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1)故都的秋(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1)故都的秋(共6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7 12:4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自然情怀·文学阅读与写作
第七单元
(1)故都的秋
第14课
课前知识铺垫
1.作者知识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革命烈士。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1921年,在日本与郭沫若等人共同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达夫游记》《闲书》等。
中国前文联主席夏衍认为郁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2.背景知识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郁达夫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知识链接——创造社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7月,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十余种刊物,并编辑出版《创造丛书》等。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讲究文学的“全”和“美”。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有浓厚的抒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反抗现实情绪的主要形式。
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是郁达夫的挚友,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郁达夫则说:“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传的色彩。”《故都的秋》就是带有作家心境的“妙文”,现在我们要为这篇“妙文”制作一期以插画为主的板报进行宣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品析其妙处。
情境任务
制作“妙文”插画,理解画中之人
课时1 北平日常之景内,不一样的“清、静、悲凉”
学习目标
鉴赏课文中的写景文字,理解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活动一 他为何画北平之秋?
1.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是人人盛赞的灵地,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西湖的浓妆淡抹、苏州园林的满目琳琅、太湖的一碧万顷……他为什么不爱南国之秋,反而选择描绘并赞美北国之秋?
附: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答案 ①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②独爱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③有对“故都”情感上的依恋。
2.作者在南方时,每到秋天,都会想起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山、潭柘寺等北平著名景点,但为何真正回到故都,拿起笔细画,他却选择了日常景物?
答案 ①北平的日常景物更能彰显秋味,于平凡处见真妙,更能唤起读者共鸣。
②说明故都之景,哪怕随处可见、平凡普通,但在作者心中也觉得可爱至极,更表现出作者对故都情感的深挚。
活动二 他如何画北平之秋?
3.“清、静、悲凉”是故都之秋的特点,但是这三个词比较抽象,属于感觉一类的词语。郁达夫采用五幅秋景图,组合成《故都的秋》的巨幅画面。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图名 “清”的体现 “静”的体现 “悲凉”的体现和内涵 写景方式
小院秋晨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清秋小果图
答案 
图名 “清”的体现 “静”的体现 “悲凉”的体现和内涵 写景方式
小院秋晨图 天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毫无纤尘之感;蓝色、白色的牵牛花,冷色调给人清雅之感。 早晨的小院,无限静谧;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1)破屋、残垣、小院形成赏秋的背景,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2)内涵:强调的是破败、荒芜。 视听结合、以动衬静
图名 “清”的体现 “静”的体现 “悲凉”的体现和内涵 写景方式
秋槐落蕊图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1)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2)内涵:强调生命来无踪去无痕的落寞。 视觉与触觉结合、情景交融
图名 “清”的体现 “静”的体现 “悲凉”的体现和内涵 写景方式
秋蝉残鸣图 (1)蝉生命短暂而不自知,以及它们在此时节衰弱的残声——啼唱、嘶叫;故都的蝉声处处有,来表达听蝉声感受到的是悲凉。 (2)内涵:强调蝉来日无多的衰弱。 古诗里的特殊意象蕴含着悲凉之意,以动写静,渲染
图名 “清”的体现 “静”的体现 “悲凉”的体现和内涵 写景方式
秋雨话凉图 奇、有味、更像样;灰沉沉的天底下,来一阵凉风,雨息列索落地下起来;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 (1)灰沉沉的天底;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发出“天可真凉了”的微叹之音。 (2)内涵:强调人生几度秋凉、流年已逝的感慨。 借助人及人的穿着、活动背景、动作、神态、对话语调,感悟到一种悲凉
图名 “清”的体现 “静”的体现 “悲凉”的体现和内涵 写景方式
清秋小果图 枣子颗儿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枣子树小椭圆形的细叶。 (1)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 (2)内涵:看似是对“淡绿微黄”的枣子颗儿的赞美,但联系“等枣树叶落……尘沙灰土的世界”语句就可看出:这里的“秋的全盛时期”正面临着凋零的结局,所谓的“胜景”是终结前的狂欢,是短暂的,是以衰亡为背景的。 衬托
(反衬)
4.用一个比喻句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有同学说:“《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也有同学说:“《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请你也写两个这样的句子,组成一首诗,为插画配文。
答案 (示例)《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课时2 析为何独喜“悲凉”,赏“以命换秋”之言
学习目标
理解“悲凉”之意,鉴赏课文中寄托情感的语句。
活动一 分析“悲凉”的原因
1.绘制其画,需要画其韵;懂得其韵,就需要熟悉其人。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分析。
答案 (1)社会环境黑暗。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2)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3)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活动二 作者如何评北平之秋?
2.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为什么要在第12段中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填写下表。
角度 作用
主要内容 ①
行文章法 ②
情感主旨 ③
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
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思路的开阔和文采的灵秀,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
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对此,中国文人对秋的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主旨。
3.本文在评价“故都的秋”时,语言上特别见功力。文中有许多整齐的语句,有工整、雅致之美,读起来有音韵之美,抒情味浓厚。这些语句可以直接作为搭配文字修饰画面。请赏析下列语句。
(1)“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试从句式角度进行品味)
答案 采用排比手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的味足,值得赏玩。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加以分析)
答案 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以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其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其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味悠长,了然于胸。
(3)“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试鉴赏这句话)
附:《故都的秋》插图
答案 “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事实上是不可能把寿命折去的,这里采用了假设的方式。假设中含有夸张的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执着的喜爱与眷恋。属于直接抒情,用语新奇大胆,给人以震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摆脱系连词,而直接以名词性意象的组合来描绘景物,在诗词中就已出现,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微任务
仅用名词连缀,也能生动漫画景物
全部是名词的连缀,省却了一切连接、交代和修饰,而直接地将几个意象如运用蒙太奇手法一样组合起来,从“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从“意”的方面看,却有一种潜在的联系。似离实合,藕断丝连,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暂时中断了语言的线性叙述进程,而使诗的语言更为简洁凝练,更为饱满有力,大大增强了诗歌意象、空间呈现的功能。
特别经典的还有下面这首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清感人的天涯游子深秋漂泊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载誉颇高,如元代周德清评价为“秋思之祖”,明代王世贞说“景中雅语”,近代王国维则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格律,把《故都的秋》中的秋景连缀成文,并表达出作者的感情。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表露出作者的心境,符合对偶要求。
答案 (示例一)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
(示例二)破屋残垣碎瓦,淡日驯鸽浓茶,疏雨蓝朵蕊花。蝉鸣嘶哑,犹忆故都风华。
练透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在二十世纪,面对非本土文学的进入,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在文学史上留下了①______________的一笔,但无论郁达夫受到外国文学影响有多深,(    ),浸淫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格与修养。郁达夫笔下的中国底色与异域风情②__________,最终成就了③__________的郁氏小说风格。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1
2
3
4
5
6
7
8
9
10
本土文学不断整合、发现、提炼自我特质,在他者的参照下进行文学内部的构建与重塑,最终丰富我们的本土文学风格,提高本土文学品质,促进人类精神层面的深层次沟通与理解。优秀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层面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大家可以共同欣赏的基础。但是,在文学全球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本土体验中的文化隔阂也无法消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示例)①浓墨重彩 ②水乳交融 ③独具一格
1
2
3
4
5
6
7
8
9
10
①浓墨重彩:绘画或描述着墨多。
②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③独具一格:单独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格调。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的小说《沉沦》中主人公的思想都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郁达夫笔
下的人物总是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B.他的小说《沉沦》都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这是因为郁达夫笔下
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C.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之所以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正是因为他的
小说《沉沦》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D.他的小说《沉沦》正是因为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所以郁达夫笔
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文段中所要表述的意思是“《沉沦》之所以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正是因为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A、C、D三项主客倒置。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B.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本土文学不断整合、发现、提炼自我特质
C.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D.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A项“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语序不当,前面是“本土‘化’”,应该“本土文学”在前。
B项 “整合、发现、提炼”逻辑顺序不当,应该是“发现、整合、提炼”。
D项“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语序不当,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1
2
3
4
5
6
7
8
9
10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还有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地有些醉意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①______________,有的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②______________!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1
2
3
4
5
6
7
8
9
10
4.文中第一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1
2
3
4
5
6
7
8
9
10

“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使用了排比和比拟(拟人)的手法;“披上各色的霞帔”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原文“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句式整齐,构成工整的排比句,增强了语势。
(2)突出了北平秋天水果种类丰富,各类水果本身的品类样式之多,起到了强调作用。
(3)“各种各样”反复出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
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示例)①都摆列得那么好看 ②他们还会唱呢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唯命论者
郁达夫
在市立第十七小学教书的李德君先生,从家里闷闷地去学校,原因是泡饭的汤水太热,在他舌头上烫起一个泡。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两句老话,却是他最佩服的哲学。
河边大树上的一只老鸦,呱呱地向他叫了两三声。他双眼不禁一阵眩惑,于是,铺路的乱石,又绊住了那双早已开了大口的旧皮鞋。
1
2
3
4
5
6
7
8
9
10
“晦气晦气!真是祸不单行!”
嘴里“呸呸”地向地上吐了两口唾沫之后,预备钟已经在打了。
他急忙赶到休息室,把黄色旧呢帽一除,秃顶上便放出一层蒸笼馒头似的热气;三脚两步抢上课堂,亮光光的馒头上,热气已经结成珠汗。
好不容易上完课,李先生的颚骨感到了酸痛。曲着背,低着头,走回家吃中饭的时候,他的第五位公子正因为撒出大便在换衣服,夫人的饭自然还没有烧熟。
1
2
3
4
5
6
7
8
9
10
谁让他养活了六个孩子!不得已,李德君先生只好饿着肚皮,先去改学生的一大摞卷子。但是,前两月的薪水还没有发下,而明天四块半钱的房租却不得不付了,心里同麻绳初卷似的绞榨起来,于是卷子改不下去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他想起这一辈子,除却十六岁那年进学,十余年前和夫人结婚,似乎没有一件事称心。眼见得同事及学生中的狡猾者,一个一个钻入社会,攫取富贵,而他的一点点薄俸,反而一年比一年更少。幸亏二十几年前的那张师范讲习所的证书在帮他的忙,所以每次校长更换的时候,他还保留了那个三十八元六角的位置,否则恐怕连烫舌尖的泡,都要向施粥厂乞取了。现在,曲了背瘦了肉,七八年前做的粗呢中山装挂在身上,像是一面不吃风的帆。少年的痕迹,若还有一点残留的话,只有长眉下的一双菱形的眼睛。就是这一双眼睛,近来也变成撞墙的急狗似的阴狠而可怕,那一种飒爽的英气,早就消失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唉喝,唉喝!饭究竟怎么样了?”
奇怪得很,接二连三地催了几声,他的夫人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反击。她一只手抱了周岁的小孩,一只手拿菜和饭给他,不但不恼怒,还满含神秘的微笑。
“你三点钟回来的时候,我再同你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夹了一大堆草簿回屋里的时候,他的脸上也满含微笑。这回是轮到他夫人猜谜了,但她聪明得很,一猜就猜中了他的喜事:“前两月的薪水发下来了。”从破中山装的袋里,将几张旧钞票拿出来交给他夫人的瞬间,他夫人也告诉了他隐藏了一个多月的秘密。前回她娘来城里买东西,曾在店头给她手里抱着的小儿子一块钱。她下了绝大的决心,用这一块钱去买了一张航空券,今天是航空券开奖的日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唯命论者的李先生,到此有点动摇了,他所确信的哲学,因果颠倒了一下,仿佛是变成了“祸无双至,福不单行”。今天既发了薪水,这奖券当然也中得。满足地吃过早夜饭,他嘴里念着一四零三二零、一四零三二零的号码,匆匆走到卖奖券的店头。
忽而,他看见了红牌上白水粉写着的号码“一四零三二零”,“啊”的一声叫起来,更张了大眼,向电灯光下,重新看了一遍。一四零三二零,一四零三二零,决没有错。他浑身发起抖,脸上立时变成苍白。“五万块钱!啊啊,五万块钱!”又有三五个人走拢来看了。
一个说:“一四零三二零,这次的头奖不知落在什么地方?”
1
2
3
4
5
6
7
8
9
10
另一个说:“底下的几个小奖,我不知有没有买着?”
听了这几句话,他抖得更是厉害,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不得已,只能破天荒奢侈一次,叫一黄包车坐回家。
车到门口,跳下踏脚板,双脚一软,他先朝大门覆跌了下去。
“中了!中了!一四零三二零!”
他的发抖软脚之病,立时就传染给他的夫人,手里抱着的小孩,哗哗地从地上哭起来了。
两人对抖着,呆视着,歇了半天,到底还是苏醒了过来。“这一回好了,你久想做的中山装好去做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李先生说:“五万元!岂止中山装,你也可以去雇一个佣人来,买一件外面有皮的大衣。”
“还有小孩子的衣服!”
“我们还要办一个平民小学哩!”
“娘娘她们,当然也要给一半。”
“一半太多,要给她们二万五千元干什么。”
“那一块钱,岂不是娘娘的么?”
“但是买总是你买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还有我的另外的穷亲戚也不少,就算一家给一千元罢,起码也有二十几家。”
“那么剩下来岂不只五千元了么?”
“五千元还不够么?”
“唉喝!唉喝!”
李先生的干咳,大抵是不满或不得已的表示。两人沉默下去,各怀着不服。终于夫人硬不过李先生,等许久之后,又开始说了。
“这钱上哪里去拿呢?”
“上上海去拿,我明天就辞了职上上海去拿。”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海我也要去的。”
“你去干什么?”
“你可以去,难道我不可以去?”
两人又反了目,又沉默下去。煤油灯刺的响了一声,煤油烧完了,然后,灯完全黑了,而窗外的亮光,也从破壁缝里透漏进来。
但是,这一次开彩,头奖是一四六三二六。是的,阿拉伯字的六与零字确实很像。
1
2
3
4
5
6
7
8
9
10
市立第十七小学门前的河里,有一个秃头的先生投了河。第二天早晨,校役起来扫地的时候,发现了李先生的尸体,他手里还捏着一条写着一四零三二零号码的奖券。
1935年2月
(有删改)
1
2
3
4
5
6
7
8
9
10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德君向地上吐口水,是因为他觉得嘴上烫泡、老鸦冲着自己鸣叫、
鞋子被绊住是祸不单行。
B.小说善于对人物外貌进行细节描写,如对秃头放热气、热气又结成珠
汗的描写,活灵活现地表现了人物的窘迫。
C.文中所用比喻极为传神,如“七八年前做的粗呢中山装挂在身上,像
是一面不吃风的帆”,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瘦弱。
D.写灯完全黑了、窗外亮光从破壁缝里透漏进来,为李德君以为中奖却
未中奖、投水而死的悲剧结局做了充分的铺垫。

1
2
3
4
5
6
7
8
9
10
“为李德君以为中奖却未中奖、投水而死的悲剧结局做了充分的铺垫”错。写窗外亮光透进来,是暗写处于贫贱的夫妻二人对未来的希望,不能看成是为悲剧性结尾做铺垫。
8.关于夫妻二人谈论奖金分配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了奖,就去买衣服、雇佣人,表现了夫妻二人对摆脱生活困境的渴
望。
B.李德君说办平民小学,说明他原本可能是有事业梦想的,却被生活磨
去了棱角。
C.李妻要分钱给母亲、穷亲戚,表现出小人物身上闪烁着温暖的人性光
辉。
D.李德君不同意把钱送人,表现出他为人的吝啬,与妻子的形象形成鲜
明对比。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与妻子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言过其实。夫妻二人对于如何分配奖金有一定的分歧,但丈夫的分配方案并非没有道理,很难说文本的用意在于对夫妻一贬一褒。
9.从全文来看,李德君先生为什么会投河自尽?请简要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①生活的折磨:李德君收入微薄,却需养活一家八口人,生活压力太大,常常处于崩溃的边缘。
②心理的落差:以为中奖,异乎寻常地兴奋、激动,为奖金设定了各种去路,结果却没有中奖,难免崩溃。
③迷信的心理:他坚信唯命论哲学,对未来绝望,最终屈从了他所认为的命运。
④社会的不公:别人靠狡猾攫取富贵,老实本分的他却找不到出路,薄俸不多,且一年比一年更少。
10.小说结尾写李德君投河自尽,有怎样的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①小说从李德君信命写起,写他见乌鸦、买彩票、兑彩票,最后投河自尽,情节波澜起伏,结尾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
②写老实本分的李德君不得不走上绝路,突出了唯命论思想害人的主题;
③对读者产生一定的震撼,引发读者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而产生一定的社会警醒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