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制裁(cái) 恍若(huǎng) 赃物(zāng) 富丽堂皇(táng)
B.琉璃(liúli) 瞥见(piē) 绸缎(chóu) 荡然无存(dàng)
C.珐琅(fàláng) 给予(gěi) 劫掠(jié) 丰功伟绩(jì)
D.惊骇(hài) 箱箧(qiè) 晨曦(xī) 不可名状(zhuàng)
2.填空。
(1)本文作者雨果是 (国别)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 《 》等。
(2)书信一般由六个部分构成: 、问候语、 、祝颂语、 、 。
3.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金钱面前,他终究是没有抵住诱惑,为民造福的初心已经荡然无存。
B.向来落后的他这次竟然跑了第一,真令人不可名状。
C.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人们称它为“金銮殿”,这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D.每一次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都让人更加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修辞的一项是( )
A.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
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B.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
满了箱箧。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5.下列复句的类型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池塘里的荷叶虽然是绿油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B.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C.这道理听起来不错,可是你应该考虑自己的具体情况。
D.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________。________,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①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②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③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④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⑤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⑥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A.②④⑤①⑥③ B.①③⑤⑥②④
C.②⑤⑥③④① D.③⑤②①④⑥
7.下面语段中画线的三个句子中有两句有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 法国作家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发表声明斥责日本的侵华行为。② 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人格精神上,更在文学上、物理学上。
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是雨果这样的,就是爱因斯坦这样的,③ 不仅仅对自己的专业有判断力,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却能公开地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8.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必须捍卫。基于对历史的惨痛感知,中国人民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壮大必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壮大。
这一段话表明了习近平主席鲜明的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你从这几句话中听出了哪三个信息?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回答问题。
9.选文第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10.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
事情。
11.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理所当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也
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品格和胸怀?
12.“这个奇迹”指__________。“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____________。
13.文中有很多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试着找出一句写在下面,并谈谈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4.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断壁残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我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渺的湖水,我走啊走,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白玉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里,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晏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模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流泪……
(有删改)
15.圆明园哭泣的原因有哪些?
16.作者写自己两次去圆明园的经历都谈到了“流泪”这一细节,试分析两次流泪所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17.从文中找出一句描写环境的句子,说说作者这样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近几年,人们一直号召重建圆明园。你对重建圆明园持什么态度?请说说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废墟的召唤
宗 璞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牙儿的轮廓。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与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然而我没有为这斗争过么?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呵。那时的我,是何等慷慨激昂,是何等的满怀热忱!但是走的只管走了。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而我们呢?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了。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闭上眼睛。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三十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他不答,他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荡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树旁乱草中窸窣有声,原来有人作画。他正在调色板上蘸着颜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样才能把那奇异的色彩捕捉在纸上。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的遗桥了。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桥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桥,也可以的。
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1979年12月
(有删改)
19.文章一至三段整体描绘圆明园废墟,意在突出废墟怎样的现状?
20.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序,按照这一顺序,作者写了哪三方面内容?
21.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写出一处,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2.作者认为废墟在召唤什么?
答案
C 2.(1)法国 悲惨世界 (2)称呼、正文、署名、日期 3.B 4.B 5.B 6.A
7.②句不合逻辑,应将“人格精神上”与“文学上、物理学上”互换位置。③句中关联词误用,应将“却”改为“并且”或“而且”。
8、示例:①捍卫和平;②维护世界和平;③发展壮大世界和平的力量。
9、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奇迹”是对上段描写的圆明园的总括赞美,“消失”引出下文英法的强盗行径。这一句独立成段,在内容上与前文形成强烈反差,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极端愤慨之情。
10、“文明”“野蛮”等词语,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写出了英、法这两个国家的政府颠倒黑白、厚颜无耻的丑恶嘴脸。
11、这充分表现了雨果公正、人道、是非分明的品格和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的宽广胸怀。
12.圆明园 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圆明园
13.示例: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蕴含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的强烈谴责。
14.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
15.①无比辉煌灿烂的建筑艺术与文化结晶被毁于一旦;②现代社会,人们逐渐淡忘了那段历史,变得麻木而无知。
16.第一次流泪表现了作者为圆明园的惨痛历史而伤痛,为民族的耻辱历史而感到悲伤。第二次流泪表现了作者对人们精神匮乏的无奈,对人们不理解废墟的价值的愤怒与悲哀。
17.示例:“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通过对凄凉环境的描写,烘托了人物悲痛的心情。
18.示例:我不同意重建圆明园。因为圆明园废墟可以让中华儿女永远记住这段刻骨铭心的耻辱,它告诫子孙后代要发奋图强,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19、突出废墟凝固、停滞的现状。
20、写了以下三方面内容:(1) 描绘圆明园废墟。(2) 描绘风声,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凝固的历史。(3) 对话青年,投身变革的浪潮中。(意思对即可)
21、答案示例一:粉红色的天空与寒鸦,晚霞的艳丽、西山的娇红与空气中的寒意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景色中感受到作者的心情由阴到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答案示例二:枯梗与绮辉,西山的鲜嫩润泽与浅淡的光照下的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鲜明的对比之中更显出这天空红日、西山的美丽可爱,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从而体现出作者对未来的憧憬。(意思对即可)
22、召唤我们不忘国耻,响应时代的召唤,积极投身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变革中。(或:“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