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小说、剧本,还有各种散文、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写作背景
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的既得利益,制造借口,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中外的劫掠和焚烧。在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法军上尉巴特勒给大文豪雨果写信,征询他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雨果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于1861年11月25日写下了这封书信。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圆明园——赞美——奇迹 清醒的头脑
正直的良知
侵略者——讽刺——强盗 公正的立场
主旨点睛
这封书信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痛斥了英法联军公然抢掠的强盗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以及对人类文明成果遭到破坏的无比痛惜。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赞誉( yù ) 恍若( huǎnɡ ) 绸缎( chóu duàn )
琉璃( liú ) 珐琅( fà lánɡ ) 丰功伟绩( fēnɡ )
惊骇( hài ) 制裁( cái ) 瞥见( piē )
劫掠( jié lüè ) 赃物( zānɡ ) 箱箧( qiè )
词语释义
1.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2. 不可名状 :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3. 富丽堂皇 :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也形容文章词藻华丽。
4. 荡然无存 :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课内精读
1.(考点:首段的作用)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特点:虽是一封回信,但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意见和态度,而是先用平静的语调对对方的观点进行陈述。②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能表现出作者极力抑制的愤怒的情感。
2.(考点:写作特色)这封信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进行的焚烧洗劫,这样安排写作顺序有何好处?
①运用铺陈、衬托的手法,强调圆明园的世界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再以“美”衬“丑”,突出了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②作者以热烈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体现了他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及其创造者的尊重,而这样一个“世界奇迹”却被侵略者破坏了,这样写更利于表现作者的愤慨之情。
3.(考点:语言赏析)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运用神态描写,将两个国家拟人化,揭露了他们狼狈为奸、厚颜无耻的卑劣行径,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起讽刺作用。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揭露了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劫掠文明、毁灭文明的强盗行径和恬不知耻的丑恶嘴脸,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罪行,使中心更鲜明突出。
(3)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用反语的形式,讽刺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洗劫圆明园的无耻行径,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和谴责。
4.(考点:人物形象分析)作为一个法国人,雨果没有对法国政府的行为“搽脂抹粉”,却勇敢地予以谴责,这体现了一代文豪怎样的胸襟和品格?
正直、公正,是非分明,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胸怀博大。
巩固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远征(zhēnɡ) 幻想(huàn) 掠夺(liè) 独一无二(èr)
B.赞誉(yù) 瞥见(piě) 晨曦(xī) 眼花缭乱(luàn)
C.惊骇(hài) 朱鹭(lù) 赃物(zānɡ) 荡然无存(dànɡ)
D.缀满(zhuì) 洗劫(jié) 箱箧(jiá) 丰功伟绩(fēnɡ)
【解析】A.掠(lüè);B.瞥(piē);D.箧(qi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A.征旬 予以 典范 富丽堂皇
B.绸缎 野蛮 劫掠 依稀可见
C.流璃 制裁 窃贼 总而言之
D.法琅 剪影 恍若 有朝一日
【解析】A.旬(询);C流(琉);D.法(珐)。
3.(2022文山州一模)下列文段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 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 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 的亚洲文明的剪影。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 ,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A.但 不可名状 瞥见 劫掠
B.因为 莫名其妙 目睹 侵占
C.但 莫名其妙 目睹 劫掠
D.因为 不可名状 瞥见 侵占
4.(2022贵港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我们不仅应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更应在传承过程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从而使其与时代发展交相辉映,焕发新的生命力。
B.新媒体时代,传统书法借助多元传播手段以新的展示形式进入大众视野,并进一步掀起书法局面。
C.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即将就要进入建造阶段。
D.平凡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着冬去春来的变换,在岁月的流逝中体会着日升月落的温柔。
【解析】A.语序不当,将“创新”和“发展”互换位置。B.搭配不当,将“局面”改为“热潮”。C.语义重复,“即将”或“就要”删去其一。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迄今为止,全园108处景区已完成数字化复原。跨越300多年时光,“万园之园”在虚拟中重现。
②上下天光、夹镜鸣琴、坐石临流、茹古涵今……
③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未来圆明园将以更多更好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让人们充分感受文化遗产的风采。
④然而,160多年前遭遇破坏,大量文物珍宝流失海外,“万园之园”只余断壁残垣。
⑤是保留原貌还是恢复重建?数字化给出了一种答案。
⑥一个个意味隽永的名字,承载着圆明园的昔日盛景。
A.②④⑤③⑥① B.②⑥④⑤①③
C.⑥④②①⑤③ D.⑥②④①③⑤
阅读迁移 (2022牡丹江中考改编)【核心素养·文化自信】
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朱万曙
①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对中华文化有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将文化自信厚植于每个人的心里。
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③首先,要知晓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现在,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家底还知之不深。举一个例子来说,许多人从课本和老师那里知道了安徽省全椒县有个吴敬梓,却不知道全椒县还有个薛时雨。吴敬梓因为创作了《儒林外史》而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但薛时雨的作品因为没有进入课本和课堂而不为人知。薛时雨既是一位官员,还是一位诗人,写了不少诗词,有《藤香馆诗删》留存于世。类似薛时雨这样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留存的作品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盘点。事实上,还有很多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④其次,要挖掘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2008年,云南就发现了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将其翻译成汉语后发现,它在情节上与汉语唱本有一定区别,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⑤最后,要研究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方针,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字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列举薛时雨不为人知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真正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知晓文化”的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7.(考点:论据补充)下列两则材料,哪则更适合用作第④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
材料二:史铁生从困境中找出生命的精彩,他用手中的笔,写出智慧的文字,成为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
材料一更适合。材料一举甲骨文和简帛的例子,作为事实论据可以证明第④段中“要挖掘文化”的观点,而材料二不能证明。
8.(考点:拓展延伸)两年多的初中语文学习生活,让我们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请依照示例,举出一个能体现文化自信的例子。
示例:学习杜甫的《望岳》,我不仅跟随诗人领略了泰山的雄伟阔大,还感悟到了唐诗中传递出的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示例:学习《三峡》,我知道了《水经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地理名著。这让我不仅更加热爱祖国的名山大川,也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