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短诗五首
月 夜
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沈尹默诗词集》,最初发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但这也是思想和文化激烈迸发的时代,思想解放、个性独立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尤其是《月夜》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
诗歌解读
这首诗借与高树并排立着的“我”这一形象,表现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的强烈意识。
巩固提升
1.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句诗的深刻含义。
“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互为风景,互为映衬。“我”独处在寒风中,却并不靠那高树,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2.请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诗中一系列意象的象征意义。
“树”象征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象征思想的独立;“没有靠着”象征挣脱、倔强,也象征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萧红墓畔口占
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戴望舒选集》。萧红与戴望舒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一见如故。1941年香港沦陷,戴望舒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2年1月,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1944年戴望舒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他的心情仍然十分沉重。戴望舒前往浅水湾拜谒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他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诗歌解读
这首诗通过叙写诗人去拜谒萧红墓的经历和感想,表达了诗人对已逝友人的深沉追思和缅怀之情。
巩固提升
1.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说说你从“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长途”强调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人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其对已故友人的深沉追思和缅怀之情。
2.仔细揣摩诗歌后两句的意味,结合全诗和写作背景,说说“我”在“漫漫”“长夜“中“等待着”什么?
从“长夜漫漫”的象征义——战火纷飞、局势动荡的社会来解读,“我等待着”的应该是曙光涌现、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从“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中透露出来的安详、闲适来看,“我等待着”的又似乎是对多舛人生的超脱。
断 章
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写作背景
《断章》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让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诗歌解读
这首诗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之间的剪影,传达出了诗人刹那间的丰富哲思: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
巩固提升
1.诗中的意象是相互交叉的,这些意象共同组成了四个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前两句诗构筑的两个画面中,“桥上”“楼上”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句诗构筑的两个画面中,“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结合生活经历,说说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示例:生活中,物与我、我与人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样来看,每个人都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在每个位置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光点,成为别人的“风景”。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好自己。
风雨吟
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芦荻诗选》,作于1941年12月。其时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阴霾遍布,生灵涂炭,诗人芦荻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解读
诗人通过描绘暴风骤雨下的大地被淹没的景象,展现了“我”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表达出一种战胜风雨、一往无前的信心,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
巩固提升
1.“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卷”形容风势猛烈,“奔”形容大雨来的速度之快,这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风雨的动态,展示了一种磅礴的、席卷一切的气势。
2.面对这样风卷雨奔的“大地”,“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中“我”的表现简要分析。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担忧。
统 一
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诗歌解读
这首诗通过叶、花、果实、树木几个简单的意象,形象地阐明了“一”与“多”的关系,指出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巩固提升
1.结合题目,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诗人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结合诗人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诗人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结出果实,正如诗人的回答“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为果实的本质是生命的传递。因此,繁多只是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3.对比阅读本课的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形式上:不拘平仄,不限长短,没有字数规定。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