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故 乡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背景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百感交集。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后编入小说集《呐喊》。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故 乡
回故乡——现实中的故乡图景(萧条、荒凉)
在故乡——记忆中的故乡图景(明艳、美好)
离故乡——理想中的故乡图景(全新、幸福)
主旨点睛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阴晦( huì ) 五行( xínɡ ) 廿( niàn )
潮汛( xùn ) 髀( bì ) 嗤笑( chī )
zì suī( 恣睢 ) wǎnɡ( 惘 )然 鄙夷( bǐ )
词语释义
1.鄙夷:轻视,看不起。
2. 伶仃 :形容瘦弱或细长。
3. 愕然 :形容吃惊。
4.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畅快。
课内精读
1.(考点:内容理解)简析第2段描写的“故乡”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阴晦”“冷风”“苍黄”“横”等字词形象地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的原野,“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凉,更令人产生忧虑不安的感觉,“横”字更把一片荒凉的景象尽显,突出了故乡的“没有一些活气”。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2.根据要求品味语言。
(1)(考点:词语赏析)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迎”“飞”有何表达效果?)
“迎”“飞”用词准确,符合人物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写出了两种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物生命活力的差异。“迎”字写出了母亲盼望“我”归来的急切心情,“飞”字运用拟物的修辞,既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了侄儿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2)(考点:环境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句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段环境描写充满画意,色彩极为鲜明、纯净,且生机勃勃,衬托出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也写出了“我”对于故乡的美好印象。这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萧条冷落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3)(考点:词语理解)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我”为什么感到“悲哀”?)
不矛盾。“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我”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也正因此,所以“我”感到“悲哀”。
3.(考点:记叙顺序)第12—30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插叙。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闰土活泼健康、动作干练、能言善说、见多识广、有勇有谋、热情纯真的小英雄形象。插入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片段,表现了“我”和闰土纯真亲密的朋友关系,与下文两人的隔膜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4.(考点:主旨理解)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两句话的理解。
作者把希望比作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去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这两句话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升华了主题思想,给人以鼓舞。
巩固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谋食(móu) 凄凉(qī) 瓦楞(lènɡ) 五行缺土(xínɡ)
B.獾猪(huān) 畜生(chù) 伶俐(línɡ) 障壁(zhàn)
C.潮汛(xùn) 磕头(kē) 装弶(jīnɡ) 躲躲闪闪(duǒ)
D.惶恐(huánɡ) 毡帽(zhān) 模糊(mó) 松松爽爽(shuǎnɡ)
【解析】A.楞(lénɡ);B.障(zhànɡ);C.弶(jiànɡ)。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A.寒噤 大抵 红活圆实 絮絮叨叨
B.恣势 罔然 聚族而居 化险为夷
C.拣择 圆规 细脚伶仃 面黄肌瘦
D.鄙夷 沉默 无缘无故 全然不动
【解析】B.恣(姿),罔(惘)。
3.下列句子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 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 。
(3)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 起来了。
(4)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 。
A.悲哀 凄凉 气闷 悲凉
B.悲凉 悲哀 凄凉 气闷
C.凄凉 气闷 悲凉 悲哀
D.悲凉 气闷 悲哀 凄凉
阅读迁移 【核心素养·思维能力】
长衫老者
冯骥才
①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然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原来这是条死胡同,好晦气!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倒!
②怎么办?只有认倒霉,掉头走出来。可是这么一往一返,不但没抄了近道,反而白跑了长长一段冤枉路。正像俗话说的:贪便宜者必吃亏。那时,只要看见一个人满脸丧气从胡同里走出来,哈,一准知道是撞上死胡同了!
③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串进来,这就热闹了。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叫车轱辘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人们气急时就叫:“把胡同顶头那家房子扒了!”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就这样,乱乱哄哄,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④当然,这里也没人打扫它,打扫也没有用,不时生出抱怨与冲突的地方,谁有心情来打扫?时间久了,这里愈发的土尘蓬蓬,遍地脏乱,邻居们见了面,也尴尬地彼此互不说话了……
⑤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他走进胡同,一直往里,可过不久就返回来。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
⑥这位长衫老者却不同常人。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此路不通。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做浆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做完这一切,老者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⑦咦,谁料到这张纸一出,立刻出现奇迹。过路人刚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转身就走,小商贩们即使不识字,见这里进出人少,疑惑是死胡同,自然不敢贸然进去。胡同陡然清静多了。过些日子,这纸条给风吹雨打,残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又用一块木板,依照这四个字一笔一画地写在上边,然后用手端端正正地摁着木板,一下一下牢牢钉在墙上,这样就长久地保留下来。
⑧胡同自此大变样了。
⑨它出现了从来没见过的情景: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逢到一夜大雪过后,犹如一条蜿蜒洁白的带子,渐渐才给早起散步的老人们,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窝窝。这些饱受市井喧嚣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
⑩于是,我挺奇怪,本来这么简单的一举,为什么许多年里不曾有人想到?还是想到了,却吝于行这举手之劳?古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作小恶,那是守住了做人的底线;能行小善,那就是不同俗流的智慧与德行了……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愈加敬重那位矮小、不知姓名的长衫老者了……
(有删改)
4.(考点:内容梳理)通读全文,根据小说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人 物 事 件 “我”的感受
过往行人和商贩 以为胡同通向那边闹市,省脚力抄近道,结果是条死胡同 冷漠自私,麻木冰冷
长衫老者 ① 写了“此路不通”的纸条并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 善良温暖,令人感动
胡同里的住家 在老者的影响下,将四个字写在木板上,牢牢钉在墙上,长久地保留下来 ② 从善如流,值得赞赏
5.(考点:语言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的加点词语。
“飘然”是轻捷、轻松的意思,在这里表现了老者做完善事后离开时轻松愉快的样子,塑造了老人的高大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敬仰之情。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这句话是对胡同里的住家动作的描写,具体细致地描写出他在木板上写字和往墙上钉木板的过程,表现了他从善如流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抒发了作者的赞扬之情。
6.(考点:主旨探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段的画线句的理解。
长衫老者的一个善举不仅使胡同的环境越来越整洁美好,而且促使人们学善、向善、为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美好,还使“我”明白了“行小善就是不同俗流的智慧与德行”的道理。所以,“我”越来越敬重那位矮小、不知姓名的长衫老者。
7.(考点:写作技巧)小说第④段与第⑨段两次描写胡同的环境,有何用意?
第④段描写了胡同环境的脏乱与第⑨段的整洁、干净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长衫老者的善举给这里的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赞美了长衫老者与人为善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行小善就是不同俗流的智慧与德行”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