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 第2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观潮》 第2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7 11:3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观 潮
授课年级 四年级 课 时 第2课时
教 材 分 析 单元分析: 《观潮》是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优质的写景记叙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观潮》作为第一篇选文,字里行间表现出的钱塘江潮之壮美,最能激发学生阅读想象的兴趣,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会得到进一步运用和巩固,有利于学生阅读此类文本方法运用的习惯。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但是生活经验有限,对于雄壮的钱塘江大潮仅凭借想象难以有深刻感受和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具体直观的表象,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文章所写内容。
教 学 目 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全面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天下奇观”的景象。
能够边读边想象,说出印象深刻的大潮景象。
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要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特别要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PPT、板贴、音视频等
教 学 方 法 教法: 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
教 学 过 程
第一部分 复习旧识,新学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板书课题,引出所学: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的一课《观潮》,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 借助问题,回顾所学:①全文围绕哪一句话展开写作?②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③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潮来前给你什么感受? 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激发兴趣,导入新学:那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完了“潮来前”的内容,大家都盼着潮来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潮来时”这部分内容。 1.对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思考。 2.观看书写课题《观潮》 1.通过对《观潮》第一课时的回忆,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2.通过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问题的设置涵盖了全文围绕的主题句、作者的写作顺序以及潮来前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对《观潮》进行深入思考和回忆。 3.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新学内容——“潮来时”。通过表达学生对潮来的期待,增强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部分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阅读文段,问题驱动:请同学们阅读第3、4自然段,找出两段中描写潮水的句子,用“﹏﹏”将你找到的句子画下来。 阅读课本小气泡中的话。 结合回答,分析文段: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闷雷是什么样的声音呢?是被云层包裹着的一种低沉的声音,我们一起听一听音频(播放mp3),听了这样的声音,请你感受一下,也低沉的读一读这句话! 我们的男同学声音有力,一起来读一读。 哪一位同学知道,这句话是对潮水哪一方面的描写?(声音)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大家知道两丈是多高吗?一丈是3.33米高,两丈就是两层楼这么高,说一说,读着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 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潮水的汹涌澎湃呢?让我们一起大声的读出来,想象这壮观的潮水就在你的眼前。 哪一位同学知道,这句话是对潮水哪一方面的描写?(声音)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老师也非常喜欢,同学们请闭上眼,听老师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 从这句话中,你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同学们说的都很形象,让我们一起观看视频,看看和你们想象的是不是一样? 朗读指导,技巧总结: 通过以上几个文段的朗读,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怎么读能将钱塘江的这种壮阔给读出来?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哪一位同学尝试读一下这第四段的最后一句? 阅读第3、4自然段,找出文段中描写大潮的语句。 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并尝试有感情的朗读。 尝试将作者对大潮的描写进行归类,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大潮。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3、4自然段,寻找描写潮水的句子。通过画下句子的方式,促使学生在文段中定位和理解相关内容。 通过回答问题和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段中描写潮水的具体细节。通过播放音频和学生的低沉读诵,让学生感受到潮水的声音和氛围,增强对文段描述的体验和理解。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朗读能够将钱塘江的壮阔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思考和讨论。通过邀请学生尝试读出第四段最后一句,鼓励他们参与实际的朗读练习,提高朗读能力和表达效果。 通过问题驱动阅读、文段分析和朗读指导,促进学生对文段描写的理解和体验,同时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和表达技巧。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第三部分 梳理线索,分析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小组讨论,理清线索: 同学们刚才找到了很多描写大潮的句子,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了大潮,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吧! 远→近潮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潮形一条白线一堵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潮势拉长变粗白浪翻滚浩浩荡荡
2.梳理脉络,指导朗读: 同学们,我们发现在“潮来时”这两段中,作者通过对潮声、潮形、潮势由远至近的描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充分结合,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全面展示了大潮来临时的壮阔景象。 同学们,大潮随着远近的变化给“我”的感受是变化的,在阅读不同部分的文段时,我们也要将这种变化给表现出来,让我们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好好感受一下吧! 分小组展开思考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大潮进行了描写 边读边想象画面,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尝试读出大潮由远及近时产生的变化。 3.对于课文描写大潮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1.理清课文脉络,分解课文结构,使学生对于“潮来时”建立整体性认识,同时学习描写景观的方法与技巧,能够举一反三进行使用。 2.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体悟大潮的壮阔,锻炼阅读、朗读能力,提升审美能力。
第四部分 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总结内容,归纳要点: 这节课我们通过3、4两段文字的学习便看到了、听到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阔景象,发现作者从远至近描写大潮来临的全过程,而同学们在日常写作时也可以学着用这样的方法按照空间或时间的顺序从多个方面进行写作。 正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才为我们呈现了如此气势磅礴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源自于我国杭州湾的特殊地形,而像钱塘江大潮这样的奇观在我们中华大地上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亲自看一看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 作业布置: ①背诵第3-4自然段。 ②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对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建立系统性的认识,想一想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与教师合作,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课后完成学习任务并进一步探究,通过写作练习实现读写结合。 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理清本课脉络,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之情和爱国情感。 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通过原文阅读和分析总结的写作技巧,举一反三,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