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文体知识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谈读书
读书的目的 对比论证
读书的方法 立论
读书的作用 比喻论证
不求甚解
树靶子 举例论证
做分析 驳论 道理论证
亮观点 对比论证
主旨点睛
《谈读书》一文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看法,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方法及作用,鼓励人们读书求知。
《不求甚解》一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怡情( yí ) 统筹( chóu ) 藻饰( zǎo )
狡黠( xiá ) 诘难( jié ) 要诀( jué )
蒸馏( liú ) 劝jiè( 诫 ) 滞碍( zhì )
吹毛求疵( cī ) 豁然贯通( huò )
词语释义
1.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2.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5. 要诀 :重要的诀窍。
6.不求甚解: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课内精读
一、《谈读书》
1.(考点:论证思路)阅读课文,简要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从正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接着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然后阐述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读书的作用)。
2.(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分析下列语句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比喻论证。运用比喻,典型地论述了读书的作用,使道理通俗易懂,显出作者文笔老练,说理透彻。
(2)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智力不集中就读数学,不能辨异就读经院哲学,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就读律师的案卷等例子,说明读书能够使“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读书的益处)。
3.(考点:论点提取与分析)“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句话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学这六门学科的价值,然后加以总结归纳,采用归纳法证明观点。
二、《不求甚解》
1.(考点:中心论点)文章开头批驳了什么观点?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
①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②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考点:内容概括)阅读第4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即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引王粲的文字作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用“观其大略”法读书的,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4.(考点:拓展探究)本课的两篇文章都是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来说理的。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请说说理由。
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博览,才能见多识广,才能使知识储备面更广泛,看待问题时也才能更全面。
巩固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狡黠(xiá) 涉猎(shè) 藻饰(zǎo) 矫正(jiào)
B.伦理(lún) 劝诫(jiè) 诘难(jié) 要诀(jué)
C.蒸馏(liù) 聪颖(yǐnɡ) 滞碍(zhì) 暂时(zàn)
D.傅彩(fù) 咀嚼(jiáo) 阐证(chǎn) 统筹(chóu)
【解析】A.矫(jiǎo);C.馏(liú);D.嚼(ju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学究 怡情 欣然忘食 咬文嚼字
B.推敲 周蜜 狂妄自大 因小失大
C.死抠 精孰 寻章摘句 诸如此类
D.见解 文彩 吹毛求疵 高谈阔论
【解析】B.蜜(密);C.孰(熟);D.彩(采)。
3.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读书时不可存心 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 ,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 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 ,孜孜不倦。
A.诘难 寻根究底 浅尝 全力以赴
B.刁难 寻章摘句 品尝 全力以赴
C.诘难 寻章摘句 浅尝 全神贯注
D.刁难 寻根究底 品尝 全神贯注
4.(2022乐山中考)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①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目的和价值入手。
②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知识和信息最终需要沉淀为思想和智慧。
③当“读书”遇上“刷屏”时代,阅读的“质感”该如何保持?
④由此看来,阅读最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屏幕内外获得“开卷有益”的熏陶和升华。
⑤一方面,阅读是为了摄取知识与获得信息。从纸质书籍到电子屏幕,开阔眼界的方式更为丰富。
A.⑤②③④① B.③⑤②①④
C.③①⑤②④ D.⑤③①②④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谈读书》论述了读书的多个方面,由“倡导读书”和“用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了全文的内在逻辑。
B.《不求甚解》通过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
C.《谈读书》运用比喻说理。例如,以“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不求甚解》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解析】D.《不求甚解》一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阅读迁移 (2022西藏中考)【核心素养·思维能力】
读 书
①说起读书,有哲人这样总结:“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我们几乎天天都在阅读,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版的,都能用浓浓的书香滋润心灵、涵养风尚。可以说,读书对我们大有益处。
②读书让生命丰腴。清代黄图珌在《看山阁闲笔》里说:“窗明几净,开卷便与圣贤对语,天壤间第一快乐事也。”是啊,虽然无法与古人、前人直接面对面,但是通过对一些书本、文字的阅读,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地了解到数千百年之前的老子、孔子、李白、杜甫等人的思想世界,也可以认知远在欧洲的卡尔·马克思、弗朗西斯·培根、伏尔泰等人的精神世界,从而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饱满丰富起来。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年少时立下志向,发奋读书,没有几年便学涉百家。读书让陈子昂的生命变得丰腴,最终被推为一代文宗,流芳百世。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通过读书来增加人生的高度、拓展生命的宽度。
③读书给心灵力量。网络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参差不齐,好的坏的,真的假的,怎么鉴别?鉴别能力从哪来?唯有读书,与书为友,增长知识。有了知识的积累和心灵的积累,面对恐惧、紧张、焦虑、痛苦时就能处变不惊,让自己保持一份淡定和宁静,从纷繁的信息表象之下寻找真知,从容与逆境共处,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④读书使灵魂升华。有人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古人早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困顿于生活和时间,我们没有办法去周游天南地北,只能跟随着别人的文字,在字里行间感悟着天马行空、人生惬意。“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北宋黄庭坚如是说。读书总能让人在书中找到共鸣,与写书之人在某一瞬间达到默契,好似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相遇,从而获得补给,得到救赎。如此,文章读多了,自己的所得所思所想,以文字记之,写出锦绣文章,岂不是人生之快事?
⑤读书与人生相伴,犹如一日三餐,更像呼吸空气般吐故纳新,不知不觉间,帮助我们反思当下,放眼未来,更提醒我们:身在井隅,心向星光;眼里有诗,自在远方。
(有删改)
6.(考点:中心论点)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读书对我们大有益处。
7.(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第④段的首句“读书使灵魂升华”这一分论点,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
8.(考点:论证思路)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分论点“读书让生命丰腴”,然后引用了古人名言进行道理论证,接着列举事例进行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通过读书来增加人生的高度、拓展生命的宽度。
9.(考点:论据补充)下列事例哪一个最适合作本文的论据?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宋濂少时酷爱读书,常“假借于藏书之家”;成年后“益慕圣贤之道”,遍访名师。他以读书为乐,终成一代大儒。
材料二:王继才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材料一能够作为文章的论据。材料一中宋濂少时酷爱读书,最后终成一代大儒的事例,与文章的观点“读书对我们大有益处”一致,能够证明此观点。材料二中王继才守岛卫国的事例,论述的是“坚守和付出”的道理,与“读书的益处”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