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3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运用景观图与地图,了解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形态和分布特点,提升区域认知。
2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分析,理解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提升综合思维。
3
通过对相关地理事实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喀斯特地貌
冰川地貌
海岸地貌
1.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探究
冰川地貌
喀斯特地貌
海岸地貌
2.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表形态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
PART
1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karst landform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该反应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现为:CaCO3+CO2+H2O=Ca(HCO3)2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如果受热或遇周围压强突然变小时,其中溶解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塑造新的地貌,此时的反应方程式为:
Ca(HCO3)2 =CaCO3↓+CO2↑+H2O。
类型
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和喀斯特沉积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
类型
以地表为界,喀斯特地貌又可分为地表地貌(溶沟和石芽、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落水洞、天坑、地表钙华堆积)和地下地貌(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两部分。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
水流沿着岩石表面流动,溶蚀出凹槽;凹槽愈溶愈深,中间突出的部分愈发尖削高大,如同30-40米的微型山峰,“峰”就这样诞生了。万千“峰”群铺天盖地,又好似一片岩石森林,因此得名石林。
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
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峰,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则被称为峰丛
峰丛常与洼地组合形成峰丛——喀斯特盆地。
广西桂林漓江两岸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
当峰丛进一步溶蚀,基座被切开,山与山之间变得相对独立散布,则被称作峰林。
云南罗平的喀斯特峰林与油菜花田
孤峰是竖立在平原上孤立的灰岩山峰。是溶蚀谷地中常见的地貌形态,相对高度数十米至100米左右,是地壳相对稳定,岩溶发育到后期,峰林被分割而成。
孤峰
Lonely peak
桂林伏波山
富含 CO2 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含Ca(HCO3)2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从水中析出的CaCO3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
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至数百米,深十几米至数十米。
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天坑是指发育在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的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喀斯特负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
小寨天坑的形成
广西那坡县天坑
当地表水从溶洞洞顶的裂隙渗出,遇到温度升高,水分蒸发时,水中的杂质就会转变为碳酸钙并在洞顶沉淀形成石钟乳;若水滴从石钟乳上滴落到洞底,水分蒸发,碳酸钙就会沉淀并形成石笋,经过漫长的发展,一些石钟乳与石笋就会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石钟乳和石笋
Stalactite and Stalagmite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主要有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
溶解了大量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喀斯特水”在有坡度的地表流淌时,遇到阻碍(比如地面的凸起或横坎,树枝等)水流越过这些凸起时,水层变薄,水与空气接触面增加,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压力减小而向空气中逃逸,“喀斯特水”过饱和,碳酸钙就结晶析出,沉积在水流变薄处。原始的地面突起相当于一个内核,水中析出的碳酸钙会迅速把它包裹起来,而且越包越厚,越包越大,于是这里的沉积速度明显快于周围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拦水坝。沿着坡道层层叠叠的拦水坝组成了钙华池景观。
总结
1.喀斯特典型地貌
2.推测喀斯特地貌区的气温、降水特点。
炎热、多雨的地区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广泛,以南方地区相对集中。
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区,在西南地区尤为集中(广西、贵州、重庆、云南等地)
地形: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
活动
1、地表
石林、峰林、溶沟、天生桥、钙化坝、钙化湖等。
喀斯特地貌地表、地下的特点。
2、地下
地下有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暗河等。
特点:地表崎岖不平,山岭之间多 “坝子”等地貌
1、世界范围内:迪纳拉山(喀斯特名称由来的地区)、俄罗斯的乌拉尔山、法国中央高原、美国印第安纳州、澳大利亚大陆南部、越南中北部地区、我国的云贵高原及滇南谷地等。
2、我国范围内: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就省份来看,主要集中在广西、贵州和云南。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