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实例的是( )
A.池塘中的鱼 B.池塘中的动物
C.池塘中的生物 D.一个池塘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非生物环境。选项A、B、C只包含了部分或全部生物,而没有非生物环境,成分不完整。只有D选项既包括了其中的生物,又包括了非生物环境。
答案:D
2.下列选项中,最可能属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A.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B.次级消费者、厌氧生物
C.分解者、腐生生物
D.生产者、异养生物
解析: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级之间相差一级;次级消费者不是厌氧生物;生产者应该是自养生物;分解者则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答案:C
3.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
A.物种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解析: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森林及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二是自然历史遗迹自然保护区,三是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要想保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就必须连其生存环境一起保护,即保护整个生态系统,才能达到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的目的。
答案:D
4.一个自然群落中的一条普通食物链的顺序是( )
A.自养生物→食草动物→异养生物
B.自养生物→食草动物→次级消费者
C.异养生物→食草动物→次级消费者
D.自养生物→次级消费者→异养生物
解析:教材中介绍的食物链是由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构成的,体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不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这种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绿色植物,然后是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大小不一的各级肉食性动物。
答案:B
5.下列有关生物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B.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积累越多则其生物量越大
C.生物量的单位通常用g/m2或J/m2表示
D.生物量只能用于植物不能用于动物
解析:生物量既可用于植物,也可用于动物。
答案:D
6.一只狼吃掉了一只羊,将羊的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则这部分被转化的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初级生产量 B.生物量
C.次级生产量 D.呼吸量
解析:狼吃掉羊后进行了第二次有机物质的生产,此属于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
答案:C
7.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后,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解析:由题图可知,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丙→丁→甲→乙,故甲增加,则乙增加,丁减少,而丁减少会导致丙增加。
答案:D
8.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解析: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叶状虫为第二营养级,处于最高营养级的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少。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蜘蛛、蜜雀。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某小岛上,阳光灿烂,水富土肥,花草树木长得郁郁葱葱,树上飞跃着小型益鸟,站着猫头鹰,有鼠、蛇及蛙在活动,还有许多昆虫、真菌和腐烂的动植物尸体。根据上述情况分析回答:
(1)在这个小岛上能否构成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型益鸟是第________营养级。
(3)这小岛的分解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这个小岛上生产者是花草树木,鸟、蛙、蛇等动物是消费者,真菌和动植物尸体上分布的细菌是分解者,阳光、水、土和空气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个小岛具备了生态系统所有的成分,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益鸟是指吃有害昆虫的鸟,属第三营养级。
答案:(1)能。因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
(2)三
(3)真菌和尸体上的细菌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个体的总和,而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不是同一物种。群落是由一个区域内的全部种群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其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解析:除生产者、初级消费者营养级固定以外,其他消费者的营养级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A错;并不是所有细菌都为分解者,寄生细菌为消费者,腐生细菌为分解者,故D错;有的动物是分解者,如蜣螂,所以B错。
答案:C
4.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牛、羊、鹿是消费者,蜣螂、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与真菌等是分解者,此外还包括了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无机环境,即它们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的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是三种动物的总称,每一种动物会涉及到很多具体种类,因而不能把它们中的牛、羊、鹿仅看作是3个种群;它们中的动物只是其中一类生物,并不包括该环境中的所有生物,与群落概念不符。
答案:D
5.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不能确定
解析:根据箭头的关系可判断a、b、c分别是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答案:B
6.有关下图的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有两条捕食链
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该群落中狐为第三、四营养级
解析:在捕食链中分解者细菌不占有营养级,故C错;狐与鸟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故B错;该图示应理解为生态系统,故D错。
答案:A
7.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 ,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解析:在这个食物网中,从生产者到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不重复的食物链有①A→B→H;②A→C→D→H;③A→C→F→G→H;④A→E→D→H;⑤A→E→F→G→H共五条,故A项表述正确。在该食物网的五条食物链中,H分别处于第三(链①中)、第四(链②、④中)和第五(链③、⑤中)营养级,故B项表述也正确。先要清楚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关系,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而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C项表述不正确。在该食物网中,若C种群的数量下降,则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B或E)来弥补,通过食物网中生物的这种相互补偿、相互制约的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可维持平衡状态,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故D项表述正确。
答案:C
8.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鹰同时占有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分别是( )
A.次级、三级消费者;第二、三营养级
B.次级、四级消费者;第三、四营养级
C.三级、四级消费者;第三、五营养级
D.次级、四级消费者;第三、五营养级
解析:在捕食关系的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绿色植物,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如昆虫、鼠为初级消费者,从草→鼠→鹰这条食物链来看,鹰为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从草→昆虫→蛙→蛇→鹰这条食物链来看,鹰为第五营养级,为四级消费者。题中A、B、C三选项都是不正确的。
答案:D
9.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这是由于( )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种类最多
B.消费者不都只以一种生物为食
C.能量在各营养级中流动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正是因为各级消费者不都只以一种生物为食,而一种生物可被多种消费者所食,才形成了网状的捕食关系——食物网。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0.在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蛇全部被捉光。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食物网中,哪种生物数量会大量减少?________。
(2)哪种生物数量会有增加的趋势?________。
解析:从上述食物网中可看出,蛇既是山猫的天敌,又是鹰的食物,而鹰是兔的天敌。因此,当蛇全部被捉光后,山猫没有天敌捕食,数量剧增。鹰将更多地以兔为食,保持数量基本稳定,同时山猫也是兔的天敌,山猫增多必将导致兔减少。因而蛇捉光后必然引起山猫增多及兔减少。
答案:(1)兔 (2)山猫
11.请据图回答:
(1)图解表示一个________的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阳光是它的________。
(2)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________;含能量最少的生物类群是________。
(3)蛇占有________条食物链,占有的营养级有________。
(4)若螳螂全部迁走,则黄雀的数量将会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动植物尸体是图中的________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作用分解的。
解析:由于图解中含有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所以这是一个生态系统,而阳光是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第一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而蛇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根据食物链的概念不难得出蛇所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而如果螳螂全部迁走,食物网变得简单,能量的损耗减少,黄雀得到的能量相应就会增多,进而引起其数量增多。动植物的遗体等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呼吸作用包括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两种方式。
答案:(1)生态系统 能源
(2)绿色植物 蛇
(3)2 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4)增多 黄雀由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变成了单纯的第三营养级,减少了能量的损耗
(5)细菌 需氧呼吸 厌氧呼吸
研究学习
食物链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及推断
1.先确定生产者,再确定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依次类推。
2.某一动物的食物来源既有生产者又有消费者,则其食性为杂食性动物。
3.确定食物链时第一营养级一定为生产者。
4.食物网中只能出现捕食和竞争两种关系,不能出现寄生、腐生生物。
下面表格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相应动物右边格中的√表示此动物胃中含有的生物),请据表分析回答:
植物
食植昆虫
食虫昆虫
蛙
食虫鸟
鼠
蛇
鹰
食植昆虫
√
食虫昆虫
√
蛙
√
√
食虫鸟
√
√
鼠
√
蛇
√
√
√
鹰
√
√
√
(1)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鹰处于第五营养级的食物链有________条。
(3)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
(4)要使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________。
解析:关于食物链的数目,一定要从生产者开始到该链的最高级为止,中间不能停,也不能从中间开始;不同食物链生物之间的关系不同,蛇吃食虫鸟或鼠等时与鹰的关系为竞争,鹰吃蛇时为捕食关系;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答案:(1)8 (2)3 (3)竞争和捕食 (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课件43张PPT。第六章 生态系统 美国白蛾成虫 美国白蛾幼虫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略) 飞翔的丹顶鹤 食物链和生物放大 取食和被取食 生产者 单方向 活的动植物 死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 腐食食物链 捕食食物链 能量 物质 移动和浓缩 食物链 富集 危害 许多食物链 复杂 简单 热带雨林 苔原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全部生物 少 数量 生物量 能量 数量 数量 生物量 能量 逐渐减少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不包括各营养级的呼吸量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
D.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解析:考查能量流动的过程及途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并且是逐级递减的。
答案:B
2.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和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d B.a>b+d
C.a<b+d D.a<c+d
解析:一个生态系统中,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数值是最大的,这些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随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沿着食物链流入初级消费者。能量依次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下去。
答案:B
3.图示为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若E生物种群总能量为7.1×109 kJ,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 kJ。从理论上计算,A储存的总能量最少为( )
A.7.1×108 kJ B.4.8×107 kJ
C.5.95×107 kJ D.2.3×107 kJ
解析:由图可知,D为生产者,要使A获得的能量最少,则必须保证三个条件:一是能量来源途径要最少,二是能量传递效率要最低,三是食物链要最长。故从理论上讲,与A储存的能量最少相关的食物链不可能是D→A,也不可能是D→A、D→E→C→A同时存在,只能是D→E→C→A。为此,E的能量在传给A的途径中,只有确保①E在传给B时用去的能量最多,②E的总能量减去传给B的后再传给C时效率最低,③C在传给A时效率最低,结果才能使A获得的能量最少,所以据此计算得A储存的总能量最少为(7.1×109kJ-2.3×108 J÷10% )×10% ×10% =4.8×107 kJ。
答案:B
4.在 的营养结构中,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以鸟类同化的总能量中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x轴,植物供能总量为y轴,下图中绘制的相关曲线是( )
解析:设鸟获得的总能量为常数a,则鸟从昆虫获得能量为x,从植物直接获得能量为a-x,可列式为x×10×10+(a-x)×10=y,即y=10a+90x。根据此方程式可知,D正确。
答案:D
5.右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和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
D.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细胞呼吸
解析:分析该图,由1??4的关系可知两者为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两种成分,而1、2、3各有箭头指向4,故4代表无机环境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为生产者,2为消费者,3为分解者。A选项1、2、3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才可构成群落。B选项3(分解者)中有真核生物,如某些真菌和动物。D选项①代表捕食,②代表细胞呼吸,③代表光合作用。
答案:C
6.在碳循环中,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作用是( )
①呼吸作用 ②光合作用 ③摄食作用 ④化能合成作用
⑤硝化作用 ⑥反硝化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⑤⑥
解析:能够将CO2转化为有机物的生理作用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故选C。
答案:C
7.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主要是依靠光合作用固定的
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的
C.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时,大气中的CO2即可维持稳定
D.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
解析:大气中CO2的来源途径有3个: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②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以C错。
答案:C
8.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B.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存在于生物群落中
D.不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
解析:负反馈调节存在于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以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__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__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______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__和________形式存在。
(5)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结合在一起。
解析:在无机环境中,碳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为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答案:(1)C 生产者 (2)CO2 消费者 分解者
(3)光合 呼吸 分解 (4)化石燃料 CO2 碳酸盐
(5)能量流动
10.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值,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 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 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________。
(4)由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是:
①各营养级生物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次是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还有少数能量被________利用。
解析:(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即118 872-118 761=111(百万千焦)。
(2)能量的传递效率也就是能量的利用率,等于后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与该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之比,即15.0/111×100% ≈13.5% (A→B);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3.0/15×100% =20%(B→C)。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的能量的百分比为1.8/3.0×100% =60% 。
(4)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主要是由于每一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而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并且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植物的残枝败叶或动植物遗体等直接传给了分解者。
答案:(1)111 生产者
(2)13.5 20
(3)60%
(4)①呼吸作用消耗 ②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③分解者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解析:菌种在有氧条件下,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所以主要分解的是有机物。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圈范围内,生态系统中必须有生产者,这样才有能量的输入,因该反应中无生产者,故不存在能量输入。
答案:B
2.如图,若食物网中猫头鹰每增加20 g体重,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A.200 g B.250 g
C.500 g D.100 g
解析:兔与鼠同属第二营养级,根据题意,可列出计算式20÷20%÷20%=500 g。
答案:C
3.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丁代表大气中的CO2库。下图中能正确代表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的是( )
解析:只有甲与丁之间应为双向箭头,而其他应为单向箭头。
答案:B
4.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
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过度放牧,使草原植被遭到破坏,使其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家羊是牧民从草原原有物种中驯化而来的,并不能算是外来物种,所以就不能称为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一般是本地生态系统中没有的,而从别的生态系统进入的物种)。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黄羊与家羊在食物、空间等方面都存在竞争关系;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控制过度放牧,保护草原生态是必需的,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但是可以有效调控。
答案:B
5.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生物圈的功能上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人类排放的废物增加
B.能量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C.自动净化能力被阻断
D.物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解析:环境污染的形成是由于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超过了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生物圈作为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具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功能,使生物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生物吸收等,其中以后者为主。生物圈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三级结构是物质循环的闭环回路。当废物释放量超过净化能力时,物质循环的回路部分阻断,造成环境污染。故答案选D。
答案:D
6.下列哪个图能正确表示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 )
解析:A图是种群的“S”形增长曲线,描述了一个生态系统从开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B图是种群的“J”形增长曲线,是一个发展中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稳定状态的生态环境中,任何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都如D图所示,在一定的数量上稳定的波动,而不是C图所示数量一直不变。
答案:D
7.许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下面列举的在设计小生态瓶时应遵循的原理中,不合理的是( )
A.瓶中动物与植物之间应有捕食关系
B.瓶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经常向瓶中通气,保证瓶中生物的呼吸
D.瓶中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
解析:小生态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应密闭。生物呼吸所需的氧气由生产者提供。
答案:C
8.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解析:早期的调节使藻类数量趋于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的调节使水蚤的数量远离平衡状态,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9.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过程是________的________作用,呼吸类型具体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类型。
(2)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________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表示)。
(4)碳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__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5)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图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箭头,是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因为这是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如果没有这一光合作用的途径,碳循环便不能进行;图中A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它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同时产生CO2,与此本质相同的是B和C,它们都是呼吸作用,而D则是燃烧释放CO2,不属于生物的呼吸作用;(4)(5)小题主要考查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答案:(1)分解者 分解 需氧呼吸 厌氧呼吸
(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
(3)B、C
(4)CO2或碳酸盐 CO2 能量流动
(5)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10.某草原上长期生活着的野兔、狐和狼,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经测定,其各种生物所含能量如下表[能量单位:kJ/(km2·年)],请回答:
生物种类
草
野兔
狐
狼
所含能量
9.5×109
1.5×109
0.2×109
0.13×109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__,它由草的________作用所固定,经逐级流动,到第________营养级能量最少。
(2)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x(kJ/km2·年),那么x的数值应是( )
A.x=9.5×109
B.x>9.5×109
C.x<9.5×109
D.x≤9.5×109
(3)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知识点。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它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在食物链中,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所以最高营养级所获能量最少,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便是第四营养级(狼)的能量最少。草原作为生态系统,通常它的面积会大于1 km2,而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而在每年每平方千米草固定9.5×109 kJ的能量,则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定大于此数。该生态系统共有四种生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兔食草,而狼、狐食兔,同时狼食狐,所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下:。
答案:(1)太阳光 光合 四 (2)B
(3)
11.某同学做了一个生态系统功能的实验,他在一只透明的玻璃缸内装入适量的水和河泥,水中养了几条小鱼和适量的水藻,然后把缸口密封起来与外界隔绝,制成一个小型人工生态系统。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
(1)要保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缸内的小鱼能较长时间生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藻生活所需要的矿质养料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绘出玻璃缸内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及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两种最基本的生物因素,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来源,并为之提供O2,消费者为生产者提供CO2,而分解者则分解水藻、鱼的遗体、粪便等为生产者提供无机营养,从而使该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得以循环利用。但由于能量在流经每一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且各营养级生物不能利用热能,故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正常流动,必须源源不断地供应能量。
答案:(1)把玻璃缸放在光下,保证该人工生态系统有充足的能量来源
(2)水藻为鱼提供需要的有机物和氧气
(3)河泥中的腐生微生物分解的鱼粪、尿等有机物
(4)如下图所示
研究学习
生态系统探究实验规律总结
由于实验题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同时,能够较好地体现高考对“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因而针对生态系统的实验题在近年高考题中屡屡出现,常见题型因考查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自主设计型、补充完善型和判断改错型,还可分为探究型或验证型。解答的基本步骤包括:
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目的、把握实验原理。
第二步:依据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器材,确定实验现象的观察指标与方法。
第三步:理清实验思路,在遵循实验原则(对照、单一变量、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平行重复)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及记录数据和现象所需的表格。
第四步:实施实验过程,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第五步:全面分析实验现象与数据,准确得出实验结论。应注意的是,实验结论的正确得出除应对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外,还应考虑无关变量的影响,分析实验误差。
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①该鱼在t3后,种群数量变化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②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______型。
③这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调节。
(2)这个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通过______和______,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此时遇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如果遇到严重污染,将导致大多数植物死亡,使河流内的氧浓度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终水质恶化,水生动物也大量死亡,在这种条件下,异化作用类型为________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将动植物尸体中的________等有机物分解产生硫化氢、氨等气体。
解析:(1)种群增长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表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推移会下降,直到种群增长率为零。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样的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抵抗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但是外来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答案:(1)①不再增长 种内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加
②增长 ③负反馈
(2)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植物大量死亡,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减少,需氧型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 厌氧型 蛋白质
课件63张PPT。第三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猪笼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植物 太阳能 食物链 10% 少 小 少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相对封闭 恒定 重复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50 扩散作用 温室效应 (2)比较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所有成分 自我调节 反馈 其他成分 最初 抑制和减弱 加速 远离 物种 复杂化 完善化 结构和功能 经济 社会 生态 生态 ②实例:见下面图解。
第五章 群落 本章测试1(浙科版必修3)
一、选择题(共60分)
1.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把CO2释放到大气中有许多种形式,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B.化学燃料的综合作用
C.分解者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D.化工厂对碳酸盐的分解作用
解析:A、B、C、D四个选项都可以释放CO2,但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主要流向动物体内,故由动植物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最多。
答案:A
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解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直接或间接通过食物形成的联系,叫食物链,而由许多条食物链组成食物网。在食物链中,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被消耗,所以食物链的环节数不可能是无限的,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同时一种生物可以捕食几种生物,所以一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固定的,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除有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等其他关系。
答案:C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森林生态系统的高
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
C.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D.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同化有机物获得能量
解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生物种类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生物种类越繁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高;由于能量传递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只有在人的主导作用下,农田生态系统才能总是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
答案:B
4.假设你流落在荒凉的孤岛上,只有少量玉米和鸡可以食用,那么使你自己活得时间最长的办法是( )
A.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然后吃鸡
C.用玉米喂鸡,然后吃鸡
D.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流经食物链中每一环节时的传递效率仅为10%~20%。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短,消耗的能量就越少。
答案:A
5.在自然条件下,下列不符合生态系统正常发展方向的是( )
A.物种组成多样化 B.营养结构复杂化
C.功能完善化 D.食物链缩短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化、功能完善化和营养结构复杂化,可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人为缩短食物链,如围湖造田等,会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不是生态系统发展的正常方向。
答案:D
6.生态环境中某些重金属对生物体产生危害是通过( )
A.氧化作用 B.还原作用
C.富营养化 D.生物放大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和掌握富营养化和生物放大的概念。生态环境中某些重金属是通过富集作用在生物体内积累、浓缩,从而对生物造成危害的。
答案:D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当狼吃掉了一只兔子时,狼不可能获得兔子的全部能量
B.当狼捕食兔子并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且逐级递减的,呈正金字塔形;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即能量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因此,A、C、D三项说法都正确。
答案:B
8.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参考如下模型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
B.研究能量流经某一种群的能量时,要考虑到能量被利用和未被利用等方面
C.模型中的“能量输入”就是捕食者的捕食
D.模型中的“能量散失”主要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解析: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将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研究流经某一种群的能量时,需考虑被利用和未被利用等方面。模型中的“能量输入”指的是捕食者的同化量。
答案:C
9.某乡村有一口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里洗衣服,可第二天清晨塘水依然清澈如故。这反映了生态系统自身的( )
A.正反馈调节 B.生物放大
C.负反馈调节 D.生物固氮
解析:题中的实例反映了池塘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调节能力。
答案:C
10.下列术语中,阐述生态系统的是( )
A.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B.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C.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解析: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A论述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特例,即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答案:D
11.生态系统内,食物网越复杂,说明( )
A.生产者的个体数量过多
B.消费者的个体数量多
C.消费者的种类越多
D.分解者的种类越多
解析:生态系统食物网越复杂,生物种类也就越多;分解者不属于捕食链的环节。
答案:C
12.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表示的是( )
A.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
B.各营养级能量利用率的关系
C.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捕食量的关系
D.生物种类与能量的关系
解析:能量金字塔是根据某一时间各营养级能量的多少绘制而成的,研究的是各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20分)(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的太阳能。
(2)分解者通过______和______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____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____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依靠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
所生产的有机物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通过对图进行分析共有3条食物链,兔和鼠作为初级消费者。生物放大是指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所以营养级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答案:(1)CO2 绿色植物固定(或光合作用固定)
(2)需氧呼吸 厌氧呼吸(或发酵)
(3)3 兔和鼠
(4)食物链 营养级
14.(20分)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的种群密度将会______。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个。
解析:从a与b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最初a、b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b的数量开始减少,说明在a、b竞争的过程中,a最终胜利。如果d的数量大量减少,即c的天敌数量减少,导致c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a被大量捕食,使得a的数量锐减。而如果干旱导致a即生产者大量减少,必将使得c和d的种群密度都会相应的减少。生态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抵抗力稳定性,而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等都很低,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也很低。最后一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也是应该识记的,生物公式不多,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答案:(1)竞争 (2)c a (3)降低 (4)恢复力稳定性 低 (5)400
第五章 群落 本章测试2(浙科版必修3)
一、选择题(共60分)
1.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
B.丁和辛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D.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多
解析:食物链越短,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损失的就越少,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少。
答案:D
2.在一个用钢化玻璃做成的封闭的水缸内,如果养着鱼、虾、水蚤等水生动物,还有一些水草和藻类以及一些微生物,开始时它们正好达到了稳态。后来为了取得某些实验结果,进行了遮光处理,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氧气含量减少
B.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C.厌氧微生物数量增多
D.动物数量减少
解析:这个封闭的水缸实际上就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如果进行遮光处理,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阻,二氧化碳利用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氧气产生减少,所以厌氧微生物在这种情况下会增多。植物生长受阻,结果又会导致动物数量减少。
答案:B
3.下列生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食物链是( )
①瓢虫 ②鹰 ③棉花 ④棉蚜 ⑤麻雀 ⑥食蚜蝇
解析:根据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确定。
答案:A
4.右图为物质循环简图,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过程是光合作用
B.⑤过程可以有分解者参与
C.⑥过程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D.本图涉及碳和水的循环
解析:⑥过程代表所有需氧呼吸生物的呼吸作用。
答案:C
5.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解析:生产者包括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它们都属于自养型生物。
答案:D
6.在某一动物种类丰富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B.食物链和食物网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C.各类生物所含有的能量值基本不变
D.各种群的年龄结构维持增长型
解析: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保持动态平衡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的稳定,各个营养级的能量也基本不变。各个种群的数量保持稳定,说明是处在稳定型的年龄结构,而不是增长型。
答案:D
7.“一山不容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观点可以解释为( )
A.虎所需的生活空间很大
B.身强体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
C.虎性情孤独,不群聚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也就越少
解析:考查能量金字塔的特点,随着营养级的升高,损失的能量就越多,而最高营养级所获的能量就越少,该营养级生物生存所需要的生存空间就越大。
答案:D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解析:南方热带雨林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北方森林中的代谢要旺盛的多,这与南方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答案:C
9.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解析:生态系统某营养级生物摄入的能量=同化的总能量+没有吸收利用的能量(存在于该动物粪便、食物残渣等中的能量);生物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答案:A
10.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是(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增加物种的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
解析:A项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物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而且干扰甚至破坏了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变得更不稳定。B项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不能使稳定性进一步提高。D项限制一个演替过程,干扰了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反而降低了稳定性。这是因为演替过程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C项增加物种数目,使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食物链、食物网增多,才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11.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解析:本题借助食物结构改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规律。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吃肉时人的营养级比吃素食时的营养级高,因此能量消耗多,消耗的粮食多。
答案:C
12.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及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表中看出,改造后的生态系统水生植物较多,应是增加了湿地面积,从而使植物多样性加大,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提供生产、生活物质,正确选项为D。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20分)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时间 碳吸收量(kg C·a-1) 碳释放量(kg C·a-1)
A 1.20×1014 1.20×1014
B 1.20×1014 1.26×1014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碳元素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由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则主要依赖于各类生物的呼吸作用。在一个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碳吸收量应该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导致大气中CO2增加并引起全球气温变暖。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答案:(1)光合 呼吸
(2)A 碳吸收量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
(3)碳循环 CO2
(4)光反应 有机物
14.(20分)生物个体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生命系统普遍存在着反馈现象,其稳定性的维持主要是通过______(正、负)反馈来实现的。请以文字、箭头分别构建一个个体稳态和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①个体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以血糖调节为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生态系统以水稻田生态系统为例,水稻田中的主要生物有水稻、食虫鸟与害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大型湖泊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质迅速恶化,呈______(正、负)反馈状态。为减缓其污染,应该控制哪些污染源?(至少2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物体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来实现的,如:血糖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不同营养级之间的生物数量调节等。(2)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质恶化,是一种恶性循环的正反馈调节过程。
答案:(1)负
①
②
(2)正 控制含N、P等污染物的排放,如处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等;对农药、化肥进行合理减量使用
课件15张PPT。章 末 整 合 生态系统结构的层次 生态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