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中国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写作背景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创作于1979年4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面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情景,以自己独有的抒情方式写下了此诗。
知识链接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艺术潮流,以舒婷、北岛、顾城、江河、芒克等为代表诗人。诗歌多借助意象,采用象征、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内心,呈现出诗境朦胧模糊、诗意隐约含蓄等特征。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内容 感情
第1节:贫困、落后的祖国→深沉、悲痛
第2节:痛苦、追求的祖国→痛苦、希望
第3节:新生、希望的祖国→希望、欣喜
第4节:“我”愿为祖国献身→豪壮、激动
主旨点睛
本诗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意象,描摹了祖国苦难的历史和蓬勃发展的现实,抒发了诗人与祖国荣辱与共、血脉相连的感情,赞扬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干瘪( biě ) 稻suì( 穗 ) 蜗行( wō )
笑涡( wō ) suì( 隧 )洞 绯红( fēi )
yū( 淤 )滩 纤绳( qiàn ) bó( 驳 )船
cù( 簇 )新 喷薄( pēn bó ) 伤痕累累( hén lěi )
词语释义
1.簇新:极新;全新。
2.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3.绯红:鲜红。
课内精读
1.(考点:内容理解)这首诗歌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请你反复诵读,并根据内容,将下列小标题补充完整。
过去的 落后 →现在的痛苦→ 未来的希望 →自我的 奉献
2.(考点:意象分析)结合全诗,理解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意象在诗中的具体象征义。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水车”代表的是农业生产方式,而“破旧的老水车”则表示农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
(2)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熏黑的矿灯”表示工业生产方式的落后,象征祖国长期以来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3.(考点:意象分析)请结合诗歌运用的意象,具体分析第3节诗中诗人书写的情绪。
第3节诗主要运用了“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意象。这些意象都具有崭新、生机勃勃的特点,这恰是诗人从痛苦压抑走向满怀希望的表现,她为祖国的复苏而兴奋不已。
4.(考点:主旨理解)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怎样理解诗中的“我”?
诗中“我是你……”“我是……”的句式反复出现,将“我”与“你”——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小形象是和祖国的大形象熔铸在一起的。“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我”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担负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巩固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B.迷惘(wánɡ) 纤绳(qiàn) 绯红(fēi) 淤滩(yū)
C.稻穗(suì) 摸索(suǒ) 乳房(rǔ) 路基(jī)
D.喂养(wèi) 喷薄(bó) 矿灯(kuànɡ) 蛛网(zhū)
【解析】B.惘(wǎnɡ)。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悲哀 疲惫 贫困 血肉之躯
B.熏黑 肩膊 富饶 伤痕累累
C.黎明 挣脱 簇新 祖祖辈辈
D.沸腾 山涧 邃洞 燕然勒功
【解析】D.邃(隧)。
3.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中华民族 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孕育滋养出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鲜明 , 了独树一帜的中国精神,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葱郁盎然、生生不息的 。
A.绵延不绝 性格 滋养 文化之魂
B.连绵不绝 品格 养育 文化之根
C.绵延不绝 品格 滋养 文化之根
D.连绵不绝 性格 养育 文化之魂
4.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 , , 。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有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①对于国家而言,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
②决定着个人奋斗的方向
③对于个人而言,有没有远大理想
④也决定着青春的成色与分量
⑤因此青年人应树立远大的理想
A.⑤③②④① B.⑤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⑤ D.①③②④⑤
5.下列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的第1节选取了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表现了祖国的贫困与落后。
B.第2节中“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一句,紧承上句中“痛苦的希望”,表现了千百年来人们盼望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能“落到地面”,变成现实。
C.第3节中以“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比喻思想解放的艰难,以“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比喻希望就在现在。
D.第4节中“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两句,既是写自己,又是写这一代充满希望的青年。
【解析】C.“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比喻为了实现前方的理想即将开展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阅读迁移 (2022无锡中考改编)【核心素养·文化自信】
缺氧气,但不能缺志气
①“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1958年,21岁的吴天一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带着这句誓言来到青海。
②那时的青海,遍地荒漠,满目苍凉。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面对肆虐的高原疾病,吴天一像胡杨树一样,把根深深扎在青藏高原,以碧血丹心守护高原人民的生命健康,被藏族群众誉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医生)”。每当谈起自己的经历,吴天一总是说:“中国的高原医学搞得好,不是我吴天一有多了不起,而是高原人民了不起,青藏高原了不起。这里,是我科研事业的‘江河源’!”
③吴天一清晰记得,一名退伍军人被紧急送到医院,他呼吸困难,脸色发紫,大口大口的白沫从口鼻中喷出……医生们两天两夜没合眼,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战场上,敌人的飞机大炮没把我打倒,在高原上得了这种怪病,看样子是挺不过去了!”患者离世前的这句话,刺痛了吴天一的心。
④此后,这种要命的“怪病”接连出现。吴天一意识到,这不是寻常的肺炎、肺充血症,而是高原低氧环境中的特发性疾病。当时,国内关于高原医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吴天一暗下决心,要闯一闯这片“无人区”!经验表明,只有对自然人群的普查率达到90%以上,才能准确掌握疾病的人群分布和患病因素。而在高原上,牧民的毡房动辄相隔几公里,调查之难可想而知。
⑤“群体调查,一家也不能落!问题,可能就在这一家。”话音未落,吴天一蹬上皮靴,戴上毡帽,跃上骏马,冒着冰雪风沙,向最高最远的地方奔去。吴天一边治病、边调查,这项调查持续多年,覆盖人群达10万。在系统摸底基础上,吴天一首先提出了“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理论,钻研出符合我国实际的高原病防治措施。
⑥吴天一写了一篇介绍高原藏族人群的科普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这篇短文竟给他带来了意外收获。“吴天一,你在美国的父母来电话找你了!”1981年的一天,吴天一刚从昆仑山西大滩考察归来,同事兴奋地告诉他。
⑦原来,早在1948年,吴天一11岁时,就同远在美国的所有亲人失去了联系。30多年来,他独自生活、求学、参军、从医。
⑧机缘巧合,大洋彼岸的妹妹翻看报纸时,“吴天一”的名字令她怦然心动。一番辗转联络,电话两端,无尽唏嘘。父母和妹妹向吴天一倾诉相思之苦,呼唤他来美国定居。
⑨吴天一渴望团聚,但他放不下挚爱的事业,更放不下青藏高原和这里的人民。“高原医学只能诞生在青藏高原,我不能离开这里!等攻克‘高原人类适应和高原病防治’的课题后,我再去看望你们!”在给父母的信中,吴天一写道。这又是一次无悔的选择。
⑩常年穿行于高山、草地、冰川,吴天一数不清遭遇过多少回事故。如今84岁的他,虽全身曾14处骨折,却步履稳健;虽经历两次耳膜穿孔、多次白内障手术,却耳聪目明。每年,他都坚持带队到“黄果树”(黄南、果洛、玉树)等地义诊。
2021年6月底,吴天一由西宁启程前往北京,参加“七一勋章”颁授仪式。透过飞机舷窗,他深情凝望着这片扎根63年的土地——昔日的荒山,早已变了模样;戈壁滩上,胡杨林蓬勃生长;一条条江河,在高原流淌,百折不回,奔向远方……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考点:语句赏析)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出吴天一认真负责和坚定执着的性格特点,突出他不畏艰辛,坚持在恶劣环境下开展调查研究的精神品质。
7.(考点:标题的作用)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缺氧气,但不能缺志气》的妙处。
概括出青藏高原氧气稀薄的状况,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8.(考点:内容理解与概括)阅读全文,探究吴天一做出“无悔的选择”留在国内的原因。
高度执着的爱国热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追求;对青藏高原和当地人民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