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3 《湖心亭看雪》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3 《湖心亭看雪》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6 22:1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湖心亭看雪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知识链接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代表作,也是晚明小品文代表作之一。明亡后,张岱消极避居,著书以终。《陶庵梦忆》即为他避居山间时所写,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文体知识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流派,具有融议论、抒情和叙事于一体,篇幅短小,活泼生动等特点。小品文源远流长,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几度兴盛,明代是小品文观念的成熟期,也是创作的旺盛期,尤其是在晚明阶段。晚明小品文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社会风尚和思潮影响是分不开的。小品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奇 雪天奇遇
湖上影子 痴迷山水
两人对坐 痴 人景融合
三人同饮
主旨点睛
本文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作者在湖心亭赏雪的经过,描写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湖中奇遇,表现出作者悠远脱俗的闲情逸致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毳衣( cuì ) 雾sōnɡ( 凇 ) 沆砀( hànɡ dànɡ )
堤( dī ) 芥( jiè ) 毡( zhān )
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 我 今义:剩余,多余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颜色
2.一词多义
(1)一
①上下一白 全
②惟长堤一痕 数词,最小的正整数
(2)更
①是日更定矣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3)是
①是日更定矣 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判断
3.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2)与余舟一芥 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微小
(3)是金陵人,客此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其他重点实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消失
(2)是日更定矣 晚上八时左右
(3)余拏一小舟 撑(船)
(4)拥毳衣炉火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5.句子翻译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课内精读
1.赏析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听觉的角度写景,写出了大雪之后一片静寂的意境和氛围。“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突出了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森然寒意。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①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②移步换景,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既创设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③运用白描手法写湖上雪景,总体给人以超然物外、悠远脱俗之感。
2.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什么却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呢?
本文题目虽是《湖心亭看雪》,但作者的目的绝不单纯是写景。从结构上来看,第1段是欣赏湖中之雪景,第2段则是欣赏湖中赏雪之人。为意外遇到两个同“痴”的赏雪人而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西湖的奇景因西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人的参与,为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引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巩固提升
(2022昆明市官渡区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湖心亭看雪》全文。
【乙】予以罪废①,无所归。一日过郡学②,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③广水,不类乎城中。并④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⑤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⑥,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⑦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⑧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节选自苏舜钦《沧浪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废:被贬为庶人。②郡学:苏州府学宫,沧浪亭就在其东面。③崇阜:高山。④并(bànɡ):同“傍”。⑤杠:独木桥。⑥北碕(qí):北边曲岸上。⑦幅巾: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⑧觞:饮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拥毳衣炉火 拥:裹、围
(2)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还
(3)不类乎城中 类:像
(4)三向皆水也 皆:全,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
3.“傍舟独行”是古人常有的浪漫,如甲文“① (余)独往湖心亭看雪 ”写作者独行看雪,乙文“② 至则洒然忘其归 ”写作者乘船忘归,都是文人表达内心的独有方式。(均用原文语句作答)
4.请结合以下材料,谈谈甲、乙两文中的“亭”分别有何作用?
①“亭”:“亭,民之所安定也。”(《说文解字》)
早期的亭修建在高处,是登高望敌的一种军事设施。
②“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
亭在秦汉以后,广泛成为送别亲友、践行离别的礼仪场所。隋唐时期,亭随园林的兴盛而盛行,成为文人墨客抒情、寄情的主要载体。
③“亭”逐渐发展为文学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文人墨客于广袤天地的一亭中或低吟赋诗文、遣怀写人生,或长亭、短亭表离愁别绪,或独立亭中远离世俗羁绊、获得超脱世俗的情绪……
甲文中的“亭”是作者得以抒发远离世俗羁绊、获得超脱世俗的情绪的所在。乙文中的“亭”是作者性情爱好与审美情趣的体现。
【参考译文·乙】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山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高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五六十寻,三面都临水。独木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都是林木互相环绕遮蔽。
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着,于是用四万钱购得,在北边曲岸上构筑了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坐着仰天长啸,村野老人不会到这儿来,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见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