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导入新课
(从唐朝中期到元朝)的六百年孕育并实现了“中华”从“小中国”变型为“大中国”的“一次漂亮的转身”。此种“变身”初见端倪于契丹建立的辽王朝,而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华的框架是在13到14世纪的蒙古时代一下子扩大起来的”;正是这样一个崭新的建国框架,才真正把中华引上了“通向‘多民族之巨大中国’的道路”。
——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问:在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中,都有哪些政权?
辽、宋、夏、金、元
1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辽宋夏金元政权沿革
一、民族政权并立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1.契丹/辽(916-1125)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四五《百官志》辽根据材料分析辽朝职官设置的内容、特点及意义是什么?政治制度
(1)南北面官制度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胡服,掌实权;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汉服,仿汉制。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影响:缓和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加速了契丹封建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快了民族交融。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 。
政治制度
(2)四时捺钵([nà bō])制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
钩鱼
夏 永安山 炭山 四到七月 避暑
议政
秋 庆州 伏虎林 七月入山 射鹿
冬 永州 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
议政
猎虎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政权 西夏
时间 1038-1227
民族 党项族
建立者 元昊
都城 兴庆府
主要制度 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灭亡于 蒙古
2、 西夏——党项族
阅读教材p59第一段,掌握西夏制度特点
内政:
双轨官制
(一套制度,两套称谓)
1125年,金灭辽。
女真
金
农牧并举
(1)女真崛起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定都会宁府。
1127年,金灭北宋
概况: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建立: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完颜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3、金朝(1115-1234)入主中原
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有时作为女真人户的代称,或作官称猛安。《金史·兵志》记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最初多少不定。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始定制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猛安谋克人户平时在训练之余,从事农业生产。有战事则丁壮接受征发,自置鞍马器械出征;其家口仍留家生产。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
特点: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
(2)制度建设
阅读下列史料,掌握金的制度及其特点
(3)由盛转衰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世宗死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小尧舜”
(1161-1189在位)
宋孝宗
“乾淳之治”
(1162-1189在位)
南北方都出现了难得的国富民安局面,边境榷场贸易繁荣。然而,平衡很快又被打破...
攻破 临安
1、元朝统一的过程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灭西辽、西夏、金朝、招抚吐蕃,兼并大理
忽必烈即位、兴建大都
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6年
灭南宋余部,统一全国
1279年
蒙古其他区域逐渐形成四大汗国
"大元"出自《易经》"大哉乾元",是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浩大的宇宙的赞叹。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
1206年
1218年—1253年
1260年
1271年
1259年—1294年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1271-1368)统一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阴山以北
南海诸岛
库页岛
新疆、中亚
元朝疆域图
共1300多万平方公里
元代驿站分布图
驿道: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分陆站和水站。
急递铺:元代官方邮递系统,负责传递文书。
元代急递铺令牌
(1)基础设施
意义: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
(3)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
2、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中央管理
皇帝
枢密院
(军事)
中书省
(行政)
御史台(监察)
宣政院
(宗教、吐蕃)
一省两院制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宰相机构
在当时,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辖。称之为“腹里”, “腹外”由行省管理。
地方管理
政府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
元朝在加强君权时,后期出现了相权反弹的局面。
行中书省
路
府
州
县
地方
(2)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制度
行省制
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概念解读
性质:
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
材料一:元朝的行省实际上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行省制度的意义
阅读教材第61页最后一段及史料,归纳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③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
④为后世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行省
路、府、州、县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
—————
—————
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
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阅读教材第62页历史纵横,归纳元朝边疆管理的特点
一体化
蒙古族和回回的形成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蒙古部落
蒙古族
回回
(3)元朝的民族政策
回族形成:
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回族
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等级 名称 民族
一 蒙古人 蒙古族
二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三 汉人 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四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蒙古、色目殴汉人、南人,不得回手。
天下治平之时,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绝无者也。
【四等人制】
(1)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2)评价: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加速的元朝的灭亡
(3)元朝的民族政策
3.元朝灭亡
(1)原因: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
(2)概况: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
原属红巾军的朱元璋独树旗帜,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1368年8月,明军攻陷元大都,元朝灭亡。
(3)结果: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起源——契丹族 916-1125
建立: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
统治政策:南北面官、四时捺钵
起源——党项族 1038-1227
建立:元昊,兴庆府
统治政策:双轨官制
起源——女真族 1115-1234
建立:完颜阿骨打,上京会宁府
统治政策:猛安谋克制
起源——蒙古族 ,铁木真建立蒙古国
建立与扩张:忽必烈,大都 1271-1368
统治政策:
中央:中书省
地方:行省制,驿站制度,边疆政策
民族:四等人制
课堂小结
并立
统一
都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堂巩固
1.据史书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反映的辽朝官制的特点是( )A.蕃汉一体 B.分化事权C.民族分化 D.因俗而治
D
2.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学者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是他们大多进入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这表明元朝( )A.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 B.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C.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 D.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
D
3.钱穆指出:元朝“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并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的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这旨在说明( )A.行省官员由中央官担任B.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行中书省总揽地方政务D.行省推动了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