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2)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2)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6 23:09:4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外古诗词诵读
自主学习
月夜忆舍弟
原文赏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题中说“月夜”,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融情于景,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这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主旨情感
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对亲人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寓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巩固提升
1.理解默写。
(1)《月夜忆舍弟》中,“ 戍鼓断人行 , 边秋一雁声 ”两句从听觉的角度写边塞的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2)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与《月夜忆舍弟》中的“ 寄书长不达 , 况乃未休兵 ”有异曲同工之妙。
2.易错字强化练。
(1) 戍 鼓断人行,边秋一 雁 声。
(2) 寄 书 长 不达,况 乃 未休兵。
3.赏析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从听觉角度,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秋景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
4.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月是故乡明”是思乡;“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是思亲;“况乃未休兵”是对战乱停息的期盼。
长沙过贾谊宅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诗人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了自己遭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即景生情,“秋草”“人去”“寒林”“日斜”渲染出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气氛。“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运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表达诗人对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前句绘荒村日暮图,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末句诗人用与贾谊对话的方式,衬托出自己抑郁悲凉、痛苦无奈的心境。
走近作者
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
写作背景
这首诗与诗人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此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到长沙时。时值深秋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故居,贾谊当年在这里谪居三年。相似的遭遇,使诗人伤今怀古,感慨万千,故作下了此诗。
主旨情感
这首怀古诗通过对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巩固提升
1.理解默写。
(1)《长沙过贾谊宅》一诗中,诗人以双关的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悲惨命运的诗句是: 汉文有道恩犹薄 , 湘水无情吊岂知 ?
(2)《长沙过贾谊宅》一诗中,写诗人在贾谊宅所见之景的诗句是: 秋草独寻人去后 , 寒林空见日斜时 。
2.易错字强化练。
(1)三年 谪 宦 此 栖 迟,万古 惟 留楚客悲。
(2) 寂 寂 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 涯 。
3.本诗的写景艺术堪称一绝,请结合颔联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人抓住“秋草”“寒林”“日斜”等意象,渲染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4.有名家品评本诗的讽喻极为高超:“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请你结合后两联简要分析。
①颈联有言外之意。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恩薄,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诗人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被贬更是必然。②尾联有弦外之音。“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啊,为何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诗人对李唐天下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使人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流露出诗人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诗人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即景抒情。“马不前”三字,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尾联景阔情悲,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写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韩愈上书劝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被贬途中。
主旨情感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州的激愤之情,以及因前途未卜而生出的感伤情绪,同时也坚定地表明了诗人老而弥坚的耿耿忠心。
巩固提升
1.理解默写。
(1)诗中写诗人被贬原因的诗句是: 一封朝奏九重天 , 夕贬潮州路八千 。
(2)诗人用象征手法暗示自己归期无期、前路艰难处境的诗句是: 云横秦岭家何在 ? 雪拥蓝关马不前 。
2.易错字强化练。
(1)一封朝 奏 九 重 天,夕贬 潮 州 路八千。
(2)欲为圣 明 除 弊 事,肯将 衰 朽 惜残年!
(3)云 横 秦 岭 家何在?雪拥 蓝 关马不前。
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4.这首诗在虚词的运用上很精妙,如“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中的“欲为”“肯将”。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二者的作用。
“欲为”即想要为,“肯将”意为岂肯因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想要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欲为”“肯将”非常准确地表现出诗人的一片忠心和自强不息的信念,体现出诗人不屈不挠、宁折不弯、刚正不阿的品格,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慨。
商山早行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悲”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运用白描手法,绘荒山早行图。意象具足,声色凄冷,情调悲怆。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写刚上路时所见的景色。“明”字写出了黎明时枳花更显洁白的特点,突出行之“早”。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杜陵梦”流露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故乡的温馨景色与旅途中的凄寒之景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虚实相映,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走近作者
温庭筠(约801—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温庭筠以词著称,被誉为花间词派鼻祖。
主旨情感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愁绪。
巩固提升
1.理解默写。
(1)诗中点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诗句是: 晨起动征铎 , 客行悲故乡 。
(2)诗中把早行情景写得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是: 鸡声茅店月 , 人迹板桥霜 。
2.易错字强化练。
(1)晨起动 征 铎 ,客行悲故乡。
(2)鸡 声 茅 店月,人 迹 板桥霜。
(3) 槲 叶落山路, 枳 花明 驿 墙。
(4)因思杜 陵 梦, 凫 雁 满 回 塘。
3.“枳花明驿墙”中的“明”字用得极妙,请分析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了驿墙,衬托出了出行前天色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内容上:表达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结构上: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首尾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