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9 《鱼我所欲也》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9 《鱼我所欲也》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6 22:5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鱼我所欲也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文学常识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宋代把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鱼我所欲也
舍鱼而取熊掌 比喻论证
舍生而取义
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甚于死者,患不辟也 由因推果 舍生取义
莫甚于生,何不用也 假设推理
莫甚于死,何不为也
正面论证,嗟来之食
反面论证,万钟俸禄 正反对比
主旨点睛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接着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不当之处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一箪食( dān ) 一豆羹( ɡēnɡ ) 弗得( fú )
蹴尔( cù ) 不屑( xiè ) 得我与( dé )
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恩、感激
(4)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向”,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指示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2)一豆羹
古义: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今义:豆子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 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4)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益处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5)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 能够用来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3.其他重点实词与虚词
(1)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
(2)一箪食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3)呼尔而与之 吆喝
(4)蹴尔而与之 踩踏
(5)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
4.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那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课内精读
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这两样东西开头有何好处?
①“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②文章将“鱼”和“熊掌”作对比,进行类比推理,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这样就由浅入深地阐明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2.请以第2段为例,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通过列举行道之人和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有人“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将“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进行对比,层层深入地说明“义”的重要性,有力论证了中心论点。
3.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例子简要分析其作用。
①比喻。如“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人们在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会择优而取,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论题。②对比。如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人,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③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辩力量。
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鱼我所欲也》全文。
【乙】(真卿)既见希烈①,宣诏旨②。希烈养子③千余拔刃争进,诸侯④皆谩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逼使上书雪己,真卿不从。乃诈遣真卿兄子岘⑤与从吏数辈继请,德宗不报。时朱滔、王武俊等使者皆在坐,谓希烈曰:“闻太师名德久矣,公欲建大号⑥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真卿叱曰:“吾年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诸贼失色。
(节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注释】①希烈:即李希烈,唐朝将领,唐德宗年间反叛朝廷。②宣诏旨:皇帝派颜真卿去招降李希烈的诏书。③养子:李希烈与部下以父子相称。④诸侯:这里指众将领。⑤岘(xiàn):颜真卿的侄子颜岘。⑥建大号:即称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2)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3)闻太师名德久矣 闻:听说
(4)吾年且八十 且:将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
(2)希烈逼使上书雪己,真卿不从。
李希烈逼迫颜真卿写信给皇帝为自己辩白,颜真卿不听从。
3.甲文是从哪三个方面分析“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的?请简要概括。
为宫室之美;为妻妾之奉;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4.甲、乙两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请结合具体内容举例分析。
甲文运用对比论证,把人们将“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宁愿死也不愿行不义之举,与如果人只喜欢生而厌恶死,那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相对比,突出重义是人的本性,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运用对比的描写手法,把李希烈等叛将威胁、谩骂颜真卿的嚣张、狂暴与颜真卿的镇静相对比,突出了颜真卿面对强暴武力时的冷静、镇定自若,表现了颜真卿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参考译文·乙】颜真卿见了李希烈后,宣读皇帝的诏书。李希烈的部下一千多人拔出刀来争着上前(杀颜真卿),众将领都破口大骂,恨不得把他一口吞掉,颜真卿面不改色。李希烈逼迫颜真卿写信给皇帝为自己辩白,颜真卿不听从。于是李希烈采取欺诈手段,让颜真卿的侄子颜岘以及颜真卿手下的官吏连续向朝廷请求(为李希烈昭雪),德宗皇帝没有回复。当时朱滔、王武俊等派来的使者都在座,(他们)对李希烈说:“很早就听说太师颜真卿的高名盛德,大人您想要称帝,太师来了,要找人当宰相谁能比得上太师呢?”颜真卿呵斥说:“我将近八十岁了,官至太师,我坚守我的节操,死了以后才停止,怎么会屈服于你们的胁迫!”众叛贼(听后)大惊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