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送东阳马生序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送东阳马生序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6 22:3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送东阳马生序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有《宋学士全集》。
写作背景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洪武十年(1377)辞官。第二年,宋濂应召入朝晋见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予他。
文体知识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赠序,即临别赠言,专用于赠别,以表惜别、劝勉之意。这类文体在赠人以言的同时,也往往抒发作者的某些情志或心怀。在行文风格上,往往集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送东阳马生序
得书之难——借书抄书、录毕送之
从师之难——立侍左右、俯身倾耳 以中有
求学之苦——负箧曳屣、四支僵劲 足乐者
生活之艰——食无滋味、缊袍敝衣
主旨点睛
本文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作者通过自叙年轻时艰苦求学和勤奋学习的经历,现身说法,勉励马生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专心治学。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俟( sì ) 加冠( ɡuān ) 叱咄( chì duō )
曳屣( xǐ ) 皲裂( jūn ) 媵人( yìnɡ )
烨然( yè ) 廪稍( lǐn ) 冻馁( něi )
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 同“披”,穿
2.古今异义
(1)走送之
古义: 跑 今义:行走
(2)尝趋百里外
古义: 快步走 今义:趋势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借 今义:与“真”相对
(4)或遇其叱咄
古义: 有时 今义:或者
(5)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热水 今义:食物煮熟后留下的汁水
(6)日再食
古义: 两次 今义:表示又一次
3.词类活用
(1)腰白玉之环 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2)手自笔录 手: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3)主人日再食 名词作状语,每天
(4)无鲜肥滋味之享 形容词用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4.其他重点实词与虚词
(1)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心,忧虑
(3)未尝稍降辞色 言辞和脸色
(4)援疑质理 询问
(5)右备容臭 香气
(6)生以乡人子谒余 拜见
(7)门人弟子填其室 挤满
(8)俟其欣悦 等待
(9)穷冬烈风 极
(10)缀公卿之后 跟随
(1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给予,赠送
(12)无冻馁之患矣 饥饿
5.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因为)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经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这)是我的意志;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
课内精读
1.第2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
用同舍生豪华的生活与自己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
2.在整个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找出其中的精彩细节,简要赏析。
①幼时的求书之难,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②成年后的求师之难,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③远徙从师学习之难,作者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如在眼前;“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作者虚心求教的情态。
3.从作者的成长中我们不难看出,除勤奋刻苦外,他还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写出你体会最深的几点。
示例:①诚实守信。作者向他人借书,都会准时归还,不违约,所以能借到更多的书来读。②有礼有节。作者向“德隆望尊”的“先达”求教时,总是“色愈恭,礼愈至”,故能得到更多的收获。③安贫乐道。同舍生都衣着华丽,作者却“无慕艳意”,坚守学习之道。
巩固提升
(2022枣庄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第1段。
【乙】王冕①者,诸暨②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③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④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节选自宋濂《宋学士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王冕:元末著名画家、诗人。②诸暨:在今浙江境内。③挞:用鞭棍等打人。④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油灯。⑤韩性:元末大学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 走:跑
(2)门人弟子填其室 填:挤满
(3)或牵牛来责踏田者 或:有人
(4)已而复如初 已而:不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对此感到很惊异。
3.甲、乙两文中最能体现宋濂、王冕好学的一个字分别是“ 嗜 ”“ 痴 ”。
4.宋濂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结合下列句子,简要分析这一手法在甲、乙两文中的作用。
甲文: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乙文: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示例:甲文中的这句话以先达的“叱咄”和“我”的“色愈恭,礼愈至”作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训斥的刻苦学习的态度。乙文中的这句话以佛像的“狞恶可怖”与王冕的“恬若不见”作对比,突出了王冕能够不被外物干扰、聚精会神读书的精神和品质。
【参考译文·乙】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的牛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不久王冕又像原来那样。母亲说:“这孩子这样痴迷读书,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对此感到很惊异,将他收作学生,王冕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