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14-15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 课件+每课一练+本章测试: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10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设计】14-15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 课件+每课一练+本章测试: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10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11-30 21:33:37

文档简介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年份(年)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数量(百只)
130
200
398
990
1 350
1 290
1 190
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
A.1925年~1930年 B.1930年~1935年
C.1940年~1945年 D.1945年~1950年
答案:B
2.近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结构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大于迁出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C
3.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别较大
C.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D.出生率、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物种、同一物种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密度是不同的。21教育网
答案:BD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以防治害虫,这种防治法主要是通过下列哪项来达到治虫目的(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减少害虫出生率 B.破坏害虫的年龄结构
C.破坏性别比例 D.增加死亡率
答案:C
5.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A.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不一致则舍弃
B.无论样方数据大小,只要取其平均值就可接近真实密度
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
D.多次取样,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
答案:D
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2 hm2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21cnjy.com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1只
解析:=,N≈161.5(只),所以答案选择D。
答案:D
二、简答题
7.“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 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鼠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回;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www.21-cn-jy.com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_______。www-2-1-cnjy-com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来源:21cnj*y.co*m】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版权所有:21教育】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对标志重捕法的理解和应用情况。(1)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有下列比例关系成立,N∶M=n∶m,则有N=Mn/m。(2)上述公式中,M=32,n=36,m=4,则N=32×36/4=288(只),则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288只/2 hm2=144只/hm2。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的事实,意味着公式中m的数值减少,m为公式的分母,因此,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高。(3)性别比例=(14+18)∶(18+18)=8∶9。(4)根据题意,2 hm2有3.6×20 000/100=720只洞口,则洞口数与田鼠数比例为720∶288=2.5∶1。
答案:(1)N=Mn/m (2)144 高 (3)8/9(或32/36) (4)2.5∶1
能力提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答案:D
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标志符号必须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B.捕捉草地上的昆虫时,每次捕捉尽量严格保持条件一致
C.标志符号尽量醒目,以免漏记和错记
D.标志重捕法也适合于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
解析:用标志重捕法对捕捉动物进行标志时,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身体不能产生生命和行为上的伤害、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符号必须保证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21*cnjy*com
答案:C
点拨: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常用于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科学实践方法。
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选择适宜的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解析:对于一个种群,我们一般很难确切知道其种群数量,只能通过调查其种群密度近似估计其种群数量。对于植物和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可用样方法。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则采用标志重捕法。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答案:B
点拨:要明确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
4.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广州人口在春运期间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①②
解析:据图可知,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结构,因为③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②,而④年龄结构同时影响①②。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出率和迁入率。2-1-c-n-j-y
答案:D
5.如图是墨西哥和瑞士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比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图可以帮助预测两国未来人口增长趋势
B.人口增长率:墨西哥>瑞士
C.根据该图不能预测两国人口的数量
D.如果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则墨西哥的人口数量将维持稳定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墨西哥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由于人的寿命要远长于生育周期,所以在短时间内人口数量继续上升。2·1·c·n·j·y
答案:D
6.下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  21*cnjy*com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存活率
B.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
解析:蝌蚪变态所需的最小质量并不改变,但从坐标中可以看出,种群密度越大,则蝌蚪达到变态所需最小质量的时间就越长,即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间接说明了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综合分析,种群密度越大,则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可能性就越小。关于蝌蚪的发育问题,可以结合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进行分析:使用甲状腺激素后,蝌蚪的发育加速,即缩短了变态的时间,但青蛙的个体很小。
答案:D
二、简答题
7.下图为种群年龄结构的3种类型的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图示,A、B、C各为什么类型?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2)种群C的密度会________,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图________(填代号)所示的类型,若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种群密度会逐年________。人口控制的目标是力争使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图______(填代号)。
(3)濒于灭绝的生物其年龄结构的类型可能是________。(填代号)。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图示表示的是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不难看出,A属于增长型,B属于稳定型,C属于衰退型。
答案:(1)增长型 稳定性 衰退型
(2)越来越小 A 增大 B
(3)C
8.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________(填方法名称)适用于调查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出处:21教育名师】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________。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数________个体。
(4)若某长方形地块长、宽为100 m×50 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________。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 m×1 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________。
解析:五点取样法是在被调查地块的中央取一样方,另四个样方取在对角线的交点和每个顶点之间的中央,此法适用于调查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中植物的种群密度。而等距取
样法是先将被调查地块分成几等份,再在每一份的中央取一个样方,此法适用于被调查地块的长宽相差较大的地块。样方的面积要根据所调查的植物类型而定,草本植物植株较小,则样方面积相应也较小;高大乔木植株较大,则样方面积相应也要大。计数后,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答案:(1)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
(2)大 (3)样方相邻的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
(4)10 m 约14株·m-2
综合创新
 (节选)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21·世纪*教育网
等级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高度
(cm)
h≤10
10≤30
30≤100
100≤300
h>300
数量(株)
120
62
32
16
6
根据表中数据,采用坐标图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2)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
解析:(1)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作图时要先标明横、纵坐标代表的意义,再根据表格中数据作图。(2)由柱状图可以看出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个体数量较少,故该园内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答案:(1)样方法 柱形图见下图 (2)增长型
课件35张PPT。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1课时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 互动探究同种生物 所有个体 数量特征 空间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最基本的 可变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平均密度 植物种群密度 哺乳 鸟类 爬行 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年龄结构及性别比例 个体的迁入或迁出 各年龄段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雌雄个体 具有生殖能力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迁入和迁出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解析:逐项分析如下:
答案:C课堂小结训练落实篇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马歇尔和沃伦发
现几乎所有患有胃炎和胃溃疡的病人的身体里都含有幽门
螺杆菌,他们在实验室培养测定的细菌生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在b~c段接近“J”型曲线增长
B.在b~d段按“S”型曲线增长
C.在c~d段种内斗争最激烈
D.在d~e段种内斗争最激烈
解析: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是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候。c~d段种群数量最大,故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在d~e段,种群的生存斗争最激烈,但此时主要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21*cnjy*com
答案:D
2.生态学家高斯(Gause)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在培养第5天之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将此数值定为K值。关于K值的描述,正确的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仅适用大草履虫在该培养条件下
B.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也适用大草履虫在其他培养条件下
C.不同的物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相同或近似
D.相同的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有可能相同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仅适用于该培养条件下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不同培养条件,同一物种的K值不同;同一培养条件下,不同物种K值也不同。
答案:A
3.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
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获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本题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分析。
在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因此A错误: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因此B错误;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因此C正确。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因此D错误。21·cn·jy·com
答案:C
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1990年紫茎泽兰(一种毒草)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
B.对农作物合理密植后,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
C.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解析:紫茎泽兰进入我国四川地区是一种生态入侵现象,其增长曲线为“J”型曲线。但并不是所有生物进入某一新环境后都会呈“J”型曲线,因为还必须满足气候条件适宜,无天敌等条件。对于农作物种植强调合理密植,最大种植量应为K值。【来源:21cnj*y.co*m】
答案:D
5.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
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
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
A.Ⅰ             B.Ⅲ
C.Ⅳ D.Ⅴ
解析:当一个物种被引入孤岛后,由于生活条件优越,食物充足,天敌少,故在短时间内种群数量表现出“J”型增长曲线。一段时间后,由于环境阻力的增加,种群的数量增长最终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羊和牛都是以草为食的食草动物,羊的个体较牛小,同等面积的草地养活羊的数量多于养活牛的数量,所以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快速增长期较牛早,且数量较牛多,出现图中Ⅰ所示的变化曲线。
答案:A
6.下图是某高等动物种群增长曲线,对其理解合理的是(  )
A.图中0~a段是种内斗争限制了种群增长
B.图中a~b段,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
C.从b点开始种间竞争成为制约种群数量的主导因素
D.如果该物种是海洋经济鱼类,适当捕捞应使种群数量降至a点
解析:某高等动物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曲线。图中0~a段空间和食物都很充足,此时种内斗争不激烈不能限制种群增长。图a~b段种群数量急剧增长,说明属于增长型,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从b点开始种内斗争剧烈成为制约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而不是种间竞争。适当捕捞不应使种群的数量下降至a点,如果降至a点就影响了种群自身发展。【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B
二、简答题
7.如图所示为某一经济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逐渐加快是在迁入________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长是在迁入第________年后开始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____点所代表的水平上。21*cnjy*com
思路点拨:由题目可获得的信息有:①某一经济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②种群的增长曲线图。解答本题,要明确种群增长曲线图以及种群增长的规律,然后结合各小题进行分析。
解析:在“S”型曲线中,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K值时增长率最大,越接近K值,环境的阻力越强。
答案:(1)d (2)b (3)2 6 (4)b
【举一反三】(1)d点时,该种群的增长率为多少?
提示:0
(2)请结合题图画出该经济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
提示:
能力提高
一、选择题
1.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
A.提出假设→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B.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检验和修正→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C.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D.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提出合理假设
解析:建立数学模型的大致过程是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观察研究对象并且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对象和特点,提出问题;其次选择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基本数量关系并确定其相互关系,提出合理假设;接下来就要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建立数学模型;最后一般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21cnjy.com
答案:C
点拨:该题考查的是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是高考的方向,以后的高考会越来越注重方法的考查。
2.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见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 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解析:第20年至第30年间λ值为1,故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而第1年至第5年间λ值大于1,野兔种群数量增加;第5年起到第10年间λ值大于1,野兔种群数量仍然增加;第10年到第15年间λ值小于1,野兔种群数量下降;第15年至第20年间λ值小于1,野兔种群数量仍然下降。www.21-cn-jy.com
答案:D
3.下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解析:在有环境阻力的时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e点对应着种群的K值,此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所以增长率是0;阴影部分就代表了环境阻力,所以出现阻力应该是在c点以后;对蝗灾的防治要在c点以前;渔业的捕捞剩余量也应该控制在c点。2·1·c·n·j·y
答案:A
4.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cd段波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以下,可能会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D.自然界的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会被突破
解析:cd段种群数量曲线围绕最大值K值上下波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如果捕杀老鼠后,其数量在b点附近,老鼠反而会大量增长。在一个特定环境中K值基本是稳定的,但是如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K值也会被突破,并且会随着环境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如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其环境容纳量。www-2-1-cnjy-com
答案:D
5.分析图示曲线,下列选项错误的是(多选)(  )
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时期
B.影响C→D段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和天敌增加等
C.该种群数量在E点达到K值
D.如果人为地给此种群提供营养物质,达到种群增长率最大值C点的时间应延后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曲线的含义,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的“J”型或“S”型曲线的含义不同。由题图可知,在C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这时种群数量在K/2左右,渔业捕捞剩余量控制在此点最好,但不是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并且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是先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又减小,最后种群增长率为零,种群增长率为零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达到K值。C→D段种群增长率大于零,种群数量仍然继续增长。
答案:AB
6.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为a、b、c,如图所示。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最少或未供给
解析:如果研究温度对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则从题图中可以看出,B组的酵母菌数量在培养液中的最大值比a、c都大,所以B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答案:B
二、简答题
7.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_______的特性。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点对应的数量后,增长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过度繁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型曲线疯狂增长。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曲线增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在K/2值时,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率,所以如果全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为110亿,则最适人口数量为55亿。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对应的数量后,出生率=死亡率,即增长率为0,而种群数量达e点对应的数量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对于狩猎和海洋捕捞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鼠,鼠种群数量下降到c点对应的数量以下,但很快又恢复到c点对应的数量。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K值),如清除垃圾、储藏好食物,可有效地控制鼠害。
答案:(1)Ⅰ 过度繁殖 (2)Ⅱ (3)Ⅱ 55亿 (4)f
(5)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率最大
(6)增加老鼠的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
8.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实验材料:酵母菌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 mm×2 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在资源和空间充裕的环境中,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________,酵母菌呈“S”型增长。
(2)本实验没有另外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________,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4)试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析:(1)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环境条件下培养酵母菌一定时间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不适宜,从快速“J”型增长转为“S”型增长;(2)随着时间的延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所以无需设置对照实验,而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进行重复实验,且每次计数也要重复三次,求得平均值;(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有营养物质、代谢废物、pH、溶解氧等,可选取其中任一因素再进一步探究。2-1-c-n-j-y
答案:(1)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需要 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增大菌种培养液的稀释倍数 (4)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或pH或溶解氧等)的变化关系
综合创新
 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后,发现除有树木、杂草外,还有食草昆虫、兔、狼等动物。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森林中松树的种群密度,应采取________法;取样时,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森林中迁入了一种野兔,甲图为与这种野兔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由图可知该种群在C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甲
(3)请根据甲图在下面坐标系中画出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将B、D标在纵坐标合适的位置上)。
图乙
(4)下表所示为该森林中甲、乙两种树木种群密度的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 560
4 280
77
11
乙种群
0
120
3 280
4 600
①甲、乙种群之间存在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这种状况对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取样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2)在一个种群中,当种群数量在C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可能原因有生活资源和空间的有限或天敌数目增多、种内斗争加剧等等。21教育网
(3)根据甲图,可知该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甲图中B、D分别为种群增长曲线的K/2值与K值。
(4)甲、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此消彼长呈现竞争关系,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可能还有寄生、捕食、种内斗争以及其他非生物因素;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灭绝的影响可能是会使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种群减少或灭绝。
答案:(1)样方 随机取样 (2)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等 (3)纵坐标起点不为零的“S”型曲线;B点对应K/2值、D点对应K值
(4)①竞争 寄生、捕食、种内斗争等 ②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减少或甚至灭绝(或生物种类减少或生物多样性降低)21·世纪*教育网
课件50张PPT。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互动探究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表达 验证 建模的目的 掌握的信息 数学问题 数学语言 现实对象的信息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 (2)列表比较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变化 课堂小结训练落实篇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某一个足够大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的结构和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的结构比较示意图,对该图的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图中X表示群落的垂直结构,图中Y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
B.该山体的垂直结构和其相应的水平结构具有相似性
C.图X中从上到下、图Y中从左到右构成生物群落结构的种群数目增多
D.影响图X所示结构的因素是温度,影响图Y所示结构的因素是阳光
解析:考查了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态因素对生物分布的影响,也考查了学生识图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该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影响因素不只温度,还有光照、湿度、风力等;从该山体基带到极地即Y中生物的水平结构,影响因素有许多,如阳光、地形起伏、湿度大小、土壤酸碱度等。该山体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具有相似性,X从上到下,Y从左到右群落的丰富度均从小到大,即种群数目增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D
2.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生物物种数目是不同的,丰富度也是不同的。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温度降低而减少,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丰富度越多的群落,物种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越复杂。
答案:A
3.胃幽门处的幽门螺杆菌是诱发胃溃疡的主要因素;我国宁夏引入狐狸以防治鼠害;为了提高蜂蜜质量和产量而引进的西方蜜蜂对中国本土蜜蜂造成严重排挤而使新疆和大兴安岭几种蜜蜂相继灭绝。幽门螺杆菌与人、狐狸与鼠、西方蜜蜂与本土蜜蜂的生态学关系分别是(  )
A.寄生、捕食、竞争
B.捕食、竞争、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竞争、种内斗争
D.寄生、捕食、种内斗争
答案:A
4.如图,一棵树上生活着三种不同的鸟,分别为甲
、乙、丙,每种鸟在树上生活的高度不同。第四种鸟
丁与乙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若丁从X点处进入
该环境,乙种鸟最可能(  )
A.与丁种鸟和睦相处
B.移到本树上层或下层,与甲种鸟或丙种鸟共同生活
C.还在原处生活,但食性会发生变化
D.与丁种鸟发生竞争
解析:本题考查鸟类的垂直分层及竞争关系。由于第四种鸟丁与乙生活所需条件即生态位基本相同,所以第四种鸟丁与乙种鸟之间为竞争关系。
答案:D
5.如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数量变化
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
A.是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
B.与鹰有互利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的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解析:由图可知b数量大于a,可知选A错误;由图明显可知,两种群其中之一的增加导致另一种群数量下降,而后者数量下降又导致前者减少,a的变化随b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是一种捕食关系,b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答案:D
6.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解析:蚂蚁和蚜虫的关系比较特殊,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蚜虫的天敌瓢虫赶走。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我们称这种关系为“互利共生”。而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所以不能构成种间竞争。细菌与噬菌体应该属于寄生关系,细菌可利用培养中的氨基酸,噬菌体不能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只能利用其寄主细菌体内的氨基酸。而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一定不是捕食关系,而且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所以属于竞争关系,应该是竞争阳光、养料等。
答案:D
二、简答题
7.如图是Grove及Williams等科学家在1975年利用A、B两种植物在温室中所进行的一组实验。各组实验的外部条件一样(如光照、温度等),进行的时间也一样。21教育网
注:柱状图(1)表示第1组实验结束后,称得A种植物的干重(去除水分后的质量),并将此质量设定为1;其余的柱状图表示的是各组实验结束后,称得的A种植物干重与第1组A种植物干重的比值。21·cn·jy·com
第1组:A种植物单独种植于盆中。
第2组:A种植物与B种植物地下部分同时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盆中,地上部分分别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两个容器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3组:A种植物与B种植物地下部分分别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两个盆中,地上部分则同时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容器中。2·1·c·n·j·y
第4组:A种植物与B种植物的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均同时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容器及盆中。
请回答:
(1)该实验主要是研究生态方面的________因素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
(2)在Grove及Williams对此实验设计中是:
①设置第1组是为了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设置第2组是为了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
③设置第3组是为了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
(3)当第2组与第3组分别有相同的竞争时,哪一种情况会对A植物生长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________,请说明理由:【来源: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实验图解,不难发现第1组实验为对照组,其中不存在竞争关系;第2组实验地下部分有竞争,第3组实验地上部分有竞争,第4组实验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都有竞争,且A种植物干重逐渐减少,说明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大。【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1)生物
(2)①对照 ②地下部分有竞争时(争夺养分) ③地上部分有竞争时(争夺空间)
(3)第3组 地上部分有竞争时,干物质重量减少更多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4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27
21
样本3
33
50
18
35
0
11
25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大小的比较。物种丰富度定义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所以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所以乙类群中的物种7种群密度相对甲类群中的来说较小。甲类群中的物种4的种群密度相对乙类群中的较小。所以C选项正确。
答案:C
2.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丙和丁四个物种,
其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的关系如图。根据图中信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与丙物种的竞争最为激烈
B.乙物种从浅海到深海都有分布,故海水压力是影响该物种种群大小的主要因素
C.若甲~丁四个物种中包括藻类,则丙物种最可能为藻类
D.丁物种的种群最小,且主要分布在深海区,应是一种自养生活的鱼类
解析:由题图信息知,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且与乙物种的竞争最为激烈;乙物种从浅海到深海种群大小几乎不变,故海水压力不是影响种群大小的主要因素;丁物种的种群最小,主要分布在深海区,应为异养生活的鱼类。
答案:C
3.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类孽生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性结果,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采样位点距化
工厂的距离(km)
0.01
1
10
30(远郊农田)
铬浓度(mg/kg)
0.25
0.21
0.12
0.08
螨类密度(个/m2)
16 480
2 265
1 047
1 069
A.污染区内螨类密度显著提高
B.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螨类数量
C.螨类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
D.螨类物种丰富度与铬污染相关
解析: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铬浓度越高,污染区内螨类密度越高。螨类由于活动范围小,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进行计算。螨类密度与铬浓度有关,因此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表格中未反映出螨类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答案:ABC
4.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
光强百分比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A和B选项正确。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C选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
答案:C
5.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21cnjy.com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从图象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由于甲的种群密度“先增先减”,则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丙专食浮游动物,则乙和丙也为捕食关系,甲、乙、丙三者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由于投放了大量的丙,所以短时间内它的食物乙(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继而由于食物缺乏,丙(鱼)的数量也大量减少,所以一段时间后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甲种群(藻类)。由于强调了丙(鱼)专食浮游动物,所以甲和丙不可能为捕食关系,A项是不合理的。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上,也可能体现在竞争生存空间(水池)和氧气等方面。www.21-cn-jy.com
答案:C
6.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解析:据图可知,在图a中物种1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用资源部分比较少;同样物种3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用资源也比较少,因此在图a中种间竞争比较弱,种内斗争比较激烈;对图b分析发现物种1、2、3中相互间共用资源比较多,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少。因此在图b中种间竞争激烈,种内斗争较弱,其中物种2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与物种1、物种3相比最少,因此若资源有限,图b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
答案:A
二、简答题
7.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www-2-1-cnjy-com
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2-1-c-n-j-y
A.互利共生 B.寄生
C.捕食 D.腐生
(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________。
(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可知,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飞蝗与真菌的关系为寄生,蛙与飞蝗的关系为捕食;由图示看出,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要多;在气候干旱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会减少,飞蝗的发生量变大。【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1)B C (2)多
(3)变大。原因是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8.水田中生活着一种无色草履虫(单细胞动物),以细菌和真菌为食,但常因与绿藻共生而成为绿色草履虫,该草履虫即使没有食物也能依赖共生的绿藻而生存。21*cnjy*com
(1)绿藻可以为共生的草履虫的生存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
(2)现有一批绿色草履虫,请设计一个既能除去共生绿藻,使之成为无色草履虫,又能保证其存活的简单的培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破碎的绿色草履虫培养,可以获得共生的绿藻种群。培养液中除需含有________外,还需置于________处培养。
(4)将绿色草履虫和除去绿藻的无色草履虫,在四种实验条件下培养,实验条件是①“有光、食物丰富”,②“有光,食物贫乏”,③“无光,食物丰富”,④“无光,食物贫乏”。  21*cnjy*com
下图所示的生长曲线是四种实验条件下所得的结果,则对应于图A、B、C和D结果的实验条件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用序号表示)。绿色草履虫和无色草履虫在暗处共同培养时,在食物上存在着________关系。
解析:绿藻是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产生O2,在暗处中绿藻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可以再除去共生绿藻。在分析曲线时应注意,培养绿藻必须有光照,而培养草履虫必须有有机物。
答案:(1)氧气 养料 (2)在暗处较长时间培养,培养液中要有丰富的细菌和真菌作为草履虫的食物 (3)无机盐 有光 (4)④ ② ① ③ 竞争
综合创新
(1)研究人员将S1和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和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的变化如A图和B图所示:
①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________。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C图,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C图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2)科研人员对海洋中的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①在____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_________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②该图所示的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有什么指导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A图和B图都表现出“你死我活”的竞争曲线关系,由A图知在T1=15 ℃时,S1在竞争中获胜。在T2=25 ℃时,S2在竞争中获胜。若T1和T2交替变化时,它们的关系仍符合竞争曲线。
(2)由图可知,在B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的净增量最大,而在D点时,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达到K值。
答案:(1)①竞争
②如图:
(2)①B D ②可以根据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最大的负荷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既能捕到比较多的海洋生物,又不危及海洋生物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实现可持续生产(或从具体每年的最大捕捞量、具体达到多少开始捕捞等角度回答问题亦可)
课件58张PPT。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
互动探究生物群落 同一时间 一定空间 直接或间接 种群 微生物 物种 种群 物种数目 样地面积 物种丰富度指数 归纳总结:种群和群落的关系↓ 样本鉴定与结果统计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得益 有机养料 将空气中N2还原成NH3 争夺同一资源 食物、水分、空间、阳光、无机盐 互相重叠 完全重叠 取食 相互制约 体液、组织或已消化利用的物质 群落结构 进化过程 格局或片状分布 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的影响 均匀分布 片状分布 镶嵌性 分层现象 阳光、温度、水分 光照强度 食物 所占据的位置 非生物和生物环境 知识拓展: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垂直分布也是很明显的答案:D课堂小结训练落实篇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原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  )
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
C.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D.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解析:原生演替是在从未有过生物或有过生物生长却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中发生的生物演替。从岩石表面开始的群落演替为原生演替。陆地植物的原生演替过程大致经过地衣和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答案:A
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演替
B.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C.群落演替只能发展到灌木阶段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C
3.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解析:生物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不断增加,从而使生物群落稳定性不断提高。
答案:A
4.关于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解析:演替应是其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的过程,即使没有灾难,群落也是会发生演替的,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21·cn·jy·com
答案:B
点拨:演替的目的是更好地适应环境,使群落的结构更加稳定。
5.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解析:A项应是次生演替;B项⑤→①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项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www.21-cn-jy.com
答案:C
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冰川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群落演替是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D.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解析:次生演替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冰川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结构更复杂的群落所替代,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有效,但人类的活动,如发展工农业生产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21cnjy.com
答案:A
二、简答题
7.美国黄石国家森林公园曾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过后,森林中的许多地方成为一方焦土。但几个月后,这里就有了生命的迹象。首先是青青的绿芽出现在黑土地上,接着小树也开始生长了,然后森林奇迹般地恢复了。
分析讨论:
(1)大火之后群落形成属于哪种演替?引起这种演替发生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森林公园新形成的生物群落是否与原来完全一样?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属于次生裸地上的次生演替。引起这种演替发生的外界因素有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及人类的活动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不完全一样。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同时也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能力提高
一、选择题
1.下列实例中,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A.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内发生了一次火灾,几年后该地又长出了许多植物
B.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一个小岛上,开始出现了一些植物
C.人行道的缝隙中长出了小草
D.种植大片草莓的农田,闲置数年后被柳树等木本植物覆盖
解析: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进行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上述选项中A、C、D是受到火灾或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的次生演替;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小岛上从未有过生物,因而为原生演替。
答案:B
2.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解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不一样,所以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比较长。
答案:C
3.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稳定
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
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动调节能力更高
解析:顶极群落结构更为稳定,但并不等于永远保持原状。例如,一场大火可以使森林生态系统彻底破坏。
答案:C
4.人类的哪些活动不利于生物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
A.在沙漠边缘种树、种草
B.湖边围湖造田
C.我国西部地区山坡上退耕还林、还草
D.森林的适度砍伐
解析:湖边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面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答案:B
5.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过去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现在黄沙满天、水土流失的现状是人类过度破坏群落结构导致群落退化的结果21教育网
B.人类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植树等手段加速次生演替的步伐
C.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有利于群落演替的进行
D.在撒哈拉沙漠撒播多种植物的种子可使其向森林群落演替
解析:群落的演替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行的,如果人为因素破坏群落结构而且程度很大时群落就难以恢复,甚至退化,如A选项;另一方面人类也可以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速次生演替的速度,或改变演替的方向,B选项正确;鉴于多年来人类对自然认识不足而对自然进行的疯狂掠夺,最终导致洪灾频繁、风沙肆虐等后果,我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使群落尽快恢复并按自然演替规律进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C项正确;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的演替,但不可能决定演替规律,撒哈拉沙漠属于干旱的荒漠地区,即使有人的作用也难演替成森林群落。21·世纪*教育网
答案:D
6.如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
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种曲线分别表示(  )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A表示食肉类动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
解析:在初生演替的过程中,首先经过地衣和苔藓阶段,到了一定阶段,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占据了优势,数量逐渐增多。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而后灌木和小树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因而草本植物的数量逐渐减少,但整个植被的生物量逐渐增多。由此可知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www-2-1-cnjy-com
答案:A
点拨:此题可以通过四个选项进行比较,再根据初生演替过程而准确判断。
二、简答题
7.2008年5月28日,记者从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受汶川大地震影响,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部分遭到破坏,由于山体滑坡导致大熊猫赖以生存的食源箭竹被埋没,大熊猫巡护道路、野外监测点、保护站、检查站等遭到严重损坏,震后栖息在保护区境内的102只大熊猫生存情况不明。2-1-c-n-j-y
请据此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10种,二级保护动物42种,一级保护植物6种等。该保护区内的全部生物构成________,其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该保护区内的全部大熊猫构成一个________。【出处:21教育名师】
(2)滑坡前的山体上茂密的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________、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群落的________。森林植物的分层与________有关。【版权所有:21教育】
(3)该山体上大熊猫与箭竹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箭竹与该区的珙桐等其他野生植物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震后,管理局已进入生态区调查,开展大熊猫栖息地的抢险救灾工作。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滑坡后到处是滚石的山体上还会再现茂密的森林,这种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
解析:本题为基础题,结合汶川地震材料,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
答案:(1)群落 丰富度 种群 (2)乔木 垂直结构 对光的利用 (3)捕食 竞争 (4)次生演替
8.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类的许多活动,却对群落的自然演替产生负面的影响。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回答问题。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35%,并且因地面遮盖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的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另外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物种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事例四: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1)从以上事例中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
(2)你认为在草原地区,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演替出发,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3)以上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
(4)下列是以上群落演替的趋势的是(  )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5)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下列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的是(  )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6)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21*cnjy*com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题,由题中所给的信息可以知道,人们的滥捕乱猎、滥采乱伐、掠夺式开发利用、盲目引入外来物种、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在草原地区,为防止草原群落的演替,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如果载畜量过大,就会造成牧草的过度消耗,引起群落的演替——优质牧草逐渐减少,甚至消耗殆尽,杂草就会取而代之。从题中事例可以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群落演替的特点是有规律、可预测和有一定方向的。进行“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21*cnjy*com
答案:(1)乱捕滥猎、乱采滥伐、掠夺式开发利用、盲目引入外来物种、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
(2)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如果载畜量过大,就会造成牧草的过度消耗,引起群落的演替——优质牧草逐渐减少,甚至消耗殆尽,杂草就会取而代之。因此,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出现这种有害的群落演替趋势。
(3)速度 方向
(4)D (5)D (6)D
综合创新
 某实验小组欲探究外界环境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目的:探究酸雨对水体中原生动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材料器具:干稻草、蒸馏水、池塘水、量筒、滴管、载玻片、SO2溶液、盖玻片、显微镜、镊子、酒精灯、铁架台、烧杯等。
探究过程:
①取适量的干稻草加水煮沸,然后冷却至室温后,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结果。
②将冷却后的稻草水均分到两个大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SO2溶液;另一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并分别标号A、B。
③向A、B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池塘水,混合均匀后,取水样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对照识别你观察到的每一种生物,同时估计一下你的样本中每一种生物的相对密度。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④每隔3 d,用滴管分别取烧杯表层、靠近烧杯侧壁的表层以下、烧杯底的水样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对照原生动物的图谱,识别你观察到的每一种生物,同时估计一下你的样本中每一种生物的相对密度。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⑤当你观察到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别发生明显的变化时,可结束实验,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回收溶液。
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请分析:
(1)干稻草加水煮沸的目的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2)设置加蒸馏水的烧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这个群落变化的因素有________(答出两项即可)
(4)观测到的生物最可能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预测一下,烧杯中的原生动物将会________(填“增多”或“消亡”),其中变化较快的是________(填“A”或“B”)烧杯。2·1·c·n·j·y
答案:(1)①灭菌 ②提供有机物 (2)对照 (3)有机物、温度(水质、酸碱度等) (4)空气和加入的池塘水 (5)消亡【来源:21cnj*y.co*m】
A
课件34张PPT。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互动探究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 代替 演变 物种组成 从未有过生物生长 虽有过生物生长但 已被彻底消灭了 原生裸地 原生演替 地衣、苔藓 灌木 森林 严重破坏 次生裸地 次生裸地 4.演替类型比较解析:逐项分析如下:
答案:D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 外界环境 内部环境的变化 动态变化 环境条件的变化 外界因子的变化 群落本身对环境作用 远远超过 促进 抑制 改造 重建 课堂小结训练落实篇
滚动检测7 生物群落的演替(A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在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
解析:种群是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作用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并非只包括成熟个体。K值是环境最大容纳量,合理密植不能超过此值;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是稳定型种群的年龄结构特点。21·cn·jy·com
答案:D
2.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结构
答案:C
3.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呈现“J”型曲线的种群中无种群密度的改变
B.“S”型曲线的增长率最终变为0时,种群达到其环境容纳量
C.如果种群数量的年增长率为0,则种群中无繁殖现象
D.种群增长曲线同数学方程式一样,能精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解析:“J”型曲线和“S”型曲线都能直观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但不能精确反映其种群数量的变化;“J”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一直在增加;“S”型曲线有环境容纳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增长率为0,但此时种群内仍有出生和死亡,只是二者达到了相对平衡。
答案:B
4.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某种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在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在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在K值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近似相等,种群数量保持动态平衡。在渔业生产上,当种群数量超过K/2即可捕捞一部分,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2,可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答案:C
5.下列生物之间食物竞争最激烈的是(  )
A.马和羊 B.蛙和鱼
C.狼和鹿 D.噬菌体和细菌
解析: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竞争、寄生、捕食等。C项中,狼以鹿为食物,二者属于捕食关系;D项中,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体内,属于寄生关系;A和B项符合竞争关系,但蛙是两栖类,以昆虫为食,鱼类生活在水中,在食物竞争上不激烈;马和羊都是食草动物,生活环境相似,生态要求较为一致,故竞争激烈。
答案:A
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解析:种群的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答案:B
7.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
A.一个池塘中的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的丰富度高于鲤鱼
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的丰富度高于乙池塘
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
D.不同的群落,物种的丰富度是定值
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根据丰富度的概念不难分析得出正确选项。
答案:C
8.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近年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屡被发现。课外研究小组的同学对路旁一片闲散地中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龙葵
3.0
2.0
0.4
0
0
A.对豚草等植物的调查应该采用样方法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减小
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将会增加
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用此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做到随机取样;通过上表分析可知,该地区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减少,动物以植物作为食物来源,因此该地区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也将减少。21教育网
答案:D
9.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21cnjy.com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解析:一个物种迁入新环境后,起初环境条件(食物、空间充足)优越,天敌少,表现出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增多,环境阻力使种群增长速度减缓,表现为“S”型曲线。从给出的种群增长率曲线可以看出,第10年增长率最快,此时相当于K/2水平(200只),环境负荷量为K值,即400只。
答案:D
10.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呈片状分布现象
解析:①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
②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来源:21cnj*y.co*m】
③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
④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湿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A
11.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P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以R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火灾后的森林依次出现杂草、灌木林、乔木林,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B.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与群落的演替无关
C.P/R比率可以作为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
D.当P/R接近或等于1,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物收支平衡,群落演替不再进行
答案:C
12.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他
鱼种a
单养
0.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05
0.55
鱼种b
单养
0.43
0.23
0.01
0.33
混养
0.40
0.12
0.04
0.44
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②单养时鱼种b多出没在池底 ③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④混养时鱼种a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 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解析:混合放养有利于资源和空间的充分利用。由表格中单养和混养时检测出的鱼胃内食物可知:单养时鱼种a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鱼种b也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说明单养时鱼种a与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混养时鱼种a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说明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主要以植物中的动物为食,说明混养时鱼种b仍多出没在植丛中。www.21-cn-jy.com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0分)下图为种群的两种存活曲线,请回答:
(1)如果I是养牛场的牛群,则表示牧场经营很正常,它属于________型,其特点是________个体很多,而________个体很少,则种群的________会越来越大。
(2)如果Ⅱ是养鸡场的鸡群,则表示这个鸡场已陷入危机,经营者必须采取的措施是:①留下________鸡,处理________鸡;②要保持________多________少的性别比例;③购入或孵化出大量________,施以良好的________,使它有很高的________,让衰退型转化为________。2·1·c·n·j·y
解析:该题中,Ⅰ存活曲线符合上述的第一种情况:存活曲线呈凸型。在养牛场的牛群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所以是增长型。而Ⅱ存活曲线表明幼年、成年的鸡少,是衰退型,所以要加强管理,使其成为增长型,才能使鸡场维持下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增长 幼年 老年 密度 (2)①幼年、成年 老年 ②雌 雄 ③幼年鸡 饲养条件 成活率 增长型21·世纪*教育网
14.(10分)右图表示某鼠群迁入一个有利于繁殖的生存环境后的数量增长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鼠增长的“________”型曲线。
(2)这个鼠群繁殖速度最快在________点左右。
(3)鼠群繁殖开始受到限制在________点左右。
(4)鼠群数量最大值(K值)在________点,最小值在________点。
(5)DE段较BD段增长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版权所有:21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是以鼠的增长为背景的图表题,审题时只要抓住曲线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即可。曲线没有无限的上升,而是达到一定值(即K值)后不变,说明应是“S”型曲线,然后联系“S”型曲线的特点及制约因素即可解答。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1)S (2)D (3)E (4)F C (5)当鼠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鼠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鼠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从而使鼠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21*cnjy*com
15.(10分)图示铜污染对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上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图a和b 中虚线左侧曲线表示它们在含铜浓度分别为10ug/L及30ug/L的培养液中的数量变化情况,虚线右侧曲线表示它们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a            b
(1)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2)图a显示的结果表明,第21天与第5天相比,甲与乙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3)比较a、b两图,还能得出哪些结论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解析:分析图a和图b可以看出,在有污染的情况下,甲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乙优势明显。
答案:(1)竞争 (2)优势(地位)
(3)①在有污染的情况下,甲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乙优势明显;②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甲的优势更明显;③环境改变可导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逆转)。www-2-1-cnjy-com
16.(10分)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身体________,不适合用于直接去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1-c-n-j-y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1*cnjy*com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解析:进行种群密度的估测时,要根据生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跳虫生活在湿润的环境条件下。酒精可防腐,也可用于标本固定。有共同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就会构成竞争关系。
答案:(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滚动检测8 生物群落的演替(B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正确方法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
B.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野兔的种群密度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昆虫卵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解析: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志重捕法。但对于相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采用样方法。
答案:A
2.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
B.t1~t2时间内甲、乙种群呈“S”型增长,甲种群从t2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C.t2~t3时间内甲、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t3~t5时间内甲、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
解析:由图像可知,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根据图的走势,甲的竞争能力小于乙,竞争的强度开始较弱,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后减弱,A项正确;t1~t2时间内,根据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甲、乙种群呈“J”型增长,由于存在竞争关系,在t1后就可能存在环境阻力,B项错误;t2~t3时间内甲曲线虽呈下降趋势,但是这段时间内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只不过增长速率较t2时慢,C项正确;t3~t5时间内甲种群属于衰退型,乙种群属于增长型。
答案:B
3.在一鲑鱼养殖场进行了一次密度实验,下图是初始密度和最后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图。最后密度的取样是在鱼塘中的鲑鱼产新一代鱼之前完成的。如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即当初始密度高时,最后密度不再依初始密度变化(  )
A.鱼塘中有害废物的积累
B.死亡率刚好补偿出生率而影响密度
C.死亡率过度补偿出生率而影响密度
D.出生率不足以补偿死亡率而影响密度
答案:B
4.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
C.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解析: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C段种群增长率虽然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还是逐渐增加的,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由于种群数量增加,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自然状态下空间和资源总是有限的,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21cnjy.com
答案:B
5.下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图中曲线的标号与下列各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来源:21cnj*y.co*m】
①种群数量最大的点 ②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 ③该种群迁入后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 ④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捕获后种群数量应该在图中的哪一点




A
b
a
c
d
B
d
c
b
a
C
d
b
c
b
D
c
a
d
c
解析:K值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当曲线斜率最大时,即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时,即为明显偏离“J”型增长曲线时,捕获量应该以剩余量等于K/2时为标准,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www.21-cn-jy.com
答案:C
6.为了减少某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
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右图表示对这两个种群
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在Ⅰ时期,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B.在Ⅱ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C.在Ⅲ时期,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作用
D.随着害虫的进一步减少,蜘蛛数量最终会减少到零
解析:害虫和蜘蛛是捕食关系,当害虫较多的时候,蜘蛛由于食物丰富而增多,但蜘蛛的增多会吃掉更多的害虫,害虫会减少,此时蜘蛛也会因为缺乏食物而减少;通过这种相互作用,最终使害虫和蜘蛛的数量都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长期共存。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点拨:在自然界中,捕食者往往无法将被捕食者全部捕食。
答案:C
7.分析以下实例,正确的是(  )
①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 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臀部白斑以告诉同类
③小丑鱼喜欢在有毒的海葵触手间活动,以求保护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⑤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
选项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A






B


①③



C






D


①⑤



解析:白蚁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依靠其消化道中的鞭毛虫将纤维素分解成糖类供白蚁生存,两种生物互利共生。小丑鱼和海葵之间也是互利共生。榕树的气生根将其他树木缠死,是竞争。白尾鹿遇危险将尾巴高举露出臀部白斑以警示同伴,是种内互助。【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B
8.在某一生态保护区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互不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则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C.捕食者种群数量受被捕食者控制,但被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D.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解析:捕食关系是生物界最常见的种间关系之一,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影响,当被捕食者数量增加时,捕食者由于食物增加而数量增加;当捕食者数量增加时,被捕食者由于被大量捕食而数量减少,这又会使捕食者数量减少。
答案:B
9.下面对于种间相互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种间生态位重叠越大,竞争越激烈
B.激烈的种内竞争引起食性分化
C.为保护雷鸟种群且使其数量增加,应尽量捕杀雷鸟的天敌
D.受保护的没有动物牧食的草场,生物生产力大于有动物牧食的草场
解析:种间生态位重叠越大,说明它们的共同需求越多,则其竞争越激烈。食性的分化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在繁殖过程中,出现了食性发生分化的个体,这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从而比其他个体有更大的生存机会并把其基因在种群中扩散,这才实现了食性分化。比较健康的种间关系,不是一方被消灭,或另一方被淘汰,而是在共同的生活范围内,各种生物按适当的比例和谐共存。
点拨:我们保护某种生物并非只让环境中只有这一种生物存在,如果这样做,反而破坏了长期进化而来的平衡机制,不利于其生存。21·世纪*教育网
答案:A
10.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演替,才叫做初生演替,该地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答案:B
11.下图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
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大
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
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破坏整个系统稳定性
解析:由图可知,环境的变化对群落甲的影响大,几乎对群落乙没有什么影响,所以B错误;群落甲虽然受环境的影响大,但是并不完全相同,所以群落甲仍然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所以C项正确;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是所有群落的特点,所以A项错误;群落甲的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破坏,所以D项错误。2·1·c·n·j·y
答案:C
12.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解析:图中1、2、3都可以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图1中的a点与图3中的e点及图2中的c点的增长率对应;图1中的b点与图3中的f点及图2中的d点的增长率对应;图1、2、3中的b、d、f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图2中c表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www-2-1-cnjy-com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0分)棉蚜虫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林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2-1-c-n-j-y
调查日期
(月—日)
棉蚜数量
(只/株)
6—10
0.42
6—15
4.79
6—20
41.58
6—25
261.73
6—30
1181.94
7—5
1976.96
7—10
2175.63
7—15
2171.46
7—20
2173.23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________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在________(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________。(增大、不变、减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法、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寄生关系有两点,1、寄生虫必须生活在寄主体内或体表;2、必须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以上两点棉蚜虫与棉花植株都满足。苏教版必修三P58“继续探究”中有关于昆虫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的叙述。样方法主要适用于活动能力弱的生物。从上表数据中得知到7月10日种群增长就停止了,说明达到 了环境容纳量即K值。由此可知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量最大,应在6月30日。长期使用农药,不断选择出具有抗药性的棉蚜虫,淘汰没有抗药性的棉蚜虫,最终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1)寄生 (2)样方 “S” 6—30 (3)增大
14.(10分)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21·cn·jy·com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类似。  21*cnjy*com
解析:(1)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出处:21教育名师】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0~15天内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 只/mL(600只/20 mL)。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这样一来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版权所有:21教育】
注意此时的数量变化曲线对于物种和环境分析非常重要,是下面解题关键。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注意了类似两个字非常重要,是解此小题的突破口。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的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D和E。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的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B和F。21*cnjy*com
因此,此题既考查了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的知识,同时又是一个曲线识图题,三种生物数量不多,但对应三种不同环境,这样分析起来就比较复杂和困难了,如对于这六条曲线分析不清楚,此题就不能正确解答。解此题的关键就是要读好题,审清题,抓条件,找关键,求对应,进行类推。此题属理解应用题,为难题。
答案:(1)出生率 死亡率 30 只/mL
(2)①D和E 垂直 ②B和F
15.(20分)为研究酵母菌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共4组实验,用1 000 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组
A
B
C
D
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
4.0
4.0
0.8
0.8
培养液体积/mL
200
800
200
800
(1)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_组、________组和________组的结果。
(2)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
(3)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21教育网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氧气和物质来源通常是微生物生长的限制因素,并且物质来源是首要限制因素,所以①、②曲线分别代表B组、A组,③、④分别是D组、C组。用1 000 mL 的锥形瓶盛有200 mL 组要首先达到最高值。(4)在实验过程中,要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的样液也不能直接取样计数,而应该稀释后再计数。(5)实验结束后,应该首先浸泡,再用大量清水冲洗,而不能擦洗。
答案:(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 (3)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质供应较少 (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 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 (5)浸泡和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