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5 《无言之美》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5 《无言之美》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6 22:0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无言之美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知识链接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美学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无言之美
第一部分(第1段):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
(2—7段):从美术的观点研究无言的意蕴 举例论证
(8—12段):以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无言之美 道理论证
第三部分(第13段):总结上文,归纳观点
主旨点睛
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缥缈( piāo ) 摄影( shè ) 譬如( pì )
蛾眉( é ) yàn( 谚 )语 笳( jiā )
词语释义
1. 铢两悉称 :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2. 栩栩如生 :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
3. 惟妙惟肖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4. 信手拈来 :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5. 心旷神怡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课内精读
1.(考点:首段的作用)第1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作为论据证明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文章第9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举了一系列文学作品中的例子,以文学作品的意蕴之美论证无言之美,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3.(考点:内容概括)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无言之美”?
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考点:拓展探究)请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再举出一个能够表现“无言之美”的例子。
示例一:《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文字表达上看,这个句子仅有十八个字,可文字背后的意思是含蓄深远的,“大约”“的确”这看似矛盾的词语一方面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一方面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揭示社会的冷酷无情,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控诉和鞭挞的力量。这就是一种言不尽意的美。示例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只有十个字,景物只有四样,但是读来仿佛看到了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体会到旷远荒凉的美感。这正是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真切。
巩固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怆然(chuànɡ) 创伤(chuànɡ) 追溯(sù) 信手拈来(niān)
B.琴弦(xián) 刹那(chà) 栖息(qī) 哭天抢地(qiǎnɡ)
C.记载(zǎi) 丰沛(pèi) 积累(lěi) 铢两悉称(chènɡ)
D.含蓄(xù) 谚语(yàn) 意蕴(yùn) 栩栩如生(xǔ)
【解析】A.创(chuānɡ);B.抢(qiānɡ);C.称(chè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A.笼统 缥渺 浮光掠影 心旷神怡
B.譬如 意旨 包罗万象 缘物寄情
C.尽致 附丽 瞬息万变 维妙维肖
D.妨碍 梦寐 不舍昼夜 闲情意致
【解析】A.渺(缈);C.维(惟);D.意(逸)。
3.(2022耿马县一模)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
言所以达意, 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 ,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 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 ,才能引起美感。
A.然而 瞬息万变 断续 尽美尽善
B.然而 风云变幻 陆续 十全十美
C.所以 瞬息万变 陆续 十全十美
D.所以 风云变幻 断续 尽善尽美
4.下面文段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人们在谈论真的时候,往往也谈论美。从理论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看,真与美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 。 , 。 , 。
①美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客观感受在大脑中作出的一种反映
②是人们对于事物感知后一种理性的思考
③真往往指的是一种客观事实
④它是要符合真和善的
⑤美一般是建立在真和善基础之上的
⑥是一种感性的认识
A.①⑥②⑤④③ B.①⑤④⑥③②
C.③②①⑥⑤④ D.③⑥②①⑤④
5.下列对《无言之美》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1段作者引用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入题,从孔子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作者以白居易《琵琶行》、济慈《希腊花瓶歌》中的名句为例,证明音乐上的“无声”“听不见的声调”带给人更“幽美”的感受,这就是“无言之美”。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作者认为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对它的“演义”都一样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值得玩味多了。
【解析】D.“言不达意”与原文中的“言不尽意”意义不同。
阅读迁移 (2022昆明市官渡区期末)【核心素养·审美创造】
浅谈文学作品的美
①文学作品的美不是天生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人。
②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能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阅读这部作品时的想象和情感生生不息,这部作品的生命也就生生不息。比如有的作品描绘:“云飞泉越”“山鸣谷应”,但云会不会飞,泉会不会跳跃,山谷会不会互相呼应,一切都是因为人这么觉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这就叫做移情作用,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别人或外物身上。大部分美感都含有移情作用,专注于欣赏的时候,分不清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③物的形象是人的情感的反照,而人又会反过来吸收物的姿态。举个例子:文人常常赞美梅花不畏严寒、坚韧不屈的性格,这便是人将自己的想象和情感投射到了梅花身上。反过来,人也会被梅花的品格影响,做一个不畏艰难、奋力前行的人。
④文字创作最怕抽象和空泛,因为抽象的东西很难唤起深切的情感,所以需要用象征性的手法,通过具体的意象将抽象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比如听到“贫富不均”这个词,我们并不会有多大的感受,因为它很抽象,似乎是在客观描述一种与自己无关的现象。但是,同样的意思,杜甫却可以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来,仿佛将整个景象搬到了自己的眼前,很有画面感,读后让人为之深深触动。
⑤这些创作之中包含了欣赏,欣赏之中也包含了创造,但是创造要比欣赏更进一步,把见到的意境外显出来形成作品,传达给别人。如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描写翠翠的细节:翠翠的话总是活泼泼的。她让爷爷唱歌时会喊:“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她生气时会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中鲤鱼吃去了。”这些立体的语言如果不细心体会,怎么能够领略作者用叠词表达出的孩子的稚气和单纯呢!
⑥再来看看精彩生动的环境描写的价值。在《祝福》这篇小说中,作者鲁迅先生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就是这一类。鲁迅先生在这里给读者描绘鲁四老爷书房的情景,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假道学先生的书房:“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地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段具体可感的细节描写,给读者刻画了一个散发着腐朽气息的书房环境,为塑造生活在这书房中的鲁四老爷这一人物恰好做陪衬,也可以让读者体会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人物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⑦联系自己的写作中,经常会出现描写的事或人,相比之下,显示了自己写作的平淡无奇。如我在《睡眠与学习》一文中描写楼上男主回答问话的场面:“他还振振有词地说,我敲的是自家地板,跟你们搭界吗?”如果加上细节描写:“楼上男主像是刚睡醒的醉汉,忽悠着一副爱答不理的眼神,右腿不停地嘚瑟,两手摊开,扯着嗓音喊着,我敲的是自家地板,跟你们有半毛钱关系吗?”这样的从人物形态的细节描写或者更容易给读者一种画面感,让读者去体会男主由于与别人不同而显得非常不自信,借用大声说话的语调以掩饰自己内心那种薄凉的伤感。
⑧这就是文学作品带给人们的美感。学着做一个能够欣赏文学作品中美的人,常受美的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善于发现和欣赏,让自己常常感受到美就来自生活。
(选自“学习强国”文化栏目11月,有删改)
6.(考点:论证结构)请细读文章,完成下面的论证结构图。
移情
吸收 学以致用 — 强调:发现和欣赏
化抽象为具象
借环境来衬托
①文学作品的美不是天生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人;②读者。
7.(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④段的画线句除了举例论证以外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文字创作最怕抽象和空泛,因为抽象的东西很难唤起深切的情感,所以需要用象征性的手法,通过具体的意象将抽象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的观点,使文章的论述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8.(考点:论据补充)请从下列材料中选择一个,为文章第⑤段补充一个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选自《论教养》)
材料二: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选自《敬业与乐业》)
材料三: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选自《谈创造性思维》)
材料三。材料三论述“非凡的灵感”产生的过程,这与“创造要比欣赏更进一步,把见到的意境外显出来形成作品,传达给别人”相呼应,所以可以补充作为文章第⑤段的道理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