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买文具(1)
课题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4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顺序的合理性,掌握运算顺序(包括带有小括号的),能正确计算。2.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认真看题,耐心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能正确计算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教师:关于混合运算,你还记得以前学过哪些吗?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学生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我会做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计算,运算顺序是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学生2:我还会做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两步混合计算,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教师:同学们都很棒,以前学过的知识都牢牢记住了,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一些有关混合运算的算法。(板书:买文具)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学习例1。(1)教科书P47页例1。(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例题背景图)(3)自主学习。教师:根据你的理解,列出算式,再组内交流你列式的想法。学生先自己列出算式,再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4)结果汇报。教师:仔细观察图片,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计算器每个22元,铅笔盒每个18元,圆珠笔每支4元,钢笔每盒24元,羽毛球拍每副35元,足球每个40元。教师:现在淘气要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你能计算出需要多少元吗?课堂预设:学生1:我用3个计算器的钱加1支钢笔的钱。买3个计算器花的钱数是22×3=66(元),买1支钢笔花的钱数是24÷4=6(元),相加就是一共需要的钱数,是66+6=72(元)。学生2:计算买3个计算器花的钱数列式是22×3,计算买1支钢笔花的钱数列式是24÷4,它们相加是一共需要的钱数,综合算式是22×3+24÷4。课堂小结:
教师:解决本题的思路:求一共需要多少元时,先分别求出每一项需要多少元,再相加即可。 2.学习例2.教师:我们来看第二位同学列出的这道算式22×3+24÷4,该怎样计算呢?(1)教科书P47页例2。(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22×3+24÷4怎么算,说说你的想法。(3)自主探索。教师:同学们尝试着进行计算,根据你以前学过的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看看应该先算什么,在先算的下面画横线,再计算出来。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要给予指导。(4)结果汇报。教师:谁来介绍下自己的计算方法?(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课堂预设:学生1: 学生2: 教师:这两种方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呢?哪种方法简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学生:相同点是他们都先算乘法和除法,再算加法。不同点是左边先算乘法,再算除法,较繁琐;右边的同时计算了乘法和除法,更简便。课堂小结:教师:我么可以把运算顺序总结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加法或减法两边同时有乘、除法,那么乘、除法可同时计算。(板书)3.学习例3。(1)教科书P47页例3。(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出示算式)(3)自主探索。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4)结果汇报。教师:请同学们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学生1:先算乘法, 学生2: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除法,最后算加法。 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 学生3: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因为由两个小括号,也可以同时计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和加法,再计算乘法。课堂小结:
教师:我么可以把运算顺序总结为: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不同级运算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板书)三、当堂训练1.教科书P48“练一练”第1题。(1)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2)本题具有开放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解答。2.教科书P48“练一练”第3题第1、2个算式。请同学上台展示计算过程,再全班一起交流巩固运算顺序。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研究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48页练一练第2题、第3题剩余四道算式。 复习旧识,引入新课。要给学生留足够的动笔时间。多多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方法。可以提醒学生用画横线的办法标出每题的计算顺序。
板书设计 买文具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加法或减法两边同时有乘、除法,那么乘、除法可同时计算。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不同级运算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教后反思 1.本课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为实例,要求学生列出算式,并要求学生明确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它,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通过贴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把解决问题中的先算什么和四则运算中的先算什么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得出运算顺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了计算教学中枯燥乏味的心理。3.要加强练习,让学习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弄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