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6 《变色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6 《变色龙》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6 23:12: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6 变色龙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写作背景
《变色龙》写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反动、最黑暗的时期。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杀,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为了强化反动统治,他加强了宪兵警察等专政机构,同时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就是为嘲弄、讽刺、鞭挞沙皇专制时期的警察统治而写的,本文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变色龙
开端:发生“狗咬人”的案子
不知狗主人,严判
好像是将军家的,开脱 见风使舵
不是将军家的,贬低 媚上欺下
说不定是将军家的,称赞 趋炎附势
不是将军家的,野狗 狡猾善变
将军哥哥家的,盛赞
结局:奥楚蔑洛夫审案结束
主旨点睛
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当时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chǎnɡ( 敞 )开 旗zhì( 帜 ) kǎn( 坎 )肩
恐bù( 怖 ) 戳鼻子( chuō ) 筛子( shāi )
盛满( chénɡ ) 没收( mò )
词语释义
1. 无精打采 :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2.无缘无故:毫无原因,平白无故。
3.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4. 荒唐 :(行为)放荡,没有节制。
课内精读
1.(考点:语句赏析)文中为了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采用了对比、讽刺、夸张、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试结合下列语句进行分析。
(1)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写奥楚蔑洛夫摆出一副“扶弱抑强”的架势,与后面的态度变化形成强烈对比,造成绝妙的讽刺效果。
(2)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
①夸张。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主人身份的变化,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也发生变化。其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这种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②对比。面对狗主人身份的变化,奥楚蔑洛夫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前后矛盾,对比鲜明,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2.(考点:内容理解)试分析“军大衣”在《变色龙》一文中的作用。
“军大衣”是沙皇警察的标志,也是他们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脱”“穿”军大衣这些细节既表明了奥楚蔑洛夫借此为自己的“变色”争取时间,进而为再次变色做准备,又揭示了他的反复无常。
3.(考点:细节描写)卡夫卡说:“越是虚构的故事,细节处越要真实。”结合文中奥楚蔑洛夫两次“脱大衣”“穿大衣”,评析细节描写的妙用。
①对人物刻画:生动地刻画了奥楚蔑洛夫“变”的丑恶嘴脸和丑陋的内心世界;②对情节发展:一“脱”一“穿”,隐藏着奥楚蔑洛夫内心的思考判断,暗含着他下一步的决定,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对主题体现:以小见大,折射出沙皇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④对艺术效果:将其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巩固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醋栗(lì) 伶俐(línɡ) 逮捕(dǎi) 乱蓬蓬(pénɡ)
B.恐怖(bù) 筛子(shāi) 畜生(chù) 贱胚子(pī)
C.蜥蜴(xī) 调解(tiáo) 没落(mò) 戳破(cuō)
D.揭露(lù) 蔑视(miè) 恐吓(hè) 猪崽子(zǎi)
【解析】A.逮(dài);B.胚(pēi);C.戳(chuō)。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魁梧 尴尬 丑陋 拧起眉头
B.咳嗽 坎肩 旗帜 白废功夫
C.骄贵 径自 洋溢 哈哈大笑
D.惦记 赔偿 乞丐 首曲一指
【解析】B.废(费);C.骄(娇);D.曲(屈)。
3.下列句子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1)到月亮上挖土!这件在古人看来 的事情,在现代科学的助力下,终于变成了现实。
(2)从取泥、制泥,到上浆、擦粉、上色、开眼等,二十四道工序一样也急不得。开眼是最难的,开好了,泥娃娃精神焕发;开坏了,就 。
(3)作家不会 地进行风景描写,或者说只是为了风景描写而风景描写,风景描写都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
A.异想天开 暮气沉沉 特立独行
B.天马行空 暮气沉沉 无缘无故
C.异想天开 无精打采 无缘无故
D.天马行空 无精打采 特立独行
4.契诃夫以“变色龙”作为这篇小说的题目的用意是( B )
A.表现警官奥楚蔑洛夫像变色龙一样,一会脱下大衣,一会又穿上大衣。
B.讽刺在沙皇专制制度下,统治阶级的走狗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狡诈多变的性格。
C.讽刺奥楚蔑洛夫一会儿怕狗的主人,一会儿又不怕狗的主人的多变性格。
D.说明当时的社会制度迫使人们不得不经常改变自己的态度。
【解析】以“变色龙”作为小说题目,有力地讽刺了沙皇专制政权下的走狗卑躬屈膝、见风使舵的虚伪嘴脸。故选B最恰当。
阅读迁移 【核心素养·思维能力】
狗鼻子
[苏联]左琴科
①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的一件貂皮大衣被人偷走了。
②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嚎哭起来。他真心疼这件皮大衣呀。
③他说:“诸位,我那件皮大衣可是好货啊。太可惜了。钱我舍得花,我非把这个贼抓到不可。我要啐他一脸唾沫。”
④于是,叶列麦伊·巴勃金叫来警犬搜查。来了一个戴鸭舌帽、打绑腿的便衣,领着一只狗。狗还是个大个头,毛是褐色的;嘴脸尖尖的,一副尊容很不雅观。
⑤便衣把那条狗推到门旁去闻脚印,自己“嘘”了一声就退到一边。警犬嗅了嗅,朝人群扫了一眼(四周自然有许多人围观),突然跑到住在五号的一个叫费奥克拉的女人跟前,一个劲儿地闻她的裙子下摆。女人往人群里躲,狗一口咬住裙子。女人往一旁跑,它也跟着。一句话,它咬住女人的裙角就是不放。
⑥女人“扑通”一声跪倒在便衣面前。“完了。”她说,“我犯案了,我不抵赖。”她说:“有五桶酒曲①,这不假。还有酿酒用的全套家什,这也是真的,都藏在浴室里。把我送到警察局好了。”
⑦人们自然惊得叫出声来。
⑧“那件皮大衣呢?”有人问。
⑨她说:“皮大衣我可不知道,听都没听说过。我说的都是实话。抓走我好了,随你们罚吧。”
⑩这女人就给带走了。
便衣牵过那只大狗,又推它去闻脚印,说了声“嘘”又退到一旁。狗转了转眼珠,鼻子嗅了嗅,忽地冲着房产管理员跑过去。
管理员吓得脸色煞白,摔了个仰面朝天。
他说:“诸位好人呀,你们的觉悟高,把我捆了吧。我收了大伙的水费,全让我给乱花了。”住户们当然一拥而上,把管理员捆绑起来。
这当儿警犬又转到七号房客的跟前,一口咬住他的裤腿。
这位公民一下子面如土色,瘫倒在人群前面。
他说:“我有罪,我有罪。是我涂改了劳动履历表,瞒了一年。照理,我身强力壮,该去服兵役,保卫国家。可我反倒躲在七号房里,用着电,享受各种公共福利。你们把我逮起来吧!”
人们发慌了,心想:“这是条什么狗,这么吓人啊!”
那个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一个劲儿眨巴着眼睛。他朝四周看了看,掏出钱递给便衣。
“快把这条狗牵走吧,真见它的鬼。丢了貂皮大衣,我认倒霉了。丢就丢了吧……”
他正说着,狗已经过来了,站在商人面前不停地摇尾巴。
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慌了手脚,掉头就走,狗追着不放,跑到他跟前闻他那双套鞋。
商人吓得脸色刷地就白了。
他说:“老天有眼,我实说了吧,我自己就是个混账小偷。那件皮大衣,说实话也不是我的,是我哥哥的,我赖着没还。我真该死,我真后悔啊!”
这下子人群哄地四散而逃。
狗也顾不得闻了,就近咬住了两三个人,咬住就不放。
这几位也一一坦白了:一个打牌把公款给输了;一个抄起熨斗砸了自己的太太;还有一个,说的那事简直叫人没法言传。
人一跑光,院子便空空如也,只剩下那条狗和便衣。
这时警犬忽然走到便衣跟前,大摇其尾巴。便衣脸色陡地变了,一下子跪倒在狗跟前。
他说:“老弟,要咬你就咬吧。你的狗食费,我领的是三十卢布,可自己吞了二十卢布……”
后来怎样,我就不得而知了。是非之地,不可久留,我便赶紧溜之乎也。
(选自《世界经典小小说100篇》,有删改)
【注】①当时在苏联酿私酒是违法的。
5.(考点:内容概括)【聚焦人物之“变”】讽刺小说中,人物的言行态度前后都存在着明显差别。请你结合原文,补写下面横线处的内容。
①慌乱,害怕,坦白
②又急又气,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
③嫌贫,动不动大骂,讥讽范进
6.(考点:语言赏析)【赏析手法之“讽”】左琴科小说的一大艺术特色是善于运用讽刺手法。请联系上下文,赏析下列加点词句的讽刺效果。
(1)这位公民一下子面如土色,瘫倒在人群前面。
“公民”一词本来指遵纪守法的人,这里却用来称一个涂改劳动履历表逃兵役的罪犯。作者用反语的形式,对他进行讽刺。
(2)便衣脸色陡地变了,一下子跪倒在狗跟前。
本来人是狗的主人,应该让狗跪在自己面前,可作者却用主人给狗下跪的荒唐行为来对便衣进行讽刺。
7.(考点:人称的作用)【探究视角之“妙”】小说结尾突然出现了“我”这一形象,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小说结尾出现“我”这一形象,表明前面叙述的事件是“我”所见到的,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我便赶紧溜之乎也”表明“我”也怕被警犬发现自己所干的坏事,使小说所揭示的现象更具普遍性,从而深化小说主旨,增强了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