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14-15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 课件+同步精练+章末整合+本章测试:第四章 种群(7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设计】14-15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 课件+同步精练+章末整合+本章测试:第四章 种群(7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11-30 22:07:46

文档简介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一片牧场有8户居民,其中6户养了绵羊,2户养了山羊,共构成了几个种群(  )
A.1个种群 B.2个种群 C.8个种群 D.6个种群
解析: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判断时要符合“同种”和“全部”两个标准。
答案:B
2.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鱼数量
解析:A项杂草不属于种群的概念;B项为水体生物的种群密度;C、D两项的错因同A项。
答案:B
3.下图为某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测其年龄结构应为增长型
B.其年龄结构较接近稳定型
C.该区的人口迅速膨胀
D.该区的未成年人口比重较高
解析:据图可知随时间推移,出生率略呈上升趋势,而死亡率下降,所以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未成年人口比例高,人口会增加。
答案:B
4.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
B.隔离使种群内的个体间停止基因交流,各沿不同方向改变
C.年龄结构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D.从种群特征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种群的出生率
解析: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要受环境中许多因素的制约;隔离使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停止基因交流,由于所处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不同,导致各沿不同方向改变;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种群的年龄结构;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实际上是通过直接控制人口的出生率来限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答案:B
5.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
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以及其他生物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一块棉田中的全部蚜虫
解析:该内容考查种群的概念,其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同种生物、同一地点、总和三个方面。A、B、C都不是指同一种生物。
答案:D
6.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结构见下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
年龄期
个体数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对种群的特征——年龄结构的定义的理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甲种群幼年个体数比较多,老年个体数比较少,所以为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一样多,所以为稳定型;丙种群幼年个体数比较少,老年个体数比较多,所以为衰退型。所以答案选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7.过去人们以为作物播种密度越大,产量越高。在保证营养需要的情况下,有人对小麦的产量与播种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1)根据上图分析,当播种密度过大时,小麦产量将______。
(2)从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当种群密度过大时,小麦的种内斗争加剧,产量不再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
(2)光合作用效率是指植物制造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与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值。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种植过密会使叶片接受光照不足,通风透气差,二氧化碳供应不足。
答案:(1)基本稳定(或不再增加,或略有下降) (2)植株过密,叶片接受光照不足 通风透气差,二氧化碳供应不足
8.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
(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所示。据图分析: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型;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解析:(1)如果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的比例相等,则M∶N=m∶n,从而可得出N=Mn/m=(32×36)/4=288(只),由于测定的是2 hm2样方中的布氏田鼠数量,因此,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2=144(只/hm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捕获有标记的田鼠数量比实际值小,故求得的田鼠总数就比实际值要高。(2)两次捕捉的雄性个体数为18+18=36(只),捕捉的雌性个体数为14+18=32(只),综合两次捕获情况,可知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3)根据“年龄结构”图可知,甲种群属于增长型,乙种群属于稳定型。
答案:(1)144 高 (2)8/9(或32/36) (3)乙 稳定 甲 增长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
A.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
B.现有人口的密度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人口男女性比率
解析:应根据种群年龄结构类型来预测该种群的未来数量动态的变化趋势。
答案:A
2.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的数量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结构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
解析:该题考查出生率、死亡率对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目的是为了降低人口出生率,达到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
答案:D
3.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结构、性比率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解析:①中全部“牛”及②中全部“鱼”包含许多种牛或鱼,超出“同种生物个体总和”的范畴,因而不属于一个种群;③为单位空间中的“同种生物个体总和”,应属一个种群;④中决定种群密度的应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⑤是正确的。
答案:D
4.2010年年初的严寒天气导致大量动物死亡。下列哪两个因素从根本上决定着动物种群数量的增长(  )
A.出生率和食物供应
B.死亡率和迁出率
C.死亡率和种群占据的地域面积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四个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增长的变量,死亡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下降的变量。迁入率和迁出率不是最本质的,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才是决定种群增长的最重要的参数。食物供应和领域大小不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它们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起作用。
答案:D
5.近十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结构呈增长型 B.性比率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解析:我国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人口的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结果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
答案:C
6.下图是墨西哥和瑞士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比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图可以帮助预测两国未来人口增长趋势
B.人口增长率:墨西哥>瑞士
C.根据该图不能预测两国人口的数量
D.墨西哥国家中,如果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则人口数量将维持稳定
解析:由于人口惯性作用,短期内墨西哥国家人口将先增加然后趋于稳定。
答案:D
7.下图中甲、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甲         乙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增长型和稳定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解析:甲图中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其种群为增长型;乙图中老年个体多于幼年个体,种群应为衰退型。
答案:B
8.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能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其原理是它能(  )
A.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比率
B.抑制害虫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配子的形成
C.杀死幼小害虫个体
D.诱杀害虫的雌性个体,减少排卵
解析:考查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一般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A
9.如图是世界人口数量从公元纪年开始到2010年的变化曲线。在ab段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特点是下图中的(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人口数)(  )
解析:根据人口变化曲线可知,随时间变化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从而可以知道,人口的年龄结构应为增长型,符合该特点的选项应为A,幼年个体数量多,而老年个体数量少。B为衰退型,C、D应归为稳定型。
答案:A
10.在一片约33公顷(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  )
A.略大于165 B.略小于165
C.略大于5 D.略小于5
解析:设种群数量为x,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可知:25/x=5/33,可以计算出x=165。结合题干信息:标志物是一个较重的铁环,标记后会限制动物的正常活动,被捕获的几率会增加,因此算出的值比真实值偏小了,真实值要大于计算结果。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1.我们一般将种群年龄结构划分为如图所示的三种类型:
(1)图中A、B、C依次表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B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________,C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________。
(3)A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B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决定C型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是________。
(4)据统计,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组成在70年代初期年轻个体很多,这相当于________图;而在目前及今后,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将会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趋于________图所示情况,这必须依靠降低________来实现。
解析: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动的关键信息。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1)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2)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老年个体数远多于幼年个体数 (3)越来越大 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出生率和死亡率 (4)A C 出生率
研究学习

探究生物某一生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1.探究某种生理变化是否受某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设置对照,分两种情况讨论分析——是或否。
2.探究某一性状是由外界环境因素还是遗传因素决定——设置对照,分三种情况讨论——只受环境影响、只受遗传控制、二者共同控制。

课外小组同学发现生长在向光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大,叶缘缺刻小,大多数近于全缘(称为阳生叶),而生长在荫蔽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大多数呈锯齿状(称为阴生叶)。他们想进一步探究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蒲公英叶形的影响(提示:切取蒲公英的直根,可进行无性繁殖);于是同学们提出如下三种假设:a.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b.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c.蒲公英的叶形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请分析后回答:
(1)你打算探究的假设是______。(从a、b、c项中选择)
(2)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该假设成立,那么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a、b、c项中选择一项 (2)取向阳处的蒲公英的直根随机平分为A、B两组,分别在向阳处和荫蔽处种植。另取荫蔽处的蒲公英直根随机平分为C、D两组,分别种植在向阳处和荫蔽处,待直根长出叶片后,观察叶形
(3)(a.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A、C两组均长出阳生叶,B、D两组均长出阴生叶。(b.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结果:A、B两组均长出阳生叶,C、D两组均长出阴生叶。(c.蒲公英的叶形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结果:A组长出阳生叶,D组长出阴生叶,B、C两组叶形介于阳生叶和阴生叶之间(从上面三种情况中任选一种,但要求与假设相符合)
课件30张PPT。第四章 种 群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定空间和时间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 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出生个体 死亡个体 性成熟早晚、每次产仔数 每年生殖次数 出生率 死亡率 年龄组 增长型、稳定型 种群未来数量动态 两性 2.性比率 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 面积 标志重捕法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解析:根据题意,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可使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该点在“S”形曲线上的斜率最大,即代表种群增长率最大。它既不代表最大种群数量,也未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答案:B
2.“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下图中的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
解析:在自然界中,种群不能无限地增长,因为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制约因素(捕食、食物供应、传染病流行等)的作用也在增加。所以在自然环境中,所有生物的种群增长是一个“S”形曲线。
答案:A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形曲线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形曲线
解析: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为“S”形曲线,因为自然界中的食物和空间有限,当种群数量增加时,种内斗争会加剧,以该生物为食的生物也会增加,会限制种群数量的进一步增加。
答案:C
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形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形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S”形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形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率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解析:“S”形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种群的增长受自身密度制约,而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加后又逐渐下降的,各阶段都不相同。
答案:B
5.如某一年生植物初始种群有10个个体,每个个体产生10粒可育种子,当年亲本死亡,若按此生育率计算,第五年该种群有多少个个体(  )
A.105 B.104 C.103 D.106
解析:根据公式Nt=N0λt和数学知识,求得该题λ=N1/N0=100/10=10,t=4(第五年该种群的个体数量就是第四年后该种群的个体数),故第五年该种群将有:N4=N0λ4=10×104=105个。
答案:A
6.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形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率逐步降低
解析:由于自然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单位个体的占有量会逐渐减小,环境阻力会变大,使曲线最终呈“S”形。对于环境容纳量K值而言,每增加1个个体,则环境会增加1/K的负担,所以“S”形曲线的增长率会逐渐减小,最后变为零。“S”形曲线是密度制约型曲线,而“J”形则不受密度的影响。“S”形曲线的增长率呈“倒钟型”,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为零。
答案:D
7.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解析:首先注意纵坐标是种群的增长率,而不是种群数量,在增长速率为最大时,数量为K/2(K为种群最大值),因此K值=200×2=400(只)。
答案:D
8.下列不属于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的是(  )
A.温度 B.食物不足
C.湿度 D.领域行为
解析:动物的领域行为属于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形曲线;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数量为______。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______。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______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2时期后,该鱼种群数量变化是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由图形可以看出,t0~t2时间内该种鱼的种群增长为“S”形曲线,t1时种群数量为K/2,此时为捕捞的最佳时期,t2时种群数量为K。
答案:(1)“S” N/2 增长型 (2)t1 在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捕获该鱼获得的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不增加 种内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加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
A.EF段 B.DE段
C.BD段 D.CB段
解析: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的初期,由于生活空间大,生活资源十分丰富,天敌病虫害少,竞争者少等,种群将呈“J”形曲线增长。随着种群加速增长,必然导致种群密度上升,生活空间和食物资源加速减少,种内斗争加剧,从而使种群增长减缓并最终趋向平衡,图中EF段明显减缓,并趋向停止,表明在此段内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答案:A
2.下图中的a和S分别表示在理想状态下和在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表示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990年紫茎泽兰(一种毒草)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形
B.对农作物合理密植后,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
C.一个呈“S”形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形增长
解析:紫茎泽兰进入我国四川地区是一种生态入侵现象,其增长曲线为“J”形曲线。但并不是所有生物进入某一新环境后都会呈“J”形曲线,因为还必须满足条件适宜、无天敌等因素。对于农作物种植强调合理密植,最大种植量应为K值。
答案:D
4.如果一个种群的增长率为0,以下哪种情况会出现(  )
A.种群增加,并出现激烈的食物和栖息地的斗争
B.种群增加,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
C.种群会因为有毒废物的沉积而减少
D.种群接近载荷能力
解析: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此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不会再继续增加,达到K值后,即接近载荷能力。
答案:D
5.在种群“S”形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  )
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解析:题干意义在于环境的最大承载量,可因不同物种而异,也可因环境变化而改变,题中要求能使物种K值增加。地面进行硬化的家鼠由于生存空间和食物减少,K值下降;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产卵容易成活,出生率高,K值增大;旅鼠由于捕食者增加K值下降;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由于食物不足K值下降。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6.下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请回答:
(1)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______形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是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率最快的一点是______。
(3)影响该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第______年后开始的。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______。
(5)你认为种群增长速度在一段时间之后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该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在有限的环境中,种群一般都是“S”形增长。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的数量将停止增长,或在最大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该动物种群在该环境条件下的最大值是图示曲线上的d点。该动物种群增长率最快的一点就是曲线上斜率最大的一点b。准确分析种群增长曲线上每一点表示的含义是做此题的关键。曲线上每一点所表示的是在该时间种群数量的相对值,每一点的斜率表示种群在该时间的增长率。
答案:(1)“S” d (2)b (3)6 (4)b (5)食物充足,没有天敌 (6)食物减少,天敌增加,种内斗争等
研究学习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1.样方法
(1)概念: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具体步骤: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必须选择一个该种群分布较均匀的地块,使其具有良好的代表性;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④计算:取各样方平均数。
(3)适用范围: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及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蚯蚓、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等。
2.常见三种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及计算
种群密度
取样调查
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
植物种群密度
样方法
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动物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
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志数M=再次捕获个数n/重捕的标志个数m
微生物种群密度
显微计数法
1 mL菌液的总菌数=(A/5)×25×10 000B=50 000A×B
A:5个中格总菌数,B:稀释倍数(25×16规格)
测细胞法
视野中菌数/视野中红细胞数=总菌数/已知红细胞数

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不一定需要(  )
A.随机取样 B.样方面积为1 m2
C.样本数量足够大 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取样调查中的取样问题。随机取样,就是使所有的样本都有被抽取的可能性。抽样样本数量越大,估计值越接近总体真实值。种群密度调查还要求调查期内没有大量的迁入与迁出和出生与死亡。样方面积和大小与研究对象的分布和大小有关。本题调查的是木本植物,而不是草本植物,因此,样方面积不一定非要1 m2。
答案:B
课件51张PPT。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方式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水葫芦疯长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动态变化 血细胞计数板 比浊计 浑浊度 兼性厌氧 二氧化碳 水 二氧化碳和酒精 种群的增长曲线 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加大 越快 强大 J 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 S 环境容纳量(K) 加速 K值 K值上下 3.“J”形曲线和“S”形曲线的比较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动态 时间而变化 出生率和死亡率 环境条件 周期性波动和非周期性波动 气候 食物、捕食 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 2.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训练落实篇
第四章 种群 本章测试1(浙科版必修3)  
一、选择题(共60分)
1.下列环境中的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公园中的花卉 B.一个牧场里的家畜
C.一条河里的鱼 D.一个蜂巢里的蜂
解析:种群是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群落(下一章将会详细介绍)则是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范围比前者大,属于较高的结构层次。选项A、B、C所指的生物因为都涉及不同种生物,因此不属于单一的种群。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选项A、B、C所指的生物也不属于群落,因为所指的生物仅是一定区域内的部分生物。
答案:D
2.如图中,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中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  )
A.乙、甲、丁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丁、乙、丙
解析:小球藻分裂繁殖速度快,生长环境良好,说明资源充足,所以呈“J”形曲线增长;鸡每天产一枚蛋,所以随时间的增加,蛋数量增长如甲;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受到遗传因素的控制,所以长高到一定程度不再长高,因而呈“S”形曲线。
答案:C
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性
B.种群密度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C.种群是物种进化的单位
D.种群密度由自然因素决定,与人为因素无关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种群的自然属性及其影响因素。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性,每个种群均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域,均由一些年幼的个体、成年个体和年老的个体组成。种群具有数量特征,对这种变动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而使其出生率与死亡率发生改变的不仅有各种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也越来越明显地起干预作用,同时种群是自然界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D
4.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出生率是会发生变化的
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
C.预测将来种群数量变化主要看性比率
D.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解析:预测将来种群发展趋势是依靠年龄结构。
答案:C
5.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④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比率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⑦
C.②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
解析:牛不是一个物种,是泛指,所以内蒙古草原上的牛并非一个种群,所以①错;竞争指的是不同物种间争夺生活资源和空间等,在种群内的争夺食物属于种内斗争,所以③错。
答案:D
6.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形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解析: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通常是有限的,由于生存空间、食物、天敌等的影响,种群的增长曲线最终都呈“S”形。在种群数量低时,生存空间、食物等比较充足,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渐增大,在K/2时,增长速度达到最大值;以后由于天敌增多,生存空间、食物因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变得缺乏,增长速度逐步降低,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度为零。
答案:D
7.决定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  )
①出生率、死亡率 ②年龄结构和性比率 ③出生数量和死亡数量 ④迁出和迁入数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直接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另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结构对未来的种群密度有预测作用,性比率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出生数量大,并不意味着出生率大。
答案:D
8.在什么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指数增长(  )
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当开始环境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C.只有当捕猎者不存在时
D.只有在实验室中
解析: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像数学曲线那么标准,大部分是“J”形或“S”形曲线的中间类型,只有在实验室的理想条件下,才会出现指数增长曲线。
答案:D
9.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一定地区内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B.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
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解析: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某种群个体数目的多少。池塘内的鲢鱼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生活在一定的水层,因此应测量单位面积而不是单位体积;“乔木”和“鱼”并不是种群概念。
答案:A
10.假如某一种群死亡率越大,那么这一种群(  )
A.处于下降时期 B.天敌多,本身不适应环境
C.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D.不足以作为判断
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比率、年龄结构等都可能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所以种群数量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死亡率较大,如果出生率更大,种群数量会增加,如果出生率很小,则种群的数量将下降。所以单独说种群的死亡率比较大不能够判断种群的数量如何变化。
答案:D
11.下列各种因素中,哪些对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与种群密度大小有关(  )
A.旅鼠对草原植被的破坏 B.暴雨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C.气温的影响 D.台风的影响
解析:当某种因素对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入率、迁出率所造成的影响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时,应属密度制约因素。而与被影响的种群密度大小无关时,应属非密度制约因素。上述选项中,旅鼠对草原植被的破坏作用应与草原植被密度有直接关系,因为,当草原植被被旅鼠破坏,密度大量减小时,旅鼠必因食物不足大量死亡,从而减弱对草原的破坏作用。而当草原植被得以恢复后,旅鼠又会因食物丰盛大量繁殖,再次加强对草原植被的破坏……如此循环下去。B、C、D三项中,暴雨、气温、台风等对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与被影响者的密度无关,因而应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A
1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形增长叙述错误的是(  )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D.K值是固定的
解析:生物学的许多知识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的形式表达,常见的是曲线、表格和公式,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理解生物学知识,有利于灵活掌握知识内部的含义。种群的“S”形增长过程中,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K值。“J”形增长是理想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没有K值。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20分)下图表示不同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________点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将酵母菌菌种培养在盛有无菌马铃薯培养液的固定容器中,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利用血球计数板(2 mm×2 mm)、滴管、显微镜等器具,测定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d 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否,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2)b 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3)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
(4)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在盖有盖玻片的血球计数板上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放在显微镜下分别计数几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的数量并算出一个方格的平均值;以此为依据,估算容器的酵母菌总数
14.(20分)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记作[a]),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记作[b]),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记作[c])。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只。
A. 30 B. 32 C. 64 D. 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多选)____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若某种群有成鼠a只(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只雌鼠一生产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生产的子代数量为________。
A.a×8n-1只 B.a×8n+1只
C.a×8n只 D.a×8n-2只
(4)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只,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的关系,应为图丙中的曲线______。
解析:该题以草原田鼠为例,考查有关种群的一系列知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对种群进行分析的原理和方法。(1)根据计算公式N∶[a]=[b]∶[c]可得出该地区田鼠个体总数。(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的个体数量,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调查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或死亡。(4)在大小一定的空间区域内饲养成鼠,开始时由于食物和空间等条件优越,鼠种群表现出增长,当达到一定的数量后,由于条件的限制,鼠的数量不再继续增加,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答案:(1)D (2)B、C (3)C (4)C

第四章 种群 本章测试2(浙科版必修3)   
一、选择题(共60分)
1.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解析:根据标志重捕法中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N===306,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所以B错。
答案:B
2.在对某动物跟踪研究中发现,该动物性成熟时间明显提前,则种群的出生率(  )
A.下降 B.升高
C.动态平衡 D.绝对不变
解析:性成熟时间提前,相当于处于生殖期的个体数目增多,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会增多。
答案:B
3.某研究员在一个鲑鱼养殖场中进行了一项密度实验。如图所示为初始密度和最终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图。最终密度的测定是在鱼池中鲑鱼产生新一代鱼之前完成的,即当密度较高时,最终密度不再依初始密度而变化(注:密度制约死亡率是指死亡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密度制约出生率是指出生率随密度增加而下降)。该现象说明了(  )
A.鱼池中代谢废物的积累增多
B.密度制约死亡率刚好补偿出生率
C.密度制约出生率刚好补偿死亡率
D.密度制约死亡率过度补偿出生率
解析:由图可知,随时间推移,最终鲑鱼密度与初始密度比值在1.0左右,所以密度制约死亡率刚好补偿出生率,选B。
答案:B
4.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形增长
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上升;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是下降的,但是死亡率是否下降,表中数据不能反映出来;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形增长。
答案:C
5.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一般呈现出“S”形曲线的走势,在此增长趋势中(  )
A.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无关
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C.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
D.同一种群的K值始终保持固定
解析:种群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影响,密度增加到一定数值时,会抑制增长速率;由于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因此同一种群的K值会在不同的时间内发生变化。
答案:C
6.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分钟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A.m·2t B.m·220
C.m·2t/20 D.m·23t
解析: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增长。由于该细菌每20分钟就分裂繁殖一代,则t h后,繁殖3t代,故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m·23t。
答案:D
7.某海滩黄泥螺种群现存量约3 000吨。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300吨,为充分利用黄泥螺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黄泥螺的量为(  )
A.3 000吨 B.1 650吨
C.1 500吨 D.不超过300吨
解析:对于一个种群来说,每年的最大捕获量不应超过其每年的净增长量,如果超过其增长量,会导致种群数量连年下降,引起生物资源的枯竭,不利于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答案:D
8.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蝗虫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为32.5 ℃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窄
B.温度为35 ℃时,相对湿度90%更有利于蝗虫的生存
C.在一定范围内,蝗虫生活的最适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D.温度与湿度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效果相同
解析:根据曲线可知,温度为32.5 ℃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广,因为蝗虫数量可一直保持较多;温度为35 ℃时,相对湿度95%更有利于蝗虫的生存;温度与湿度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温度主要影响蝗虫体内酶的活性,而湿度主要影响蝗虫的产卵等生命活动。
答案:C
9.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下列选项与之无关的是(  )
A.种群处于下降期 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
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D.群落结构太复杂
解析: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种群的数量也就不断地减少,因此种群处于下降期。种群密度变小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性比率失调、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迁入小于迁出,而群落的结构越复杂,种群的数量越不容易变动。所以答案选D。
答案:D
10.下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比率失调
B.BC段兔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CD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
D.DE段兔群的增长率几乎为0
解析:此曲线其实是一条“S”形曲线,AB段兔群数量较少是因为野兔还没有适应该草原的环境,性比率并没有失调;BC段兔群数量迅速增多,为增长型种群;CD段兔群数量增长减慢,是因为兔群内对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源等的争夺,而使得生存斗争加剧;DE段兔群数量已经达到了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增长率几乎为0。
答案:A
11.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速率
解析:BC段种群增长率虽然下降,但个体数量却在增加,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B
12.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种个体的平均增长量和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当种群密度很小时,由于营养充足,条件适宜,种内斗争较弱,所以个体平均增长量在不断增长;但当种群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个体因食物和空间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个体平均增长量下降。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0分)科学家观察某种鸟的种群变化情况时发现,在繁殖季节有的雄鸟能够吸引多达6只雌鸟来到它的领地筑巢,有的雄鸟却“魅力不足”,其领地中鸟巢的数量很少甚至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的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将________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用黏合剂黏在__________组雄鸟的尾羽上。对________组雄鸟的尾羽未作任何处理,使其作为对照。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
(2)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寄生在这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进而使种群数量下降,这种数量变化的因素属于________性调节因素。
解析:(1)图中的C组鸟尾羽最长、A组的最短,据此可知将剪下的A组雄鸟的尾羽黏在C组雄鸟的尾羽上,而B组不作处理。(2)图中的实验结果是每只雄鸟的平均巢数是A组少于B组少于C组,表明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3)内源性调节因素是该种群个体的自身行为调节或内分泌活动的调节,羽虱是其他的物种对其数量的影响,属于外源性调节因素。
答案:(1)A C B
(2)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3)外源
14.(8分)如图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处于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内生物个体的增长如曲线______所示。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的个体数量的增长如曲线______所示。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主要是种群特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当种群处于没有环境压力的理想状态下时,其个体数量增长呈几何增长趋势,如A曲线所示。
(2)但是在自然界,由于食物、空间等条件是有限的,加上天敌的存在,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必将加剧,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当种群数量达到生存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会停止增长,有时会保持相对稳定,如曲线C所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年龄结构、性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答案:(1)A (2)C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生物个体数量 (3)年龄结构、性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15.(16分)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环颈雉引入该岛后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1) 1937~1940年,环颈雉的增长曲线相当于______形,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颈雉在该岛的最终增长曲线为______形,这种数量增长方式实现的原因为:从种内关系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种间关系看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个岛屿中,环颈雉种群数量的K值是______。
解析:当环颈雉最初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时,环颈雉的空间和食物条件充裕,气候适宜,也没有敌害,故环颈雉的种群数量增长很快。1937~1940年间,其增长曲线相当于“J”形曲线。在1940年以后,随着环颈雉种群密度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加剧,天敌也会增加,致使环颈雉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使种群数量的最终增长率下降。环颈雉引入该岛后,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最终为“S”形。从图中可以看出,环颈雉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即2 500只。
答案:(1)“J” 最初引入环颈雉时,岛屿上生存空间大,食物充裕,气候适宜,敌害很少 (2)“S” 种内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加 (3) 2 500只
16.(6分)红豆杉是我国珍贵的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20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______。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等级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高度(cm)
h≤10
1030100h>300
数量(株)
120
62
32
16
6
根据表中数据,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2)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
(3)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 ______关系。
解析:(1)植物种群密度调查采用样方法,柱形图的画法与坐标图类似,从柱形图可分析,植株处于a级(幼年个体)的最多,a~e(幼年→老年)呈递减关系,属于增长型的年龄结构,鸟类吞食红豆杉种子的假种皮,同时为红豆杉传播种子,所以属于捕食和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1)样方法 柱形图见下图
(2)增长型 (3)捕食和互利共生
课件18张PPT。章 末 整 合 种群特征及相关问题 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数量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