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溜 索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作家、编剧。阿城是当代“寻根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代表作有《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溜 索
开端:“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1—9段)
发展: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以及驮子熟练地运到对岸(10—17段)
高潮:“我”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18—22段)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继续上路(23—25段)
主旨点睛
小说通过记叙“我”随马帮乘着溜索横跨怒江大峡谷的经过,既突出了怒江大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的勇敢、沉着和冷静,表达了作者对他们这种无畏精神和豪迈野性的钦佩和赞叹。
考点提炼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和环境特点;②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情感;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⑤揭示或深化主题;⑥暗示或象征故事结局。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zī zhū( 锱铢 ) 滇西( diān ) 盘桓( huán )
顷刻( qǐnɡ ) 千钧之力( jūn ) 扭绞( jiǎo )
跺( duò ) 呕( ǒu ) 战战兢兢( zhàn jīnɡ )
词语释义
1. 迟疑 :拿不定主意;犹豫。
2. 顷刻 :极短的时间。
3.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4. 无缘无故 :没有什么原因,平白无故。
5. 异想天开 :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课内精读
1.(考点:重要情节的作用)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写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等情节,一方面是为了从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另一方面,既与“我”的“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2.(考点:人物形象分析)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的形象。
①“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出他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②溜索前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表现出他的细心、认真、负责;③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往下看,体现出对部下的关爱;④“空中一声呼哨”“抽身跃下”等描写及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出他身手非凡,为人粗犷,具有领袖的气质。
3.(考点:写作手法)全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和感受来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③“我”是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来烘托氛围,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4.(考点:主旨情感)《溜索》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1)深刻意蕴:①飞渡峡谷的情景:人在自然面前勇敢接受挑战,能够战胜艰险;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协作,互相信任,关心爱护;③动物形象:人应该像雄鹰那样飞翔,像骏马一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与领队的对照: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2)情感取向: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的赞美;②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④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巩固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A.干瘪(biě) 咀嚼(jué) 驯鹿(xùn) 暖和(huō)
B.舐犊(shì) 腮红(sāi) 蜿蜒(yán) 迷惘(wǎnɡ)
C.黏汗(nián) 耷拉(dā) 巉岩(chán) 目睹(dǔ)
D.吮吸(shǔn) 窒息(zhì) 加冕(miǎn) 锱铢(zī)
【解析】A.和(hu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迟疑 顷刻 焖雷 拳打脚踢
B.绝壁 暄闹 俯望 涓涓细流
C.石璧 脑髓 咧开 飘飘悠悠
D.模糊 斜移 塞紧 无波无痕
【解析】A.焖(闷);B.暄(喧);C.璧(壁)。
3.下列句子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 。
(2)那索似有 ,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3)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 。
A.盘桓 锱铢之力 千钧之力 探察
B.盘曲 千钧之力 吹灰之力 探视
C.盘桓 千钧之力 锱铢之力 探视
D.盘曲 锱铢之力 千钧之力 探查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具有亚洲地域风情、民族文化特色的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揭示了亚洲文明的魅力。(将“揭示”改为“展现”)
B.经过表决、自荐、评议等一系列程序,出席学生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将“产生”改为“诞生”)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养成”前面加“能否”)
D.“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五四精神”是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结尾加上“的精神力量”)
【解析】B.语序不当,应将“表决”和“自荐、评议”互换位置。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①一切伟大的梦想的实现,都是个人与团队的合作。
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伟大的“接力跑”。
③丢掉团队精神、失去奋进动力,踟蹰不前、得过且过、画地为牢、只会贻误发展机遇。
④他们或是慵懒散拖、消极怠工,跑得“掉了棒”;抑或是今天上山、明天下河,跑得“脱了轨”。
⑤不可否认,现实中有少数人,并没有认清自己在这场“接力跑”中的角色定位。
⑥这些,都是不为未来筹谋,只为眼前考虑的短视行为。
A.②⑤④⑥①③ B.②①⑤④⑥③
C.②①⑤③④⑥ D.①③⑤④⑥②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标题“溜索”既点出核心事件,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B.《溜索》的作者阿城,原名钟阿城,是当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棋王》《小城之春》等。
C.本文通过写怒江峡谷地势的险恶来烘托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淡定的姿态。
D.本文主要通过大量的对话描写,鲜明地表现出马帮汉子剽悍而爽朗的性格。
【解析】D.小说中人物语言并不多,每句对话惜墨如金,突出表现了马帮汉子剽悍而朴讷的性格特点。
阅读迁移 【核心素养·思维能力】
一片白云
谢志强
①他欣喜地听着从羊圈传来的羊的叫声。他蹲在靠墙的地炉旁边,清出昨晚烧过的余灰,然后,用松枝和牛粪点起火,炖上铜壶。在水隐约吟唱的时候,他掰了块砖茶丢进去。轻烟暖和着屋子。
②这时,屋外响起急骤的脚步声,渐渐近了,门框里出现女儿一张惊慌的脸。女儿哭着,说:“阿爸,我那只小羊羔死了。”
③他关注着炉里的火,表情平静,说:“嗯。”
④女儿说:“昨晚它还欢蹦乱跳呢。阿爸,它硬得像块白石头。”他脑子里还留着夜晚扫荡山谷的暴风雪的喧嚣。他说:“我等会儿去处理。”
⑤女儿泣声说:“阿爸,小羊……”
⑥他倒出奶茶,取来糌粑①,说:“坐下来,来,羊等着要上山吃草。”
⑦父女俩安静地吃着。他想起有一回眼睁睁地看着雪崩遮蔽了牦牛,还有狼、雪豹、狐狸、秃鹫叼走了羊羔。他对失却有着精神准备,知道挡也挡不住。他捏着木勺舀着木碗里的糌粑,嚼出响声。女儿似乎担心响声惊扰了什么,嘴里克制着,她用手掰碎着糌粑。
⑧等到他听到出去的女儿模仿羊的叫声的时候,他站到门口,望见峡谷里那一群羊,像白云一样飘离村庄。他嚼着奶酪,来到空寂的羊圈。羊圈里充满着羊的气味。
⑨羊圈旁边有一块石头,他把那只死了的羊羔拎上去。身后是零零落落的石屋,前边是起起伏伏的谷地。刀子长了眼一样剥开失却温暖的羊羔,他的嘴里念叨着什么。一张皮展开摊晾着,它将是女儿冬天穿的皮袄。羊毛稚嫩可爱地曲卷着,一绺一绺曲卷得那么自然,却已经没有时间舒展开来。
⑩先是听见乌鸦的叫声,像是被风吹乱了的乌云。他知道,它们冲着羊羔来了。阳光里,肝脏、肚肠闪耀着新鲜的光泽。还有凝固的血。他用泥土搓洗着双手。乌鸦迈着试探的步子往他这边徘徊。
随后,高阔的蓝天,出现一个斑点。慢慢地,他眼前的地上一个偌大的影子移动,秃鹫展着巨大的翅膀已逼近他头顶的天空,稳稳地滑翔着。
他甚至看见了秃鹫那炭火一般的眼珠。
他卷起羔皮回屋。背后一片乱乱的鸣叫。乌鸦躲闪开了。不知哪儿又赶来几只秃鹫,俯冲下来。他看见一只秃鹫倾斜着翅膀冲下来叼走了一根骨头。
他把羔皮钉在门前的墙壁上,回屋取了锄头准备去田地。苍蝇已敏感地飞来,去叮那留着血迹的羔皮。他走近,羔皮已微微缩皱。苍蝇惊慌飞开,却近近地乱舞。
午后,村里一位朋友来他家。喝着奶茶,两人偶尔说句话,更多的时间是沉默。似乎过去的岁月,还有眼前,往后,已在无言的默契中交流着。朋友想起了什么事,起身走。他送到门口,说:“明天我去你那儿。”回身,他收起了墙上那张羔皮。
峡谷,一边阴,一边亮。他走到村边,好像一天的力气都积攒到这一刻,喊得悠长而粗犷。那喊声碰着对面的悬崖,反弹回来,又返回去,一来二去,同一个喊声,回荡之间,弱下来,仿佛他不止喊了一次。
不一会儿,他女儿的回应穿过峡谷飘了过来,如同和声,那么自然地承启了两个人——父女的声音,一唤一应,灌满着峡谷。峡谷小心翼翼地收集起它们,恢复了那辽阔的平静。
转眼,一片白云在峡谷那边飘出来,女儿赶着白云。谷底银亮的河像一条哈达。渐渐地,母羊和小羊相互寻找、呼唤的声音响过来。他一脸的皱纹里沁出笑意,因为,他听见了女儿模仿羊羔的叫声。
(选自《珠子的舞蹈》,有删改)
【注】①糌粑(zān b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西藏自治区的一种特色小吃,也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
【关注细节,感受氛围】
7.(考点:分析人物心理)关注父女对话中的细节,参照阅读笔记,结合文中的画线句分析女儿和父亲的心理。
阅读笔记
第一组:女儿的哭诉 第二组:父亲的回应
女儿哭着,说:“阿爸,我那只小羊羔死了。” 他关注着炉里的火,表情平静,说:“嗯。”
女儿说:“昨晚它还欢蹦乱跳呢。阿爸,它硬得像块白石头。” 他说:“我等会儿去处理。”
女儿泣声说:“阿爸,小羊……” 他倒出奶茶,取来糌粑,说:“坐下来,来,羊等着要上山吃草。”
从父女俩的对话中,可见女儿对死去的小羊羔的心痛和不舍,并渴望在阿爸这里得到安慰。父亲则语气平静而不乏温柔,显得沉稳镇定,想转移女儿的注意力来疏解她的情绪,让女儿不被小羊羔死去的阴影所笼罩。
【分析人物,理解意图】
8.(考点:写作技巧)小说中的“他”“女儿”“朋友”都没有出现姓名,而且几乎没有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联系链接材料,简要分析原因。
链接材料:作为浙江省作家代表团成员,我曾去西藏访问,那恶劣气候使我几乎承受不住,但那壮丽风景使我感叹不已。那个环境里,一个人能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脆弱。我敬佩那片土地上的人……
——谢志强《回望一片白云》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没有独特鲜明的个体特征,作者赋予他们一种普遍性,代表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小说中的“女儿”面对死去的小羊羔时无助又悲伤,“父亲”则能够冷静从容地面对生命中的“失却”,“朋友”似乎也有着和父亲一样的承受力和默契。作品里父亲面对苦难时的冷静与承受以及父女之间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体现出藏民们的温情和坚韧战胜了生命的渺小和脆弱,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探究标题,阐释主旨】
9.(考点:标题的含义)小说为什么以《一片白云》为题?请联系链接材料,结合小说内容,简要阐述。
链接材料:文学对苦难的表达,直接写沉重,我不忍,我选择了“轻逸”的一片白云。
——谢志强《回望一片白云》
①以“一片白云”为题,充满静谧的诗意,与小说中“像白云一样飘离村庄”“一片白云在峡谷那边飘出来,女儿赶着白云”形成呼应,展现了一种生命的诗意状态,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②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小羊羔死去的悲伤故事,但小说中沉稳温和的父亲,用他的爱和包容平静地接纳“失却”和伤痛,并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女儿消解哀伤和苦难。以“一片白云”为题,为小说营造诗意的氛围,避免了直接写苦难的沉重感与压抑感,彰显了小说承受苦难与赞美生命的主题。
【关联阅读,领会风格】
10.(考点:小说风格)联系本文与《溜索》,借助“帮帮你”,从小说风格的角度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
帮帮你:
小说风格是小说家的创作个性在他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它具体体现了小说家处理素材、提炼主题、塑造人物、安排情节和使用语言的特色。
两篇小说都有较为细腻、传神的环境描写,在舒缓的叙事节奏中融注作者朴素、自然的情致,呈现温暖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