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之浅析情感(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之浅析情感(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7 15:0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把握
【文本初探】
一、题型辨析
设置问题形式 
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局部)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整体)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 看标题
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喜)。《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愁)。《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怜)。
第二步 看作者(知人论世)
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步 看序注
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第四步 看关键词(诗眼)
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第五步 品意象
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总结:
看清作者,知人论世。概括诗意,点出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展开联想和想象,描摹景象(描景象),点出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追求、感慨、心迹、情怀(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三、答题格式
该词有……的情感,采用……修辞手法,化……为……{释含义、明手法},写出了……情形, {描景象},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同时在结构上还照应了(前)后文的……(或“为……做了铺垫”){表感情、谈作用}
常见情感关键词
快乐、喜悦、向往、怀念、思念、关怀、同情、悲伤、忧愁、哀痛、激愤、愤怒、恐惧、厌恶、担忧、控诉、讽刺
【诗词鉴赏—情感专题】
一、送别诗
1、送别诗要素:①送别的对象 (友人、情人)②送别的地点(酒楼、路边(古道)、渡头、城门、长亭) ③送别的时间 (春天、秋天、冬天,早晨、傍晚) ④送别的天气(雨天、雪天、阴天) ⑤送别的景物(依依杨柳、茫茫水域、青青野草、亭亭落日、哀哀孤雁)⑥送别者的身世、心境、动作、神态(伫立远望、执手相看、泪眼凝视、挥手)。
2、离别的原因:①宦游(求仕、贬谪)②战争离乱。
3、情感内容:①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对离人的牵挂,表达重逢的愿望 ②叙写深挚情意 ③伤感、悲愁、孤寂、惆怅、落寞 ④叮咛、称颂(羡慕)、劝慰勉励 ⑤借送别言志诗。
4、送别诗写法:通过典型的场景(环境气氛),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
二、羁旅行役
1、羁旅行役原因:羁旅:长久寄居在他乡,或指在他乡漂泊奔波。行役:因服劳役、兵役或公务在外面奔波。细说来,他们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或游历山川,或探亲访友,或征戍服役,他们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
2、感情:①旅途的劳顿疲累也即风霜之苦;②一人行走的恐惧和孤独寂寞之感;③傍晚寻找住宿的焦灼;④对天气时节变化的敏感;⑤作客他乡的孤独寂寞,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⑥归家的无期的痛苦;⑦再加上前途渺茫的忧虑。
3、写法:①善于把眼中景与心中情结合起来。诗人思乡感情的触动往往是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或说即景生情(触景生情),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
②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从对方入笔抒写感情,迂回曲折,含蓄蕴藉。
三、怀才不遇
1、感情:诗人才能没有得到赏识,壮志得不到施展的悲愤、无奈之情。
2、写法:一般是比喻、象征。具体来说有几种类型:①以美女盛年不嫁,隐喻诗人自己有才能而没有施展的机会,慨叹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②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③以花的香艳、风致、美好品性未得赏识来抒发心中的苦闷寂寞,以花的即将飘零来抒发韶华将逝、岁月蹉跎的伤感。④以曲高和寡、知音世稀来表现自己的不合时宜、不同流俗,表达自己孤芳自赏、清高自许的意志。
四、边塞诗
1、感情:①为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杀敌报国大无畏精神。②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在他们的心中一方面是异地的风光,激起他们内心的审美意识,一方面边境的荒凉单调、植被稀少、黄沙漫天、风雪严寒也会在他们内心留下深刻的苦楚。③一人离家戍边,孤军远在边境,必然在戍边将士们心中引起孤独寂寞之感和唤起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④长期的战争会让将士产生厌战情绪,渴望和平。⑤再进一步,边塞诗会抨击朝廷无休止开边政策和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揭露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痛苦。
2、写法:衬托、反衬。
五、怀古诗
1、类型:看到废墟陈迹而怀古,想到、读到古代人事而怀古。
2、感情:①或感慨兴衰、或喟叹朝代兴亡(兴替、兴废)②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奢侈,残暴昏庸 ③或寄托哀思 ④或抒发怀才不遇之叹 ⑤或表达敬仰崇敬之情 ⑥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人间变迁沧桑
3、写法:①托古讽今,多用典故类比,②对比反衬,以自然的繁荣旺盛反衬人事的衰败萧条,以飞鸟的无情反衬人之有情,③以小见大,手法委婉。
六、归隐田园诗
1、内容与感情:①厌弃官场黑暗与污浊,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②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③记叙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赞美纯朴的人情。④描写劳动的繁忙欢乐场景,描写丰收景象,描写风俗民情,歌唱劳动,歌唱淳朴平和的田园生活和自食其力的欣愉。⑤歌咏隐逸闲适生活,表达悠闲自得、恬适宁静、甘于淡泊、超尘脱俗的思想感情。⑥表现农民遭受剥削之苦,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与关怀。
2、写法:通过描写自然风景、农人生活场景抒发感情。
七、闺怨诗
1、类型: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
2、情感:①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②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夫妇比翼相处的渴望之情。③对失宠、被弃的哀怨、愤怒之情。④影射怀才不遇。
3、写法:①触景生情、以景衬怨,凄凉无限(视觉)。②以望月写情。③因照镜而自怜。④闻声生怨,愁绪难理(听觉)。
八、伤春
1、感情:伤春诗分为三类,一是美人迟暮,一是志士感伤,一是悼亡。
美人迟暮是指多情敏感、失意遭弃的女性,在春天美丽风景前、在春意盎然前产生缠绵悱恻的情思,由此而生发出的无法排遣的春愁寂寞。也有对春光减色、红颜易逝的忧虑。惜春恋时,表达对春天的热爱。
志士感伤并非指对于整个春天的伤感,而是对于暮春(晚春,三月)的感伤,对于初春,诗人是满怀喜悦兴奋的。这类诗一般是抒发了诗人光阴虚掷,韶华易逝,岁月蹉跎,老而无成的感慨。表达惜春恋时,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2、写法:①诗眼词眼多为“伤春”、“惜春”、“愁”等,多选“落花”、“落红”、“飞花”、“残花”、“东风”、“暮雨”、“流水”、“夕阳”、“燕子”等为意象,构成百花凋零、春光不再、伤感凄凉的意境。
②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伤春类诗词要么以百花凋零、春光消逝的破败景象衬托惜春伤感之情。
③对比手法写花落春逝,暗寓惜春伤春之情。
九、悲秋
1、感情:①感叹韶华流逝,人生一事无成。②抒发人生的愁苦,生命的忧患。时光匆匆,生命将尽的惶恐等。
2、写法:通过凋零的落叶、枯黄的草木、萧瑟的山川、沉坠的夕阳、南翔的大雁、悲泣的蟋蟀和蝉鸣等景物,抒发对生命迟暮和人生无成的悲伤之情。
【基础进阶】
(一)古诗文阅读(共6分)(明德第一次联考)
送韦整尉长沙
唐 张祜
远远长沙去,怜君利一官。
风帆彭蠡疾,云水洞庭宽。
木客提蔬束,江乌接饭丸。
莫言卑湿地,未必乏新欢。
①彭蠡湖一说为鄱阳湖古称。
9.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本诗从诗题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别诗。
B.诗首联叙事,点明了送别缘由——“我”要出长沙当官了。
C.颈联用白描的手法写出远行前诗人带着很多土特产分别的情形。
D.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对仗的要求。
E.尾联中的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送别友人,虽略带离愁,但都表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答案:BC
解析:B项不是“我”去长沙当官,而是“我”的友人;C项也是不是诗人带着特产离别,而是其友人。
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疾”的表达效果。(2分)
“疾”在这里是“快,迅速”的意思,形象的表现出行船的速度之快。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1题至第12题(共8分)(雅礼集团期中联考)
别严士元
刘长卿(唐)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释】①倚棹:停船。②阖闾城:即今江苏的苏州。③湖南:指太湖之南,严士元此行的目的地。④青袍:唐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绯,六七品绿,八九品服青。⑤儒生:诗人的自称。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首句中去掉“倚棹”二字,说明诗人与友人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
B.“水国”一句描绘时值春初,南方水乡还未脱去寒意,天气乍阴乍晴,变幻不定。
C.额联写景观察入微,视听结合,诗人被伤心的泪水遮住了双眼,连雨都看不见了。
D.诗人与友人相遇又离别,情思复杂。从尾联可看出诗人对于自己的仕途是很失意的。
E.这首诗,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即叙事抒情是为了写景,整首诗的目的在于描山画水。
【答案】C E
【解析】 C(应该是:雨细得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
E(应该是: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整首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山画水。)
1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4分)
【答案示例】
夕阳西下,江上孤帆载着你远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1分)。运用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渲染了寂寥悠远的气氛(实写友人离开之景,想象友人所去之地)(2分),用远去的孤帆、绵延万里的碧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1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到第14题(雅礼天心第一次月考)
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①高树,迥映楚天碧②。
朔吹③飘夜香,繁霜滋④晓白。
欲为万里⑤赠,杳杳⑥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⑦,何用慰远客?
【注释】此诗写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偏远落后的永州。①发:花开。②迥
(jiǒng):远。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③朔吹:北风吹。④滋:增加⑤万里赠:指捎一支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⑥杳杳(yǎo):遥远。⑦寒英:指梅花。坐:徒然。销落:凋谢,散落。
13、下面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起句直写梅花,笔资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放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
B“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步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
C诗的第三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候,不禁怀念起过去美好的时光,属于借物抒怀。
D末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认为楚地偏远而落后,没有更好的礼物赠予友人。
E这首《早梅》语言平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融和合一。
【答案】 CD
14、诗的第二句“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并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紧承开头两句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赞颂了梅花傲视霜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处环境的“朔吹”、“繁霜”实际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政治环境的缩影。“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抒发了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学霸冲刺】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8分)(长郡梅溪湖第一次限时训练)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①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②。
他乡共酌金花酒③,万里同悲鸿雁天⑤。
【注释】①总章二年(669),卢照邻来到益州新郡任职。此时王勃远游到了西蜀,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与王勃、卢照邻三人同游玄武山,这首诗即为当时所作。②积风烟:极言山川阻隔,凤烟弥漫。③金花酒;即菊花酒。④鸿雁天;鸿雁飞翔的天空。
12.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归心归望积风烟”一句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归心归望”的情怀寄寓在“风烟”中。
B.“金花”即菊花,用在诗中意在突出诗人及友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反讽当仕之人。
C.“万里同悲鸿雁天”中的“悲”字,点明了两人被排挤出长安的愤懑与失落。
D.本诗以雁南飞而反衬人不能北归,立意清新,情感真切,构思细密,结构完整。
E.这首七言绝句写诗人与友人重阳节登高远望所见所感,抒发浓浓的思归情怀。
【答案】BC
【解析】B选项表述错误,全诗未表达诗人及友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反讽当仕之人。
C选项表述错误,全诗未点明两人被排挤出长安的愤懑与失落。
1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万里同悲鸿雁天”。(4分)
【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诗人与故乡相隔距离之远,又表达了诗人目送鸿雁南飞而自己不能北归的伤心之情,突出诗人浓浓的思归情怀。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写诗人在旅途中过重阳,登高远望所见所感,抒发浓浓的思归的情怀。
首句点明题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九月九日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的习俗。游子在外,都难免思乡思归,登高远望时,当然会遥望古乡的山川。这个句非常恰切地写出了游子此时此地的望乡动态。次句由动态转写心情,这种“归心归望”的情怀,不是直抒胸臆抒发出来,而是寄寓在“风烟”中,一个“积”字很有分量,道出了归心归望的水准。风烟有多浓多广,那么诗人的“归心归望”也就有多浓多广。这样表现了诗人的归思归望是浓浓的厚厚的。
最后两句写诗人远在他乡的高山上,和大家一起喝着节日的菊花酒,而这里与故乡身隔万里,只能伤心地望着鸿雁飞向南天。重阳登高喝菊花酒是习俗,饮酒是叙事,而游子此时思归,难免多饮几杯,借以消乡愁,这就是事中寓情;饮酒消乡愁,叙事中寄寓了乡愁之情。“鸿雁天”是写景,是鸿雁南飞之景,而诗人是范阳人,雁南飞而反衬人不能北归,这就是景中含情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7题、第8题。(8分)(西雅中学第一次质量检测)
宿府①
杜甫
清秋最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接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己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②
伶俜(ping):流离失所。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已进入严府任职之事。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首联写深秋幕府环境的“清”、“寒”,烘托出诗人此时心境的悲凉。诗歌起笔未写“独
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B.“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诗人“独宿”幕府,只有蜡烛残光陪伴,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
C.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塑造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诗人形象。
D.诗歌后两联借景抒情,“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表达出诗人流落异地,连故乡的音讯都得不到的苦闷惆怅之情。
E.尾联中“安”字一语双关,既指诗人在多年四处漂泊后终于在成都安定下来,也指他此刻内心的安宁满足。
【答案】C、E
15.有人称本诗颔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一句万古奇警,试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4分)
【答案】颔联运用了拟人、反问的手法,将角声人格化,第二句是反问,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16.诗中哪些内容体现了作者描写的是秋季 (3分)
【答案】风、雨、红蕉、紫菊等景物,可以确定描写的是秋天。
【解析】要从一、二句中找出能体现秋天特征的景物。
14.以下选项中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中的“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菊花经雨,滋润而艳丽。
B.第二句中的“弄”字,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别有一番情致。
C.诗的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读起来朗朗上口,余味无穷。
D.诗的前三句均为写景,这体现了作者对秋天景物的喜爱之情。
【答案】D
【解析】这首诗应是表达思乡之情。
17.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自己感情的 (3分)
【答案】前三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闽中美丽秋景,明丽欢愉,但末句两个“堪” 字,使作者的心情急转而下。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从而更加衬托出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课后巩固】
(四)古诗阅读(7分)(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二语文)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②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西山:在城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②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③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首诗由景入题,从写景的角度来看,“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望之景,“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望之景,一派清旖景色。
B.古人写诗讲究对仗,本诗中“白雪”与“清江”,“诸弟”与“一身”,“供多病”与“答圣朝”都符合对仗要求,体现了律诗对仗的特点。
C.从表达的效果上来看,颔联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的的效果相似。
D.从诗歌的结构上来看,这首诗的尾联写作者“跨马出郊”“极目”四“望”,与题目“野望”相照应, 也点出了“野望"的方式。
E.从诗歌的写作题材来看,本诗以“野望”为题,写出了诗人跃马出郊时见到的“萧条”之景,抒发了内心的愁苦,是一首典型的咏史怀古诗。
【答案】AE
【解析】A.“西山白霄三城戍”远景,“南浦清江万里桥”近景。
E.不是怀古诗
10.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解析】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