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0《 曹刿论战》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0《 曹刿论战》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6 22:06:1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0 曹刿论战
作者作品
文学常识
(1)《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记事详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①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战国策》。②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春秋》《左传》《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③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曹刿论战
求见庄公
分析形势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 时机
大国难测 谨慎
主旨点睛
本文以齐鲁两国长勺之战为背景,记述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同时也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扬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刿( ɡuì ) 遂逐( suì ) 长勺( sháo )
玉帛( bó ) 又何间焉( jiàn ) 望其旗靡( mǐ )
公与之乘( chénɡ ) 肉食者鄙( bǐ )
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
古义: 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2)又何间焉
古义: 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3)肉食者鄙
古义: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4)弗敢加也
古义: 虚夸,夸大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5)小大之狱
古义: 指诉讼事件 今义:监狱
(6)可以一战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可能或能够
(7)再而衰
古义: 第二次 今义:表示又一次
2.一词多义
(1)故
①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②故克之 所以
(2)以
①可以一战 凭借
②必以情 按照
③必以分人 把
3.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4.其他重点实词与虚词
(1)肉食者谋之 谋划
(2)必以信 实情
(3)小信未孚 使信服
(4)忠之属也 类
(5)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
(6)三而竭 穷尽
(7)望其旗靡 倒下
5.句子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明察,一定依据实情诚心处理。
课内精读
1.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请简要说明。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另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①能预见到“肉食者鄙”,主动请见;②能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③在作战中能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3.(2021云南中考)文中特别写到了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
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做了铺垫;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
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虽非“肉食者”,但高度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战,协助鲁庄公战胜强敌,扭转战局,保卫国家。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巩固提升
(2022盘锦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曹刿论战》全文。
【乙】二师①陈于柏举②。阖庐③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④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师继之,必克。”夫概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⑤,阖庐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⑥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阖庐从之,又败之。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二师:楚军和吴军。②柏举:古地名。③阖庐:即阖闾,春秋末期吴国国君。④瓦:春秋时楚国大夫,字子常。⑤清发:水名。⑥济:过河,渡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弗敢加也 加:虚夸,夸大
(2)望其旗靡 靡:倒下
(3)其卒必奔 卒:士兵
(4)吴从楚师 从:跟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
(2)而后大师继之,必克。
然后(吴国)大军跟上去,一定可以战胜。
3.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甲文中“曹刿请见”“战则请从”能看出曹刿具有 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 情怀。
(2)人心向背是作战的基础,甲文民心的重要性体现在“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乙文中“ 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 ”印证了夫概王也懂得这个道理。(均用原文句子回答)
4.曹刿和夫概王都能够掌握作战时机。请从追击时机这一点,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进行分析。
曹刿在发现敌人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这样既以旺盛的士气击溃了敌军,又避免陷入埋伏,充分体现了他对战机的把握。夫概王先使“先济者知免(死)”,然后在敌军“半济”时追击,既避免了敌军的拼死抵抗,又使对方难于迎战,这充分体现了他对战机的把握。
【参考译文·乙】吴、楚两军在柏举摆开阵势。吴王阖庐的弟弟夫概王,早晨向阖庐请求说:“楚国大夫子常不仁爱,他的部下没有死战的决心,首先攻击他,他的士兵一定逃跑。然后(吴国)大军跟上去,一定可以战胜。”夫概王用他所属的五千人,抢先攻打子常的士兵。子常的士兵逃跑,楚国军队乱了阵脚,吴军大败楚军。子常逃跑到郑国。吴军跟随楚军,追到清发,吴王准备攻击楚军。夫概王说:“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争斗一番,何况人呢?如果知道不免于死而拼命,必定会打败我们。如果让先渡过河的楚军知道可以逃脱,后边的人羡慕先渡河的,就没有斗志了。渡过一半之后就可以攻击了。”吴王听从了他的话,又一次打败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