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鲁迅 见第54页《故乡》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鲁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自夸“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 以偏
一味求神拜佛 概全
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到今有“中国的脊梁”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主旨点睛
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批驳,明确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心。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慨叹( kǎi ) 玄虚( xuán ) 脊梁( jǐ )
前仆后继( pū ) 省悟( xǐnɡ ) 倘若( tǎnɡ )
wū miè( 诬蔑 ) 搽( chá ) 诓骗( kuānɡ )
词语释义
1. 为民请命 :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轻负担或解除困苦,保全性命。
2. 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3. 诬蔑 :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4. 自欺欺人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课内精读
1.(考点:标题的作用)本文以问句做标题有何好处?
本文标题的内涵十分丰富:聚焦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十分巧妙;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自己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询问。
2.(考点:词语理解)文中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①“他信力”: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对国联失望,失掉的就是“他信力”。“自欺力”:求神拜佛,麻醉自己。一味求神拜佛,发展的是“自欺力”。②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③增添了讽刺的效果,生动地刻画出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陋形象。
3.(考点:词语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请找出其中的比喻词并体会其意思。
“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品质;“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既泛指“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等中国的脊梁,又暗喻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中如“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
4.(考点:词语赏析)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①“总”含有“一向”的意思,形象地写出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扬扬得意的样子;同时,“总”又写出了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②“只”含有“唯一”的意思,写出国民党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③“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充分体现了国民党政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副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
巩固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倘若(tǎnɡ) 诓骗(kuānɡ) 脊梁(jǐ) 锲而不舍(qì)
B.渺茫(miǎo) 省悟(xǐn) 脂粉(zhī) 舍身求法(shě)
C.笼罩(lǒnɡ) 抹杀(mǒ) 宰相(xiànɡ) 求神拜佛(fó)
D.慨叹(ɡài) 玄虚(xuán) 筋骨(ɡǔ) 前仆后继(pū)
【解析】A.锲(qiè);B.省(xǐnɡ);D.慨(kǎ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麻醉 摧残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B.依赖 光耀 悲观伦调 不假思索
C.现像 诬蔑 不足为据 埋头苦干
D.何尝 家谱 正重其事 自欺欺人
【解析】B.伦(论);C.像(象);D.正(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A.三年时光匆匆离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沿着晃动的梯子,我小心翼翼地爬上沾满灰尘的小阁楼。
C.与百鸟之王安第斯兀鹰放一起,南美的蜂鸟就相形见绌了。
D.这些书法精品,或古朴,或娟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A.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用于句中不合语境。
4.下列有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写于1934年,批驳了“九一八”事变后一些人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
B.本文是驳论文,先用驳论证的方式直接批驳,后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
C.文章的驳论以事实为依据,内含逻辑推理,极其雄辩;立论直抒胸臆,充满激情。
D.文章采用先立后破的方式行文,立得牢固,破得有力,驳论与立论互相映衬。
【解析】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行文。
综合运用
5.【核心素养·思维能力】学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后,班上准备举办一场“走近鲁迅·学习鲁迅”的专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明确主题]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个主题标语。
示例:走近鲁迅先生,聆听大师教诲
[开场主持]
(2)围绕活动主题,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设计一段开场白。
示例:同学们,翻开初中语文课本,只要你稍稍留意就会有这样的发现——没有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像鲁迅先生的作品那样频频出现,也没有哪一个作家像鲁迅先生那样经过我们多年的学习在我们心中鲜活起来。下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阅读迁移 【核心素养·思维能力】
一切靠自己
黄永武
①有人将人生比作一局撞球,无端斜里飞来一球,打得你我他各自在球盘中连环乱撞。有人将人生比作一场木偶戏,暗地里有千百根牵着每个木偶的线,木偶本身一点力气也使不上。这样的比喻,好像人生全属命运的作弄。
②依我看,世间万事,如果像万吨的大船,东向西向,操纵在数尺的船舵上,这船舵就是我们自己。人的一生,为祸为福,也操纵在自己的灵犀之中。古谚说:“福至心灵,祸来神昧”,这两句话该反过来讲:心灵了福就至,神昧了祸就来。凡事的权柄在自己,自己懂得保养,上天就给你长寿,寿天在己不在天;自己懂得勤俭,命运就给你富裕,贫富在己不在命;自己懂得努力,鬼神就给你泰然,泰否在己不在鬼神。自己自信,别人才给你信任;自己自爱,别人才给你爱心,一切都靠你自己才对。
③没有自信的人,首先就是哀求鬼神的庇佑,内心有了疑难,只想四处求卦问神,其实真正的鬼神,就坐在你自己心里。管子说过:“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哪里真有鬼神告诉你什么,而是你自己用心穷理,精气专一,把问题解开了。
④我记得元朝卜鲁罕皇后的独子死了,就埋怨皈依的上师道:“我事上师这样虔诚,为什么仅有的一个儿子也庇佑不了?”上师回答得妙:“佛法就像灯笼,外界的风雨来时,或许可以遮蔽一阵,但如果蜡烛自己烧光了,灯笼又奈何它呢?”上师点出自己是最重要的关键,倒不失为一个真理。有的蜡烛嫌自己一头燃烧太慢,激情地希望两头一起烧,谁又能庇佑它长久呢?
⑤没有自信的人,总想追求外在的品牌来装饰自己、增美自己。凡是在名片上印了十几种头衔的,不穿名牌觉得不能显扬身份的,不拉点洋关系,不数数显赫权贵的名字就不能张扬社会地位的,这些期待外在的符号来肯定自己,期待外在的威仪来显扬身价的,都是内心自卑的人。一个真有才学的处士,可以做到“不避贱业”,内心的“自贵”才最重要,有诗:“要识美人颜色好,乱头粗服亦相宜”“岂知名士生来韵,野服山装亦可人”。内心能“自贵”,就不必依仗外在的服饰。
⑥没有自信的人,总想依赖别人,东送礼物求人提拔,西拉关系求人照顾,其实自己真有才华,像太阳的真光照耀,别人如何能遮掩忌刻得了?自己真有病根,也只有自己立愿把它医好,别人是无法帮你长生的,所以自己的缺点自己改正,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古谚说:“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向别人求火,不如自己会打火取燧;向别人求水,不如自己去凿井引泉,求己胜于仰人,一切靠自己!
(选自《意林》,有删改)
6.(考点:内容理解与概括)在作者看来,缺少自信的人有哪些表现?
首先就是哀求鬼神的庇佑,内心有了疑难,只想四处求卦问神;总想追求外在的品牌来装饰自己、增美自己;总想依赖别人,东送礼物求人提拔,西拉关系求人照顾。
7.(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将世间万事比作万吨的大船,用船舵比喻我们自己,形象生动地论证了“一切靠自己”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浅显易懂。
8.(考点:段落的作用)第④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④段列举了元朝上师用绝妙的比喻暗示皇后靠佛法不如靠自己的事情,作为事实论据,具体论证了“一切靠自己”的中心论点。
9.(考点:论证思路)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文章首先用两种悲观的人生态度,引出了“一切靠自己”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再分别论述没有自信的人总想靠鬼神、名牌、别人,主要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本文论点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