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秋天的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6.《秋天的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7 11:3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版 本 统编版 授课年级 三年级
课 题 《秋天的雨》 课 时 第1课时
教 材 分 析 单元分析: 《秋天的雨》是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从单元提示中可以看出,本单元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学习写日记的能力。
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许许多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有泛黄的树叶、香甜的果实、可爱的动物,从整体上勾勒出一个美丽、丰收、快乐的秋天,为我们描绘出了秋雨中大地的多姿与事物的变化。课文充满着童真、童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感受到秋雨的可爱和美好。
学 情 分 析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趋于成熟,但抽象思维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对秋雨、秋天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仍然需要老师启发他们对于自然之美的观察和想象。学生已经能够学会独立识字,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应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学习理解难懂字词,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模仿使用,使学生体会秋雨之美。
教 学 目 标 1.认识“钥、匙、缤”等10个生字,会写“盒、颜”等6个字,学习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秋天的雨,能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3.通过不断品读感受秋雨之美,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能发挥想象并仿照例句写句子。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含义;能发挥想象并仿照例句写句子。
教学准备 PPT、板贴、音乐等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诵读体会法、圈点勾画法
教学过程 示意图
教 学 过 程
第一部分 创设情境,课题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借助问题,创设情境: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看到了秋天的美,那么你最喜欢秋天的什么呢? 激发兴趣,导入课文: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却与众不同,他喜欢的是秋天的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一看吧! (板书:秋天的雨) 领读示范:教师领读课题并强调重音问题。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秋天都有哪些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受秋天的美好。 跟随老师板书,注意字体结构、笔画顺序,跟读课题,注意朗读重音。 通过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回忆,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建立起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之间的联系。 寻找课文之间的共同点,帮助学生构建单元体系认识,推进新课学习。 教师通过领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读写生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自读课文,熟悉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并提出自读要求。 自读要求: 标出自然段序号 圈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习生字: (1)看图识字:教师展示“钥匙”“喇叭”的图片,帮助学生学习“钥”“匙”“喇”“叭”四个生字 (2)随文识字:将本课生字放入课文之中,让学生在朗读中认识生字,教师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缤”“枚”“频”“勾”“丰”等生字。 ①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②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③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④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⑤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 ⑥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3)去掉注音识字:将生字单独拿出来,去掉注音,请学生识读。 书写练习:教师对部分字进行书写要点讲解,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进行描红和临摹练习,并进行互评修改。 盒:上下结构的字, “人”撇捺开张;中部横短“口”小。“皿”呈扁形,竖画间距均匀;末横宜长。 颜: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右两边大致相等基本等宽,左收右放,左边下面三个撇要写成短撇,右边“页”的起笔与左边第一横在同一水平线,最后是一点。 认真按照自读要求阅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并在阅读中圈出课后生字,尝试流畅阅读课文。 将所学生字代入到所在的句子中,掌握生字的含义,准确读出生字的发音。 对于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进行书写练习,认真临摹,互相批改,找出错误,及时订正。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字词学习,遵循语文教学中的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理念,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生字词,把握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整体交融的特点,避免简单罗列。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体现生本课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形成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 借助课文内容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生字,建立起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和纠错,加深对于易错笔画和汉字结构的认识。
第三部分 梳理线索,理清脉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问题驱动,再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从课文中发现答案。 ①秋雨的色彩: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②秋雨的气味: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③秋雨的声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内容归纳,总结升华:教师将课文内容总结归纳成为一首小诗,带领同学们跟着音乐一起朗诵,感受秋天的雨的美好。 再次阅读课文,将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喜欢的地方读个两三遍。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跟着老师一起朗诵小诗,感受秋雨的美好,体会朗诵之中的抑扬顿挫之感。 理清课文脉络,分解课文结构,使学生建立起对课文的整体性认识,同时学习分析课文结构的方法与技巧,做到能够举一反三。 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体悟秋雨的美,锻炼朗诵水平,提升审美能力。
第四部分 段落研读,方法习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阅读首段,感受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第一自然段,帮助学生抓住“轻轻地,轻轻地”,读出秋雨的润物细无声,掌握朗读技巧。 提问设疑,引发思考:提出“五彩缤纷”的意思,引导学生思考,带着疑问进行后面课文的阅读。 自主学习:请学生用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秋雨都带来了哪些颜色?划出他们喜欢的句子。 问题回答,方法学习:通过学生对于“秋雨都带来了哪些颜色”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发言交流,方法引导: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讲述喜欢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理解和分析,在句子的讲解中,自然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方法理解“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词语。 发挥想象,仿写句子: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 例句: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思考第一段中秋天的雨是怎样打开秋天的大门的,感受第一段中蕴含的细腻情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秋雨都带来了哪些颜色,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通过课文的阅读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并掌握如何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积极思考和发言,分享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理解句子含义,感受秋雨的美好。 主动思考,运用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片等多种方法去理解词语。 通过小组合作发挥想象,根据例句仿写句子,在仿写时注意格式和语言逻辑。 对于本节课所学习的课文内容进行简要归纳,整理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阅读第一自然段,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秋雨的美好和温柔,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通过提出“五彩缤纷”的意思,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面的阅读创造问题情境。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五彩缤纷”指秋雨给大地涂抹了各种颜色,提高学生理解语境和把握关键信息的能力。 通过发言交流和方法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秋雨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景象,并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 展开小组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形成答案。
第五部分 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简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为下节课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课后作业: 背诵第二自然段,在积累本上摘抄你喜欢的好词佳句; 找找有哪些描写秋雨的美文,拿来读一读,画一画你眼中五彩缤纷的秋天。 通过学习了解了秋雨的色彩,对于下节课所学内容充满期待。 对于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学习,将自己理解中的秋雨色彩画出来。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注重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注重对知识范围的拓展。 在作业布置上体现跨学科理念,并不局限于语文学科,而是通过学科整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板 书 设 计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生字词学习、课文结构分析、使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含义,以三个模块呈现本节课的板书,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结构,把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