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整理与复习(1)
课题 加与减、人民币 课型 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4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前面所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 2.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3.通过回顾、整理、练习等学习活动,初步养成整理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和自我反思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1.100以内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及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人民币的换算,解有关人民币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知识梳理,温故知新 教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呀!转眼间这个学期已经过去一半了,经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预设: 学生1: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学生2:我们知道了乘法。 学生3:我们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给予引导和肯定。 教师:这节课我们先来一起复习一下第一、二单元的内容。 教师采用思维导图形式,与学生一起详细、有序的梳理第一、二单元的知识。(板书:加与减、人民币) 二、当堂训练 1.学习“我学到了什么—外出参观”。 (1)课件出示“外出参观”题目。 (2)解决淘气的问题。 教师:要想知道一共需要多少瓶水,要求什么? 课堂预设: 学生1:每人发1瓶水,有几人就要发几瓶水。 学生2:要把3个班的人数加起来。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解答:32+29+34=95(瓶) 答:一共需要95瓶水。 (3)解决笑笑的问题。 教师引导:一共要买多少个面包? 课堂预设: 学生1:95个。 教师:要求还要买多少个原味面包,应该怎样求? 学生2:用要买的总个数减去买的豆沙面包的个数,再减去麦香面包的个数。 学生3:还可以先求出已经买了多少个面包,再用要买的总个数减去已经买了的。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并给予肯定。 解决:95-35-26=34(个) 答:再买34个原味面包就够了。 (4)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再编一道类似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5)结果汇报。 指派各小组代表,全班分享交流编写的题目,并列式解决。 2.学习“我学到了什么—买奖品”。 (1)课件出示“买奖品”题目。 (2)解决笑笑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回答从题中获取信息。 学生尝试搭配,指名学生回答“可以买什么”。 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并给予肯定。 只要学生搭配出的总钱数小于或等于10元即可,不必要求列举出全部情况。 3.学习“巩固应用”第2题。 (1)课件出示第2题。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图中的4种商品分别是多少元? 课堂预设: 学生1:23元、32元、29元、48元。 教师:我们还知道什么呢? 学生2:王阿姨有100元,并且她要买2盏台灯。 ……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先确定买哪两盏台灯,再列式计算。 (3)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再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只要说出两种买法即可。要计算还剩下多少元,有两种思考方法,一种是从100元中依次减去两盏台灯的钱数;另一种是先算出买两盏台灯一共需要多少元,再从100元中减去买两盏台灯一共花的钱数。 三、布置作业 课本第46页巩固应用1题、3题、4题、5题。 通过思维导图形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网 学生独立编写难度太大,小组讨论形式,通过编写题目,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搭配的钱数不能超过10元 本题为开放式题,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只要答案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
板书 设计 加与减、人民币 1.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元、角、分之间的关系: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教后 反思 为了有更好的复习效果,在教学设计和题目选取时,需要有针对性,经过前面单元的学习,总结学生的易错点和难度,注重讲解和练习。通过 基础练习、针对性练习、提高练习,分层次,让全班学生在复习课的学习中有不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