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9《 怀疑与学问》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9《 怀疑与学问》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6 22:13: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9 怀疑与学问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知识链接
顾颉刚以治学严谨著称,他曾校点清代学者姚际恒辨证伪书的著作《古今伪书考》。这本书很薄,他却花费大量时间查阅资料,几个月才校点完,由此,他知道了辨伪的必要性,发起编辑《辨伪丛刊》,同时决心要从“辨伪书”到“辨伪史”。他的一生几乎都与“怀疑”相伴,并以此为基础成为一代史学大师。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怀疑与学问
做学问“会疑”
做学问“须疑”
怀疑是辨伪去妄的 对于传说
必须步骤 对于书本
常怀疑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 常发问
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常辩论
常评判
常修正
主旨点睛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和“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譬如( pì ) 虚妄( wànɡ ) 停滞( zhì )
shú( 塾 )师 步骤( zhòu )
词语释义
1.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2. 不攻自破 :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3. 大儒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4. 流俗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课内精读
1.(考点: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文章开头通过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考点:论证思路)第5段中“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人只有先怀疑才可能思索,只有思索才可能辨别是非,三个步骤是按照人对事物进行怀疑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调换后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3.(考点:语句的作用)(2022衡阳中考)请分析第6段的第一句话“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全文中的作用。
内容上,总结上文,指出“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并用“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提出本段的分论点;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4.(考点:论证语言)“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句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掉吗?为什么?
不能。“一切”从范围上进行限制,意思是“所有”;“常常”是频率副词,意思是“经常”。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善于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通过这句话,作者概括了“怀疑”精神的要点,阐明了为什么说“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5.(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①第4段列举对“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说法进行追问这两个例子,具体论述了人们应该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浅显易懂。②第6段列举戴震幼时追问《大学章句》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表明了发问求解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列举大哲学家笛卡儿的例子,与戴震的事例相呼应,使论据更丰富,论证更严密。
巩固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国难(nàn) 步骤(zhòu) 统筹(chóu) 不折不扣(zhé)
B.大儒(rú) 思索(suǒ) 埋没(mò) 腐草为萤(yín)
C.塾师(shú) 譬如(bì) 粗糙(cāo) 辨伪去妄(wànɡ)
D.懒惰(dò) 墨守(mò) 融化(rónɡ) 言简意赅(ɡāi)
【解析】B.萤(yínɡ);C.譬(pì);D.惰(du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A.辨论 流俗 停滞 怀疑
B.丰富 治学 盲从 明辨
C.启迪 观察 根据 虚忘
D.轻信 锻练 来源 女娲
【解析】A.辨(辩);C.忘(妄);D.练(炼)。
3.(2021云南中考)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 的必须步骤, 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 ,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 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A.去伪存真 也 认同 求索
B.辨伪去妄 而且 承认 求索
C.去伪存真 而且 认同 求解
D.辨伪去妄 也 承认 求解
4.请指出下面语段中有语病的一句,并写出修改意见。
①媒介素养最强调分辨信息的能力。②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度量信息的尺子。③有的青少年容易受到“三俗”影响,其根源在于心中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造成的。④要帮助青少年明辨是非、分晓善恶,使他们拥有度量信息的尺子,让青少年在面对网络信息的海洋时能够健康成长。⑤无论教育处于哪一个阶段哪一种模式,都应该充分重视人文教育。⑥人文教育的独特价值,正在于塑造青少年的心灵和人格,培养其批判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而这正是良好媒介素养的必备根基。
有语病的是第 ③ 句,修改意见: 应删去“造成的”或将“其根源在于”改为“是” 。
阅读迁移 【核心素养·思维能力】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①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②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③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④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昵?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成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⑤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炼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要人做到“勇者不惧”。
⑥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⑦诸君啊,醒醒吧!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有删改)
5.(考点:论证方法)选文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提出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道理论证。引用孔子的话,提出“智、仁、勇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的观点。
6.(考点:论证语言)选文主体部分在论证的过程中都以问句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头既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力,还能促人思考;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段与段之间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每部分要点突出,每段都围绕段首句展开论述,易于读者(听众)把握作者观点。
7.(考点:论证结构)第③④⑤段能否互换位置?请说明理由。
不能。第②段引用孔子的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第③④⑤段依次阐述如何做到“不惑,不忧,不惧”,与之形成一一照应;第③④⑤段分别体现的是知育、情育、意育,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⑤段“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表明“不惑不忧”是“不惧”的前提,所以“不惑、不忧”在前,“不惧”在后。
8.(考点:论证思路)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文章以“为学与做人”为话题,提出中心论点“智、仁、勇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接下来围绕中心论点,从“怎么样才能不惑”“怎么才能不忧”“怎么样才能不惧”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向诸君提出呼告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