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8 成 语 故 事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也有少于四个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等;
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
不是四个字的成语在成语中占绝少数。小游戏
看图猜成语狐假虎威 亡羊补牢守株待兔 画蛇添足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就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则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检查自学自读要求chuō máo dùn chǔ mài ruì ? 戳 矛 盾 楚 卖 锐 戳穿 矛盾 楚国 卖矛 锐利
( )( ) ( ) ( ) ( )
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思考:矛盾矛:古代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
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夸口”是什么意思?
说大话
文中谁在说大话呢?
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最终这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怎么样了?
张口结舌
形容因理屈或害怕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近义词:
目瞪口呆 哑口无言
楚国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呢?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
“矛”很______,“盾”不 _____。
如果“矛”不能戳穿“盾”,说明:
“矛”不_____,“盾”很_______。
总之,楚国人总有一句话是假的。
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比喻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相抵触。《自相矛盾》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和周围的人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他刚刚说去看电影了,现在又说今晚一直待在家,显然是( )。
我明白了
说话、做事不要自相矛盾,而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分角色表演读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滥竽充数8、成语故事“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滥竽”意思是吹不成调的竽。
“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齐宣王 吹竽 齐湣王
南郭先生 演奏 腮帮 俸禄
腮帮: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工资)。
听同学朗读并思考: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滥竽充数》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mú
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南郭先生的结局如何?滥竽充数 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近义词:
鱼目混珠 名不副实 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8、成语故事《画龙点睛》(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检查自学自读要求墙壁 逼真 神韵
( )( )( )
璧( )( )
写一写
张僧繇 金陵 唬人 腾空 霎时间
张牙舞爪 乌云密布 电闪雷鸣
惊叹不已 点睛之笔
听同学朗读课文并思考: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画龙点睛》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觉得这龙怎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画上去。
(2)此时应该读出游客怎样的心情?
奇怪、惋惜《画龙点睛》
(3)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用文中语句回答。
(4)“点睛”的结果怎样?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 用文中语句回答。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5)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呢?完成填空: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两条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 。他们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6)读好这则故事就要读好龙的形态和人们的心理变化,应该读出人们怎样的心理变化来?要读出人们由奇怪、惋惜到惊叹、佩服的语气画龙点睛 现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例:学生写了篇文章交了上去,老师简略增删几句,竟使全文色彩焕然一新。真可谓是( )之笔。
背诵《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