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0×5=?
课题 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知道0乘任何数都得0,理解并掌握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3.在发现0乘任何数都得0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和惊奇,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让我们一起来猜数字谜语吧!谜语:像个蛋,不是蛋,说它圆,不太圆,说它没有它又有,猜一数字。学生:0。教师:是的,哪位同学能知道“0”表示的含义?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以前学习的与0有关的运算呢?预设:0表示什么都没有、起点,0还可以用来占位,在运算中加减0都得原来的数。教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对,接下来请同学接龙口算。(出示口算题)0+23= 91+0 = 20-0= 110+0= 0+75=533-0= 40+0= 621+0= 32-0= 0×5=预设:前9道都得0,最后一道题同学猜测0×5=0。教师:最后一位同学回答的是否正确呢?你想知道吗?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0×5=?)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探究0×5=?(1)课件出示情境:5个盘子,每个盘子放3个桃子。教师:一共有几个桃子?请同学们分别用加法和乘法计算。学生1:5个3相加,即3+3+3+3+3=15(个)。学生2:求5个3是多少,列式是3×5=15(个)。(2)课件出示情境:5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是空的。教师:这时每个盘子里还有多少个桃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呢?学生1:5个0相加,0+0+0+0+0=0(个)。学生2:0×5=0(个)。学生3:还可以根据规律思考。3×5=15,2×5=10,1×5=5。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依次减少1,积就相应地依次减少5,所以0×5=0。(3)巩固应用。123×0= 50×0= 8×0=课堂小结:教师:这些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2.探讨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1)出示上面四个乘法算式,先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口算出结果,并在同伴之间互相说一说。(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各自的算法。要让学生依次说说每道题的口算方法和过程。学生1:对于“240×2=”,200×2=400,40×2=80,400+80=480。学生2:对于“203×3=”,200×3=600,3×3=9,600+9=609。……(3)让学生用竖式再来算一算240×2 和130×5。先独立计算再交流展示反馈结果。学生展示:教师:先用24乘2,表示24个十乘2是48个十,也就是480,所以要在48后面再添上一个0,从而发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可以有简便的计算方法。出示:注意不要忘记积的末尾要添上0。课堂小结:教师:乘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学生: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3.探讨一个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先独立计算203×3 和208×7再交流展示反馈结果。预设:教师:为什么有时乘积中间有0,有时乘积中间没有0?学生:两个算式一个进位,一个不进位。第一个算式个位没有满十,所以十位上3×0得0;第二个算式个位满五十,向十位进5,十位7×0得0,加上5得5。课堂小结:教师:乘数中间有0乘法计算要注意什么?学生:乘数中间有0的竖式,如果有进位,要加上进上来的数。4.出示教材第3小问: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先让学生感受有0的计算特点,然后小组讨论,举手回答。教师总结:0乘任何数都得0,0加任何数得原数,0减任何数得原数。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61“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自己举例,然后举手回答,合理即可。2.课件出示教科书P61“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后,全班交流展示。3.课件出示教科书P61“练一练”第3题。引导学生观察图后运用末尾有0的乘法解决问题,再全班交流展示。如果学生用加法计算,要给予肯定,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列出乘法算式。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研究了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61页“练一练”第2题和第4题。 设疑导入,激起求知欲望让学生感受0的意义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再次感受0乘任何数都得0的算理,、注意低位有进位时该如何处理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板书设计 0×5=?0+0+0+0+0=00×5=0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由此出发,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找规律”“乘法的意义”等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探索,从而发现“O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足之处:课堂教学的设计虽然关注学生到已有的知识经验,适当调整教材,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情境,但是学生合作交流时间比较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建议:后续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学重、难点可多让学生自己发现、讨论、解决,使课堂充满生机,因为学生自己探讨过的问题,才会对结论更理解,印象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