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第八课 《世说新语》二则
第
二
单
元
目
录
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作品简介
新课导入
壹
导
入
新
课
壹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
壹
新课导入
咏雪
贰
作
品
简
介
贰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篇,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其艺术成就较高,语言精练、隽永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影响甚大。书中不少故事,如“周处除三害” “曹植七步成诗”“望梅止渴”等,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谢女咏雪”等,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
文体知识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
叁
教
学
过
程
叁
教学过程
疏通字词
古今异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儿子和女儿。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
叁
教学过程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应为“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
叁
教学过程
倒装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叁
教学过程
节奏划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叁
教学过程
重点句子理解: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译文:与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译文: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叁
教学过程
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并明确全文大意。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
叁
教学过程
品读理解
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内容。正因为“寒雪日”,才能引出“咏雪”。
叁
教学过程
从文中哪些词语、细节能看出古人怎样的生活情趣呢?
“寒雪”“内集”“讲论文义”——其乐融融、情趣高雅
“欣然”“大笑乐”——亲密无间、谈笑风生
叁
教学过程
“咏雪”中,谢朗和谢道韫分别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更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示例一:更欣赏“未若柳絮因风起”。“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之态,“柳絮”是轻盈之物,而“盐”是颗粒之物,缺乏美感和动态感。
叁
教学过程
示例二:更欣赏“撒盐空中差可拟”。“撒盐空中”更符合当时的景致,因为文中写的是“雪骤”之景,大雪猛烈密集时,难见雪花飘舞,“撒盐空中”的比喻或许更为真切地描绘出当时之景。
叁
教学过程
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论,只是“大笑乐”而已,你能看出他的态度吗?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谢太傅的态度表明了他对晚辈的赞赏,也说明他看重的是家庭氛围和生活情趣。作者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华。
叁
教学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揣摩几个人的语言,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
(2)全班分组按照旁白、谢太傅、兄子、兄女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3)自由朗读,背诵全文。
肆
课
堂
小
结
肆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细节分析和分角色朗读,我们不难看出谢太傅是一个重视家庭生活,重视晚辈教育,善于启发晚辈思考,尊重鼓励晚辈学习的人。谢朗和谢道韫都是才华出众的孩子。
课后作业
1.课后搜集咏雪的名句。
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试着对这篇课文进行朗读节奏划分。
板书设计
叙述咏雪事件:一问、两答
咏雪
赞赏谢道韫的聪明才智
交代咏雪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补叙“兄女”身份
第2课时
壹
导
入
新
课
壹
新课导入
第2课时
检测巩固
背诵并默写《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壹
新课导入
第2课时
中华文化中不仅有蔡文姬、谢道韫、李清照等才女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如砸瓮救人的司马光、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而今天学习的古代少年的智慧故事会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壹
新课导入
陈太丘与友期行
贰
教
学
过
程
贰
教学过程
疏通字词
听读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贰
教学过程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通假字
尊君在不
同“否”,用于疑问句句末,构成是非问句。
贰
教学过程
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
相委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古义:舍弃。
今义:委任,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贰
教学过程
一词多义
不
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
同“否”,用于疑问句句末,构成是非问句
副词,表示否定
贰
教学过程
去后乃至
待君久不至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去”前省略主语“太丘”,“乃”前省略主语“友”。
“待”前省略主语“家君”。
贰
教学过程
重点句子的理解: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与家君期日中。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过了正午时分(友人)没到,太丘丢下(他)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译文:您与家父约定中午见面。
译文:中午您没来,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无礼的表现。
贰
教学过程
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到。
陈元方当时七岁,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了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贰
教学过程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就走了。”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到了正午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了车拉元方。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贰
教学过程
品读课文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陈元方的“方正”?
元方从无礼、无信的角度据理对辩,表现出方正之气,有理有据;入门不顾,维护了尊严。
贰
教学过程
辩论:文中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自由朗读。
背诵比赛。
贰
教学过程
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做诚实守信、言而有信的人。
我们要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学会尊重他人。
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为人要方正,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叁
课
堂
小
结
叁
课堂小结
小结: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正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叁
课堂小结
梳理总结
1.特殊的文言词语
(1)古今异义:儿女、去、委、引
(2)一词多义:不
2.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
(2)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3)省略句:(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
(4)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叁
课堂小结
3.敬辞和谦辞
敬辞:尊君
谦辞:家君
叁
课堂小结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令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惠 惠顾、惠存、惠赠
垂 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赐 赐教、赐复
高 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贤 贤弟、贤侄
奉 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其他 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
敬辞类
叁
课堂小结
谦辞类
家 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
舍 舍弟、舍妹
小 小弟、小儿、小女、小店
愚 愚兄、愚见
拙 拙作、拙著、拙见
敝 敝人、敝姓、敝校
鄙 鄙人、鄙见
其他 寒舍、见教、见谅
叁
课堂小结
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千百年来,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辞,体现出个人的文化修养,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特点。
叁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有关“礼”“信”的名言警句。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这两个故事,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对话背景
对话内容
对话结束
客人无信
客人:非人哉
元方:据理反驳
友人惭,元方入门不顾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无信
对子骂父——无礼
聪慧明理 个性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