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8 雨点儿 课时 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彩、半”等10个生字和三撇、穴宝盖、立刀3个偏旁,读准多音字“数、长”的字音。会写“问、有”等5个生字和横勾1个笔画。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美好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美好变化。 三、教材分析 本文是第六单元最后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课文中的提问语句应与第六课《比尾巴》一文中的问答形式相联系,在原有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疑问句和陈述句。“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是本单元的另一个语文要素。在第七课《青蛙写诗》一文中,学生认识了逗号、句号、省略号,借助这些标点读好了课文和句子。因此在第八课的教学中也应继续关注学生对句子的朗读。 《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全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讲述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后,大地所发生的变化。在对话中,小雨点儿说他想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说他想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他们的选择看似矛盾,但都给大地带来了美好的变化——小雨点儿让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大雨点儿让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花,长出了绿草。 教学时,教师要以第5自然段为凭借,通过创设情境,调动、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校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除此之外,课文第一次出现了对话,教学要引导学生读好对话。 四、学情分析 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汉语拼音,能够借助拼音拼读生字,读准字音。同时,在前三个单元的基础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识字单元中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能够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朗读方面,抓住一年级孩子的的年段特点,结合学校戏剧特色“学生入戏”,给予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分角色朗读课文,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朗读得到有效训练。 一年级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欠佳,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本课设计特别注重教师的有效引导,架起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意在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主动探究中识字,读懂课文,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彩、半、空、问、到、方、没”等7个生字和“三撇、穴宝盖、立刀”三个偏旁,读准多音字“数”的字音。会写“有、问”2个生字。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问号的语气,感受雨点儿迫切的心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出示谜语:借助拼音读读谜面。 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不见了。 小水珠,真可爱,滴滴答答落下来,花草见了乐哈哈。 出示课题:雨点儿。 复习儿化音。 指名读。 齐读课题。 (4)板书课题。 本环节以学生喜欢的谜语引入,通过不同的谜面让学生猜一猜,激发课堂学习兴趣。其中儿化音是我们学普通话的难点,在第七课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复习巩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生自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交流反馈。 3.媒体显示校对。 4.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课文写了谁和谁的故事?他们到哪里去了呢? 4.交流反馈:(适时板贴) 学习“方”。(指导本音与词语中的读音) (2)学习“没”。 师小结:课文就是讲了雨点儿落到大地上的故事。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一读。 老师引读 ①理解“数不清”。 什么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出示动图。数数雨点儿,体会“数不清”。 ②理解“飘落”。 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做什么? 体会雨点儿从风中轻轻地、摇摇摆摆地落下来。 ③学习“彩”。 数不清的雨点儿从哪里飘落下来? 正音。 学习偏旁“三撇”。 拓展词语:彩笔、彩球、彩旗、彩带、彩灯 读好“云彩”轻声。 (再读第一自然段) 学习“半空”。 出示词卡,读“半空”。 教学“半”,拼读。 “半”就是一半。一天中的一半可以说“半天”。雨点儿还没落到地上,落到一半的地方就是——半空。 (3)学习“空”。 ①学习偏旁:穴宝盖 ②对比:穴宝盖和宝盖 基于拼音教学刚结束,仍然需要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加强巩固。同时,在《秋天》一文中第一次学习了标自然段。本文是第二次出现有自然段的课文,因此仍然需要巩固自然段的概念,夯实基本功。 将生字的教学放在语境中进行,让学生自然地、自主地进行识记,化被动为主动。
三、再读课文,读好对话 过渡:半空中的雨点儿要到不同的地方去。咱们读读2-4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是谁说的话。他们是怎么告诉对方的呢?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学习“问”,(指导读好提问语气) 学习“到”,教学偏旁“立刀”。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雨点儿说了几句话? (2)分句朗读。 ①重读“要”,换字理解(想、希望) 指导读出迫切的心情。 ②第二句话,小雨点儿也想知道大雨点儿去哪儿,于是她问……你呢? 指导读好问句上扬的语气 ③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谁说的话?自己练习读一读。 师评价 齐读2-4自然段 2到4自然段写了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之间有问有答的对话,连起来读好这三个自然段。 表演读 媒体出示刮风的声音,指名表演读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 6.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一到第四自然段,读好了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故事的结果怎样呢?我们第二节课继续学习。接下来,让我们来写好这两个生字。 一上的学生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对话朗读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分清每一段的语言是谁说的尤为重要。同时,要关注朗读中提问语气的指导。 朗读指导由扶到放,让学生用上之前指导的方式,读出“要”的重音及大雨点迫切的心情。 学生入戏,进入大雨点儿小雨点儿的角色,读好对话。
四、观察比较,练写汉字 出示“有”,指导书写。 出示“问”:借助书写儿歌指导书写。 3.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师投影评价,再做修改。 在进行写字教学时,用“儿歌”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字的间架结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再美观地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作业: (1)认读生字“彩、半、空、问、到、方、没”和“三撇、穴宝盖、立刀”三个偏旁,书空“有、问”二字。 (2)和小伙伴分角色读读课文,注意提问的语气,也可带着动作演一演。 结合教学目标的制定布置作业,夯实基础,锻炼朗读。
板书设计: 8 雨点儿 彩云图 大雨点儿图 小雨点儿图 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有花有草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语境中识记“更、绿、出”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长”的字音。会写“半、从”2个字。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美好变化。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游戏导入,复习词语 接雨点儿游戏 词语:数不清、数学、彩、云彩、出来、半空、到达、绿草、没有、问好、方、地方。 归类复习 齐读课题。 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上节课所学的词语,巩固所学生字词。
二、分角色朗读读,回顾课文内容 借助板书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小雨点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师生配合读,读出对话的语气。 再读课文找找从哪里看出大雨点小雨点去了自己要去的地方。 学生交流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巩固读好对话的语气。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雨点的作用 朗读第五自然段,学生数句子。 指导朗读长句 (1)生练习 (2)指名读第一句。 不久:就是时间不长的意思,不久,花——草——(板书:更红 更绿) (3)学习生字:更 ①开小火车读 ②理解“更” 出示对比图片 小雨点落到了有花有草的地方,这里的花比原来——越来越红,草比原来——越来越绿了。对呀,这就是——更红 更绿的意思。 (4)学习生字:绿 (5)了解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的原因 学生交流并朗读句子 朗读第二句 (1)指名读 (2)交流大雨点来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的变化。 板贴:开出红花 长出绿草 (3)学习词语:长出 理解句意: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怎么会开出红花长出绿草呢?要感谢谁呀? 观看视频 我们去看看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这里原来一片荒芜,连小动物都不来玩耍,多寂寞呀,现在你们看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变得怎么样了?(播放视频) 合作交流:夸一夸雨点儿 想象说话:雨点儿落到了(哪里),(那儿怎么样)。 小结:这篇课文就是在夸奖雨点儿呢,雨点儿落到大地,让我们的大地变得更美了,现在我们把课文第五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7.结合板书,说说雨点儿的故事。 巩固数句子的本领,将语文知识训练融入日常课堂。 指导朗读长句,在逗号和句号的停顿的基础上,加上斜线帮助学生读好长句子。 通过朗读梳理课文内容,并在语境中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通过视频直观体验感受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表达热情。 拓展想象雨点儿给大地上的其他地方带来的变化,进而理解雨点儿奉献自己滋润万物。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 写字 “半”儿歌指导写字 “从”儿歌指导写字 2.指导评改 3.小结: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读了关于雨点儿的故事,知道雨点儿为万物生长做出巨大的贡献,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相信你也喜欢上了雨点儿。 4.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你喜欢雨点儿吗?和同伴说说你的理由。 一年级书写是重点之一,帮助学生在注意会写字关键笔画书写和间架结构的基础上,写好会写字。
板书设计: 8 雨点儿 彩云图 大雨点儿图 小雨点儿图 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有花有草的地方 开出红花 长出绿草 花更红 草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