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4 海 燕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4 海 燕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6 23:1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海 燕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01年,正是俄国革命前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目睹并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以敏锐的艺术感染力创造了“海燕”这个艺术形象,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这篇散文诗深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是诗中的散文,散文中的诗,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以美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和节奏感。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海 燕
乐观无畏
勇猛坚强 海鸥 恐惧
信念坚定 海燕→暴风雨←海鸭 胆怯
斗志昂扬 企鹅 躲藏
↓ ↓
无产阶级 假革命和
革命先驱者 不革命者
对比
主旨点睛
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充满激情地描绘了一个在暴风雨中英勇无畏、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的“海燕”的战士形象,鼓舞人们投身到革命的浪潮中,去迎接伟大的战斗。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高傲( ào ) 海鸥( ōu ) 翡翠( fěi )
lüè( 掠 )起 困乏( fá ) wān yán( 蜿蜒 )
shēn( 呻 )吟 飞窜( cuàn ) chǔn( 蠢 )笨
胆怯( qiè ) 熄灭( xī ) 苍mánɡ( 茫 )
词语释义
1.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2.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课内精读
1.(考点:意象分析)指出下列事物在文中的象征义。
(1)大海: 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 。
(2)风、雨: 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和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风暴 。
2.(考点:写作技巧)除了海燕,本文为何还描写了海鸥、海鸭和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
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形象。
3.(考点:语句赏析)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下列语句。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形象地勾勒出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贬词褒用,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赞美了海燕的自信与勇敢。这句话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形象地表现了海燕斗志昂扬、英勇无畏的气概。
(2)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歌唱”“冲向”“迎接”等词语把波浪人格化,突出了它积极主动的战斗热情和乐观勇敢的革命精神。
4.(考点:主旨情感)文章结尾“——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两次的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反复的手法,用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革命暴风雨近在眼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表达了作者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巩固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分歧(qí) 粼粼(lín) 霎时(shà) 绽放(zhàn)
B.拼凑(còu) 酬劳(chóu) 烧灼(zhuó) 附和(hè)
C.突兀(wù) 确凿(záo) 高傲(ào) 呻吟(yín)
D.翡翠(fěi) 掠起(luè) 困乏(fá) 蜿蜒(wān)
【解析】D.掠(lüè)。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A.精灵 渴望 蠢笨 熄灭
B.翅膀 震怒 争鸣 悬涯
C.希冀 狭隘 热忱 吼叫
D.忧郁 叮嘱 飞窜 猛烈
【解析】B.涯(崖)。
3.下面句子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 ,跟狂风 。
这个 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 。
A.呼叫 争鸣 敏感 困乏
B.吼叫 争鸣 灵敏 困乏
C.呼叫 争锋 敏感 困倦
D.吼叫 争锋 灵敏 困倦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删去“才能够实现”)
B.近年来,中国出境旅游的公民素质明显加强,境外受访者多表示中国游客的形象大有改善。(把“加强”改为“提高”)
C.当山林里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绿着的手掌时,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将“伸开它”和“依然”互换位置)
D.在备战中考的过程中,同学们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切忌不要打疲劳战。(删去“不要”)
【解析】C.缺主语,应删去“令”。
5.(2022贺州中考)下面依序填入横线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回头看看海鸥 ① 潜水鸟 ② 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③ 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 ④ “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⑤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海鸥”“潜水鸟”“企鹅”之间是并列关系,中间用顿号;“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和下句之间用句号;“叫道”说话后面用冒号;“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是抒情,用感叹号。故选C。
6.下列选项中不是《海燕》所象征的主题意义的一项是( A )
A.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
B.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C.显示出在大风大浪的斗争激流中要勇敢、顽强、坚定,敢于冲破一切障碍。
D.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
【解析】A是文章的写作背景,不是主题意义。
综合运用
7.【核心素养·审美创造】请仿照画线的例句,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符合语境,内容相近,句式相同。
我敬畏自然中浩瀚的事物,也敬畏自然中渺小的事物。我敬畏长江之气势如虹,敬畏珠峰之直插云天,① 。我敬畏霜雪中的松柏,坚毅挺拔;敬畏风雨中的小草,柔韧顽强;② ,③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值得我们敬畏。
示例:①敬畏黄河之波涛汹涌 ②敬畏荒漠中的胡杨 ③坚韧刚强
阅读迁移 【核心素养·审美创造】
雨 前
何其芳①
①最后的鸽群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②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③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摸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④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地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⑤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梳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眼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⑥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片田野又一片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呵!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荫来覆荫我自己。
⑦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着双翅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发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天空。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
⑧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⑨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有删改)
【注】①何其芳(1912—1977),中国现代作家。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又加紧蚕食华北,当时中国政治气氛低沉,民族危机深重。
8.(考点:内容理解)第④段中加点的“白色的鸭”象征什么?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白色的鸭”象征不满旧社会,焦急等待新生活,但又麻木、无所作为的人。②这句话蕴含了作者对像“白色的鸭”一样麻木、无所作为的一类人的不满。
9.(考点:语句理解)如何理解“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这句话的意思是:远来的鹰隼不满雨前的压抑,发出有力的鸣叫声,呼唤伴侣。“鹰隼”象征着对旧社会不满而渴求志同道合的同伴的知识分子,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愁苦和对同伴与新生活的渴求。
10.(考点:写作技巧)对比是本文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请简要分析作者将故乡的湿润与北方的干旱进行对比的作用。
表现了作者对雨的盼望;表达对故乡美好景物的怀念与向往;暗示对新生活的追求。
11.(考点:分析作者情感)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动植物在久旱之时渴盼甘霖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既不满于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忧虑、伤感、焦躁,同时表现了作者抗拒陈腐、追求新生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