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拓展之宋词豪放派(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拓展之宋词豪放派(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7 15:0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拓展之宋词豪放派
【文本初探】
提起中国文化,古今中外的学者都会倾服于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创新,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直至现在的网络文学,都如百花齐放一般,各具魅力。尤其是唐诗、宋词,这是绽放在中国文坛上的两朵奇葩,一个优美绝伦,
一个豪迈大气,独具风骚的影响了一代代的文人学者。
每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其来源和逐步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之中最为绚丽的华章之一的宋词也有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下面让我们一起翻开这一页页篇章…………
【那些你不得不知道的常识】
一、词的种类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小令 (58 字以内 ) 、中调 (59 ~ 90 字 ) 和长调( 91 字以上,最长的词达 240 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段在词学中称为 “ 片 ” 或 “ 阕 ” 。 “ 片 ” 即 “ 遍 ” ,指乐曲奏过一遍; “ 阕 ” 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二、词牌
词的格式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人们给这些格式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三、词谱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他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词的流派及代表词人】
一、豪放派
内容上多涉及人生、社会的重大主题,如理想抱负、民族盛衰,国家兴亡和民生疾苦等,其风格豪迈,无所拘束,慷慨激昂,乐观进取,具有阳刚之美的审美特征。豪放词作从苏轼就开始了。他把词从娱宾助兴的天地里解脱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苏轼
生于文学世家,年轻时随父进京科举,其文章清新洒脱,敢于创新,受到欧阳修等文坛领袖的大加赞扬。在欧阳修的推介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后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又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经此一役苏轼已变得心灰意冷,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词作内容:
1.直接表现他“致君尧舜上”的人生理想和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
2.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写自己在面对自然,感怀今昔之际,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
词作风格:
1. 豪放风格。这是苏轼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水调歌头》等。
2. 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 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代表作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
词作内容:
1.报国无门的忧愤
2.旷达的田园生活
词作风格:
1. 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辛词最突出的个性风格;
2.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 以文为词,用经用典;
4. 风格多样:刚柔并济,悲壮中有婉约,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亦庄亦谐,诙谐不失庄重,严峻而不乏幽默。
代表作品:
《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清平乐·村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过关练习】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①鹧鸪天:词牌名,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③杖藜:拄着藜杖。④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古诗词常借助意象来寄托情感。本词前两句描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意象,营造了杂乱衰萎的意境,流露了词人谪居黄州的落寞烦乱心情。
B.从景物描写看,上片三四句运用动静结合以及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的手法,着力描绘白鸟、红蕖。
C.从人物形象看,下片前三句写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刻画了一个自得其乐的闲人形象。
D.从语言看,上片运用了叠词。“时时” 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E.从画面设置看,远处林断山明,近处竹林隐墙,背景深远;高空白鸟翻飞,池塘红蕖照水,相映成趣;白鸟红蕖,翠竹衰草,色彩丰富。整个画面充满颓废色彩。
【答案】BE
【解析】B选项三四句并没有听觉;C选项中,“刻画了一个自得其乐的闲人形象”,本诗是作于苏轼谪居黄州时期所作,而且整首诗意境衰颓,情感低沉,C选项判断有误。
2.有人说“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两句是点睛之笔,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三更雨”“殷勤”,将细雨拟人化;
天公倒颇为殷勤,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雨,使得我又得以凉爽的过一天。
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抚慰中的平静和旷达,以及被贬黄州时内心的不平与无奈。
【基础进阶】
【明德天心中学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浣溪沙
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释]王安石二度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这首词就写于这一时期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半是苔”“春寂寂”从侧面表现出由以前的门庭若市变成现在的无人问津,门庭冷落,营造了一种凄凉氛围。
B.“能有几人来”表明世人对词人归隐的不解,还透露出词人是个爱热闹的人。
C."山桃溪杏”也是词人的自喻,抒发了词人老当益壮,正焕发人生又一春的内心感受。
D.连用两个“为谁”,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对内心尚存的那份热情的自嘲。
E整首词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表达出他晚年“人走茶凉”的寂寞之情。
2.请结合词的上片具体分析作者归隐后的境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BC
B选项“能有几人来”是诗人无奈的感叹,是在抒发一种孤独的感受,不能看出作者是一个爱热闹的人。C选项诗人二度受挫归隐钟山,毫无疑问不能称他正焕发人生又一春。
2.答案:
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蜿蜒的小溪流。场景空旷、寂寥,作者无人陪伴,发出“爱闲能有几人来”的慨叹。不难看出,作者归隐之后的生活孤苦无依,无事可做,晚景凄凉令人同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语注释】
⑴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江城子,词牌名。密州,今山东诸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⑵老夫:作者自称。
⑶聊:姑且,暂且。
⑷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黄,指黄犬。苍,指苍鹰。
⑸千骑:形容从骑之多。骑,一人一马的合称。
⑹为报倾城随太守:为了报答倾城百姓相随。倾城,形容随观者很多。
⑺亲射虎,看孙郎:即“看孙郎,亲射虎”。孙郎,指孙权。据《三国志·吴书·吴主权》,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这里是作者自喻。
⑻酒酣胸胆尚开张: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尚:还。
⑼鬓微霜:鬓角稍白。
⑽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云中,古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为之向汉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这里作者以魏尚自许。
⑾会:终将。
⑿雕弓:饰以彩绘的弓。
⒀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晋书·天文志》)。这里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可见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具文学底蕴。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倾城百姓相随,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作品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被选入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答案】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鬓微霜,又何妨”的意思是: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
【学霸冲刺】
【麓山国际初三第一次月考】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近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E.“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答案】BE
【解析】B项:是借喻,不是借代;
E项:“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2)赏析句子,一般从手法入手。作答时,先理解句子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从字面上看,是写细浪、淡云,实际是从侧面烘托出月色的美好;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美景也是诗人愉悦心情的体现,从手法的角度看是借景抒情;
“弥弥”“隐隐”是叠词,音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弥弥”修饰水,表现了水之盛,“隐隐”修饰云,表现云之淡;
从两句的结构上看,是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富于音韵之美。
参考译文: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课后巩固】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二模】
剔银灯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①
【宋】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②共、刘伶③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④、老成尪悴⑤。只有中间,些子⑥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范仲淹和欧阳修共同受到打击之时。因变法失败,庆历五年范仲淹被贬外放,离京前与欧阳修的离别宴上所作。②争如:怎如。③刘伶: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主张无为而治,率真豪迈,纵酒放诞,曾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④痴騃(ái):不慧,愚蠢。⑤尪(wāng )悴:衰老羸弱。⑥些子:一点,稍微。
1.下列对诗歌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上片主要咏史。再现了曹操、孙权、刘备之间争权夺利、费尽心力也只是得到天下三分的历史故事,还运用了魏晋时期刘伶的典故表情达意。
B.下片主要抒怀。“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连用两个反问,让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
C. “剔银灯”是词牌名,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与欧阳公席上分题”是题目,与词的内容相关。
D. 该词采用口语的形式,笔调诙谐幽默,字字句句都表明词人因变法失败,遭到贬谪时满怀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情感。
【答案】D
【解析】全篇采用口语的形式,笔调诙谐幽默,表面上是在宣扬颓废无为的消极思想,实际上是词人在表达心中的苦闷。
2. 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该词表达了范仲淹的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词人因毕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破灭之后极度失望、苦闷乃至沮丧的心情;抒发了时光易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