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散步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 散步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7 08:3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散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揣摩词句的含义。
学习过程:
【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填空)
(一)走进作者
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2.给加点字注音
分歧(qí) 蹲下(dūn) 煎熬(áo) 鲜嫩(nèn) 霎时(shà) 粼粼(lín)
3.把握词语
分歧:意见不一致。
粼粼: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信服:相信并佩服。
霎时:很短的时间。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自主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答案: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2.围绕“散步”这件事理出文章结构线条。
答案:“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二、深层探究
1.散步的地点在哪?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
答案:散步的地点是:田野;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人物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
2. 分歧是怎样产生的?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答案:“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母亲固然听儿子的,但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更爱孙子,“变了主意”走小路。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3.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答案: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文章告诉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责任重大。
4.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为什么我们都走得很慢很仔细?
答案:“我们”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小孩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5.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答案: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
【课堂达标】
1.阅读下列文段,给加点的字注音。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 )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 )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 )着我。”母亲说。
答案:sāng lín tang bēi
2.找出下列句子的错别字并改正。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扑着。( )
(2)田里的冬水也汩汩地起着水泡。( )
(3)后来发生了分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
(4)我决定委曲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
答案:(1)扑——铺 (2)汩汩——咕咕 (3)岐——歧 (4)曲——屈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 )
A.我一眼望去,那水波粼粼的水面,看起来真是美极了。
B.马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各得其所。
C.党的作风关乎党的生死存亡,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是增强党的生命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
D.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导析:B “各得其所”是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是指马的神情与颈部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应该用“相得益彰”。
4.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B.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C.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D.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导析:A A项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5.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B.朱自清曾这样赞美春天:“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D.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导析:C 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继续深入探究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学习过程:
【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自主探究】
一、内容探究
1.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答案:课文题为《散步》,不仅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此外,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
2.深入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文章主旨。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3.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答案: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出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4.作者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那么作者是怎样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
答案:通过散步,体现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我的母亲老了……她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在外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爱护。
二、品味语言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答案: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2)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答案: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3)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答案: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样的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4)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答案:“我”是家庭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儿子两者间的“分歧”,会影响家庭和谐。“我”把这种“分歧”的处理看得很重,可见“我”对家庭的重大责任感,表达了“我”对母亲、儿子两人浓浓的亲情。
【课堂达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是两条兀自流了多年的河
范泽木
①他是我同母异父的弟弟,比我小十岁。他出生时,肉嘟嘟的,闭着眼睛,不是睡觉就是钻到母亲怀里喝奶。我兴奋地抱起他,他居然哇哇大哭起来。我觉得索然无味,吃过饭就回到外婆家。
②再次见到他已经是第二年寒假。母亲带他到外婆家小住。有一回我在吃西瓜,他叫我帮他拿块西瓜,我说你自己拿。他突然将我手中的西瓜拍落,随即又拿起桌上的西瓜朝我砸过来。他居然力大无比,且扔得精准无比。西瓜狠狠地击中我的左眼,我顿时眼冒金星。我火冒三丈,也拿起西瓜朝他扔去。我用力很猛,但没准备扔中他。可他却躲闪着低下头来。于是西瓜正中他鼻子。我承认确实用力过猛了,他顿时鼻血直流,哭号不止。那一次,母亲给了我一个耳光。我大吼:“街坊邻居哪个不说他吵的,有这么吵的小孩吗?”母亲颤抖着说:“他是你弟弟,你都这样对他,别人怎会对他好?”
③我的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看着滴在地上的鼻血,我想跑过去安慰他,抱抱他,但最后还是沉默着倔强地走出门口。工作之后,我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我没有与他通电话,也没和他见面。我很少对人说起他,我们像两条永无交汇的河流,兀自流淌。
④他读初二的第二个学期。
⑤“你快来学校一趟吧,你弟弟把别人打伤了。”我顾不得向单位请假便跑到他学校。他站在办公室,脸上红一块紫一块,想必是打架的后果。我气急败坏地问他:“你怎么可以打架呢?”他双手摸着裤管,一声不吭。我买了些水果,和他一起去同学家道歉。他站在同学家里,像块石头一动不动。我推了推他道:“你把人家打伤了,快道歉啊。”他把我的话当成耳边风,依然一声不响。我喊道:“你到底道歉不道歉?”他红着眼睛,眼眶里马上聚集了泪水。“他说你写的书是垃圾!”说完后,他失声大哭起来。他可怜巴巴地抽噎着,瘦弱的肩膀频频抖动。我愣了半晌,鼻子一酸,再也说不出话。
⑥他读高一那年秋天,我带他与他的一些同学去安顶山野炊。在山脚驻了车后,我们挑着东西上山。吃过午饭后,他的同学们回家了,我与他在山道上闲逛。不久后,空中突然乌云滚滚,厚重的雨云几乎要擦到我的额头。他带了伞,我却没有任何雨具。他夺过我挑着的炊具说:“你快跑到车上等我,我有雨伞,我来挑。”我说:“我挑,下山要不了几分钟。”他倔强地说:“没必要两个人一起淋,你快到车上等我。”他此刻像极了我,带有不容拒绝的意味。我一路飞奔,终于在大雨来临前跑上车。大雨紧接着我的脚步而来,那雨如泼如倒,使我根本看不见十米外的情形。过了十多分钟,我看到他的身影朝我移来。他皱着眉,眯着眼,挑着炊具一路小跑。雨伞像小花一样随风摇摆,他早已浑身湿透。
⑦我突然泣不成声,眼泪如大雨蒙住车窗一般蒙着我的眼。我和弟弟,像两条河流,在历经许多曲折后终于一起奔流。
1.根据第②③段所叙的事件,写出其起因和经过。
答案:起因:吃西瓜时,弟弟叫我帮他拿块西瓜,我说你自己拿,惹弟弟不高兴。
经过:弟弟用西瓜砸中我的左眼,我用西瓜将弟弟的鼻子砸出了血。
2.选文叙述了与弟弟相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案:(1)小时,扔西瓜砸中弟弟的鼻子,被母亲责打;(2)初二时,因同学说“我”的书是垃圾,他和同学打架;(3)高一时,安顶山野炊遇雨挑炊具湿透了全身。
3.下列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他夺过我挑着的炊具说:“你快跑到车上等我,我有雨伞,我来挑。”
答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通过语言和动作“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弟弟在大雨来临时对“我”的关心。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第③段第⑦段画线句分别有什么含义?
我们像两条永无交汇的河流,兀自流淌。
我和弟弟,像两条河流,在历经许多曲折后终于一起奔流。
答案:(1)“我”和弟弟交流少,亲情疏远而淡漠,心中有深深的隔阂;(2)在成长中,“我”和弟弟冰释前嫌,“我”也被弟弟所表现出来的亲情感动着,淌过亲情之河的我们一起沐浴着亲情,无比的幸福。
5.说说标题“我们是两条兀自流了多年的河”的妙处。
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新颖独特。(2)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暗示全文主旨,表达了对手足亲情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