的上阕写下“ 千古兴亡多少事 ? 悠悠 。 不尽长江滚滚流 ”的句子。
(2)词人直接刻画出少年孙权英雄形象的句子是: 年少万兜鍪 , 坐断东南战未休 。
2.易错字强化练。
(1)何处望 神 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2)年少万 兜 鍪 , 坐 断东南战未休。
(3)生子当如孙 仲 谋 。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示例一: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中,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之无常的无限感慨。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深沉的愁思与感慨。
4.古代作者常借特定的人、事、景、物表达情感。品味这首词中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说说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借用曹操赞叹孙权雄才大略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孙权的赞赏,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之情,以及词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爱国之情。
过零丁洋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回忆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是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宋国势危如风中柳絮,自己坎坷一生如雨中浮萍,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身坎坷命运的悲叹。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用双关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概括了诗人两次难忘的经历。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为国捐躯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走近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有《文山先生全集》传世。
写作背景
本诗作于1279年。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抗击元军兵败被俘。次年,囚禁文天祥的船队经过零丁洋时,元军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宁死不从,写下此诗以明志。
主旨情感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的身世遭遇和国破家亡的苦痛,抒写了诗人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也集中体现了诗人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巩固提升
1.理解默写。
(1)诗中用比喻将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句子是: 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
(2)面对死亡,文天祥在此诗中用“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达了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
2.易错字强化练。
(1)辛苦遭逢起一 经 ,干 戈 寥 落四周星。
(2)山河破碎风飘 絮 , 身 世浮沉雨打 萍 。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 心照 汗 青。
3.简要赏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的表达之妙。
运用双关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利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字面含义,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一语双关,渲染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在颔联中,诗人是如何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的?
巧用比喻,以“风飘絮”和“雨打萍”来比喻危亡的国势和自己坎坷的命运,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5.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生子当如孙仲谋”与文天祥此诗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①辛词借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的讽刺,抒发了词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爱国情怀。②文诗直抒胸臆,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山坡羊·潼关怀古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潼关的险要,表现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聚”字写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中,突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怒”字写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踌躇”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及对动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以及对统治者的愤慨。
走近作者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写作背景
元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召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在赴陕西途中,他目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救灾,终因操劳过度而殉职。《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为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所作。
主旨情感
这首怀古小令通过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与所感,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巩固提升
1.理解默写。
(1)在这首散曲中,作者用“ 峰峦如聚 , 波涛如怒 ”把潼关险峻壮美的景色和自己起伏难抑的情感融合在了一起。
(2)曲中“ 兴 , 百姓苦 ; 亡 , 百姓苦 ”的议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王朝兴亡背后的历史真谛,发人深省。
2.易错字强化练。
(1)峰 峦 如 聚 ,波涛如 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2)伤心秦汉经行处,宫 阙 万间都 做 了土。
3.(2022云南中考)请对曲中的“望”作简要赏析。
①通过“望”字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和山川的壮美;②引发了抚今追昔的伤感情怀;③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和议论。(答出两点即可)
4.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聚”字用得好。“聚”字让读者眼前仿佛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聚”字化静为动,写出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突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示例二:“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仿佛回响着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水是无生命的,“怒”字赋予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形象地描绘出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怒”字中也注入了作者因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