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2 词四首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2 词四首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6 23:14:4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2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描写边塞地区的秋景,用“雁去”“边声”“长烟”“孤城闭”反映边塞广漠荒凉和军中战备不懈的情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走近作者
范仲淹 见第39页《岳阳楼记》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主旨情感
这首词上片描写边塞肃杀、壮美的秋景,景中有情,下片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全词既表现了守边将士的爱国和思乡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巩固提升
1.理解默写。
(1)词中写夕阳残照空城,描绘出悲凉奇异的景色的句子是: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2)词中“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两句运用典故,正面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
2.易错字强化练。
(1) 塞 下秋来风景异, 衡 阳 雁 去无留意。
(2) 浊 酒一杯家万里, 燕 然未 勒 归无计。
(3) 羌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 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绘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边塞夕照图。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先从听觉角度落笔,描写四面回荡的边地之声,突出凄厉悲壮的号角之声,暗示战争的存在,营造出肃杀之气。再从视觉的角度写所见,以千嶂落日、长烟孤城的镜头叠印出阔大雄浑的画面,突出边塞的悲凉壮阔。
4.品析“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和“万里”的妙处。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两个简单的数量词巧妙连在一起,鲜活地勾画出边疆将士想要借一杯酒排解乡愁,可浓重的乡愁实在无法消解的苦闷形象。词人用语雄浑铿锵,有力地突出了将士们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5.“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词人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示例一: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出凄清的气氛,透露出词人孤寂、悲凉的情感。示例二:“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词人的悲凉之感(或:一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词人愁绪的浓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以“老夫聊发少年狂”开篇,起笔不凡,奠定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的格调,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来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为报全城百姓的盛意,词人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显出东坡的“狂”劲和豪兴来。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下阕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起的壮志豪情。全词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词人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走近作者
苏轼 见第48页《水调歌头》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的意见,被贬出任杭州通判,三年后,迁为密州知州。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相继出现蝗灾、旱灾,同时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近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朝廷效力。他在这年十月,祭常山求雨回来,与同僚打猎时作此词。
主旨情感
这首词用一个“狂”字贯穿始终,通过叙写密州出猎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人的豪放英勇,并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出词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以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
巩固提升
1.理解默写。
(1)在这首词中,词人借魏尚自比,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持节云中 , 何日遣冯唐 ?
(2)苏轼在词中直抒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的句子是: 会挽雕弓如满月 , 西北望 , 射天狼 。
2.易错字强化练。
(1)老夫 聊 发少年狂,左牵黄,右 擎 苍 。
(2)酒 酣 胸胆尚开张。 鬓 微霜,又何 妨 !
3.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场面?其中的“狂”字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①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②用一“狂”字统领全篇,定下全词豪放的基调;借以抒写雄健豪放的磊落之气,并托起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词人壮志满怀的英雄气概。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志向?
比喻。“挽雕弓如满月”,展示了力量;“天狼”,喻指西夏军队,“射天狼”表明了决心。词人描绘出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5.词中用典处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分别举出并简要分析。
①“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喻,表示词人自己勇武可用,豪气未减。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魏尚被复用的典故,以魏尚自许,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渴望被朝廷重用的愿望。③“射天狼”,化用前人书中有关“天狼”的典故,表现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上阕写军容的威武雄壮。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第三、四、五句写部下都分到了烤熟的肉食,乐队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军歌,在秋天的战场上,(将军)检阅着全副武装、准备战斗的部队。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下阕前两句写军队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弓弦发出震雷般的响声。“了却君王天下事”,指词人要为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赢得生前身后名”,表现了词人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反映了词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走近作者
辛弃疾 见第99页《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辛弃疾一生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却不断遭到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辛弃疾被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两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主旨情感
这首词追忆了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和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悲壮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的激励和慰勉之意。
巩固提升
1.理解默写。
(1)词中运用比喻描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马作的卢飞快 , 弓如霹雳弦惊 。
(2)词人以“ 了却君王天下事 , 赢得生前身后名 ”两句,抒发自己渴望为国收复失地,以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2.易错字强化练。
(1)八百里分 麾 下 炙 ,五十弦 翻 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2)马作 的 卢 飞快,弓如 霹 雳 弦惊。
(3)了 却 君王天下事,赢得 生 前 身 后名。
3.这首词是一首“壮词”,“沙场秋点兵”一句展现了怎样的壮景?
“沙场秋点兵”五个字紧凑有力,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情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其中的“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将士出征的画面增添了肃杀之气。
4.前文尽写壮景,结尾却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悲叹,前后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不矛盾。词人有着渴望为国征战,收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壮志,却不被朝廷重用,心中充满了报国无门的失望之情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慨,这样写更能够抒发词人报国的雄心壮志及壮志难酬的抑郁。
5.这首词中的“五十弦翻塞外声”与《渔家傲·秋思》中的“羌管悠悠霜满地”都对边地乐声进行了描写。请结合两首词,说说你从这两句词描写的乐声中各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示例:“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写乐器演奏出的塞外歌曲,我从这乐声中读出了词人渴望在战场上杀敌报国的悲壮之情;“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写边地传来的悠悠羌笛之声,我从这乐声中读出了征人思乡的愁情。
满江红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小住京华,
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
点明写作地点、时间。“又”字体现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后两句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词,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
前句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典故,喻指国破;后句反思八年婚姻的“风味”。国事家事,交织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殊未屑!
写词人虽然过着贵妇的生活,但对这样的生活并不留恋,且相当蔑视,表现出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将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展现出来。词人运用“列”与“烈”两字谐音和意义的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正是前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词人是一个胸怀大志、富有感情的人。“青衫湿” 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时的思想状况。
走近作者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当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秋瑾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赴日留学前一年的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主旨情感
这首词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充满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巩固提升
1.理解默写。
(1)在这首词中,秋瑾用“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 殊未屑 ”的感慨,表达了不甘被命运摆布的愤慨和不屑。
(2)“ 身不得 , 男儿列 , 心却比 , 男儿烈 ”,表现了词人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豪迈之情。
2.易错字强化练。
(1)为 篱 下黄花开遍,秋 容 如拭 。
(2)苦将 侬 强派作 蛾 眉, 殊 未 屑 !
(3)俗子胸 襟 谁识我?英雄 末 路当磨 折 。
3.简要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
4.结尾两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意蕴丰富,请任选角度赏析。
示例一:“青衫湿”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寄寓颇深,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束缚、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无奈和感慨。示例二:这两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一问一感叹,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及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5.秋瑾自称“鉴湖女侠”,说说这首词中是如何体现词人的“侠”气的。
①语言角度:“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俗子胸襟谁识我”等句子,写出了词人虽身为女子,却有比男儿更为刚烈的心志。她关心国家命运,心有凌云壮志,是一位有侠气的巾帼英雄。②情感角度: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冲破封建束缚,为国家命运而奋斗的情感,抒发了词人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凌云壮志,充满侠义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