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课桌有多长
课题 “厘米”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例题内容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学生自备)、铅笔(学生自备)、橡皮(学生自备)、文具盒(学生自备)。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用不同的工具测量了教室的长,测量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吗?(尝试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注意问题补充,并给予肯定。教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测量一下课桌的长度吧!(板书:课桌有多长)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学习绿色1。(1)课件出示绿点1。(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课桌有多长呢?同学们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工具,测量一下 吧!学生尝试测量,教师巡视指导。(3)结果汇报。选几名用不同测量工具的学生,说出他的测量结果。教师:同学们的测量结果都不相同,那同学们的课桌一样长吗?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课堂小结:
教师: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来量物体的长度,就会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为了得到同样的测量结果,同时也为了便于交流,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使用同样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 2.学习绿色2。(1)课件出示绿点2。(2)认识尺子。教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直尺看一看,上面都有什么呢?课堂预设:学生1:上面有一些小竖线,分成了一下小格。学生2:长的小竖线下面有数字。……教师引导: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有多少小格呢?学生3:10小格。教师引导:数字1后面是什么呢?学生4:是“cm”。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教师讲解“cm”的含义: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换,而且指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堂小结:
教师:“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也可以用“cm”表示。在厘米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教师:用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4只小熊要测量铅笔的长度,我们一起看看它们是怎样量的,量得准确嘛! 3.学习绿点3。(1)课件出示绿点3。(2)小组讨论。学生小组讨论4只小熊的测量方法,谁的正确,说明理由。教师巡视。(3)结果汇报。指派小组代表说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选择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引导和点评,对学生回答正确的部分给予肯定。课堂小结:教师: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物体的另一端与尺子对齐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从一个整刻度量到另一个整刻度时,两数之间相差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学习绿点4。(1)课件出示绿点4。(2)动手操作。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生测量和画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教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量的?画线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尝试说一说)(3)课件演示: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线的方法。课堂小结:教师:注意把尺的0刻度对准线的左端,再看线的右端;线的右端对着几,这条线的长就是几厘米。画线的方法:从尺子的刻度“0”画起,画多长的线,就画到相应的刻度为止;也可以从任意一个刻度画到另一个刻度,两个刻度差等于要画的线的长度。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52“练一练”第1题。(1)学生先估计铅笔、橡皮、文具盒的长度。(2)再实际测量。2.课件出示教科书P52“练一练”第5题。(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用“断尺子”画线。可以联想从任意刻度开始画线的方法。(2)学生尝试画线,教师巡视,再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说出画线的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研究了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8~11页练习一1题、2题、6题、10题。 引导学生借助直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长的表象
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2.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物体就长几厘米。3.画线的方法:从尺子的刻度“0”画起,画多长的线,就画到相应的刻度为止。
教后反思 长度单位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再次通过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以及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二是通过认识直尺、判断测量方法是否准确、实际测量等多种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积累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