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6 23:0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学会用粗读、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阅读作品。
2.结合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
3.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
2.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课前准备】
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朝花夕拾》里的作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本单元的第9课中,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主要描写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部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走进《朝花夕拾》
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毛泽东曾评价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写作背景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其间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内容简介
《朝花夕拾》为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的集结,共十篇,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完整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和心路历程。
三、合作探究
1.4人为一组讨论阅读过《朝花夕拾》这部集子里的哪些作品,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小组内选代表上台和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3.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点评。粗读文章,归纳每篇散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悲惨的处境。
《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公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叙述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对旧社会不满、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4.说说你对《朝花夕拾》中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刻。学生交流分享,教师作总结。
【交流点拨】(1)阿长出自《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踩死了鲁迅非常喜欢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时,比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长是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粗壮耐劳,真诚善良。(2)父亲出自《五猖会》,在《五猖会》中,鲁迅塑造的“父亲”形象似乎不近人情,与现实有些出入,主要是为表达主题而设置的。父亲不顾孩子爱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深受打击,留下心理阴影,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3)藤野先生出自《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他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他正直热忱,热心地关注鲁迅的学习,与当时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高尚的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4)范爱农出自《范爱农》,他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他们的命运起伏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经历了对黑暗的不满、对革命的期待以及对革命的失望的心路历程,社会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将他们逼入绝境。
5.《朝花夕拾》中有几篇作品涉及儿童的教育问题,对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观点在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交流点拨】从《朝花夕拾》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儿童教育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其一,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教书先生对“怪哉”的问题不予回答,挫伤了孩子的求知心。其二,反对压抑儿童的天性,如在《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深受打击,留下心理阴影。
四、读书方法指导
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典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要怎样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鲁迅的《朝花夕拾》虽然所反映的生活场景与我们的时代不同,但它对童年经历的精彩呈现,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我们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因此,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去读,你可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经典文学作品表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人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阅读经典,也需要我们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文学,在文学中处处见生活。如在《五猖会》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是不是至今还在我们身边出现,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性情,启迪人生。想着跨越与经典的隔膜,才会耐心读下去,渐入堂奥,才可以接触人类智慧的精华,大有获益。为了消除隔膜,可以查阅作者传记资料或相关评论,了解作者作品的一些情况,或者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注意课内外学习的沟通。
五、专题探究
专题一:《朝花夕拾》中的民俗与风物。
《五猖会》中表现了浙东地区的民间风俗,《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早上起来吃福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朝花夕拾》,可以看到一幅浙东地区的生活画卷。
专题二:《朝花夕拾》中的人物。
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选一个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梳理描述他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学习、借鉴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专题三:《朝花夕拾》中的反讽技法。
在《朝花夕拾》中,作者运用了反讽的写作技法。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阿长欲扬先抑的写法,在《无常》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把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写作技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有助于打破我们与作品的隔膜,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主旨。
六、片段阅读
狗·猫·鼠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就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