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14-15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 课件+同步精练+章末整合+本章测试:第五章 群落(9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设计】14-15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 课件+同步精练+章末整合+本章测试:第五章 群落(9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11-30 22:09:23

文档简介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
D.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解析: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生物种类的分布往往也有差异。动物的生存直接或间接依赖于植物,所以,动物也具有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的特征。
答案:D
2.在“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哪一种生物最可能发展为优势物种(  )
A.鱼类 B.原生动物
C.藻类 D.腔肠动物
解析:“富营养化”的水体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答案:C
3.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D.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全部生物
解析:在该题的四个选项中,A、B、C三个选项虽然包括的生物种类依次增多,但最终也没有包括全部生物。因此,都不属于生物群落(其中C项虽然提到了大型真菌,但还有小型真菌以及其他微生物没有提及)。
答案:D
4.某片成熟竹林里竹子长势整齐,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可以说这个群落在垂直结构上(  )
A.无分层现象 B.有分层现象
C.无其他生物 D.分层未开始
解析:在成熟的竹林还有其他的植物和动物,应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B
5.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同时,森林中在被树冠遮住的地方,有人参、三七等植物生存。而在树冠的间隙有草丛,这些现象表明群落具有(  )
A.物种组成的多样性 B.群落中具有优势种
C.时间结构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解析: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在森林里,植物自上而下的分层现象属于垂直结构。在地面透光度不同的地区,植物种类有所区别,这种现象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水平结构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本题通过实例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本题与群落的时间结构无关。
答案:D
6.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D.M、N将呈现“J”形增长
解析:从题图中可知,M、N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因此两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之间也存在竞争,竞争生存空间等,当b越大,生物M的取食范围越大,其适应环境能力越强;当d答案:C
7.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B.一片竹林中竹子的高矮不同
C.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表层
D.森林中树木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解析: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是指生物群落的不同种群之间,而不是同一种群,A、B都是一个种群,D项是指水平结构。
答案:C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B.在温带地区群落的时间结构与温度有关
C.热带雨林在一年四季中的季相相差很大
D.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与昆虫等传粉动物有关
解析: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在温带地区,群落的时间结构主要与温度变化有关。而在热带地区,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不大,因此季相变化不大。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也决定于植物与传粉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9.下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________状况。
(2)图中纵轴表示该群落的________结构,且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非生物因素中________的影响。
(3)图中横轴表示该群落的________结构,表明由于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________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4)试推断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群落中物种数会________,从热带雨林到苔原地带物种数目会________。
(5)由以上分析说明,不同群落的________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
解析:(1)此图表示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反映了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2)图中纵坐标表示该群落的垂直结构,且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3)图中横轴表示该群落的水平结构,表明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答案:(1)分布
(2)垂直 分层 温度
(3)水平 地形 阳光 水分(湿度) 植物
(4)逐渐减少 逐渐减少
(5)物种数目 物种丰度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图中表示的是植物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决定这种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光照,也与温度、湿度有关。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不同,合理搭配种植,如玉米和大豆的间作套种。但C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
答案:C
2.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D.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菌落
解析:根据定义,群落应是由不同的种群构成的,即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选项A、B、D都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群落,而C项只能称为种群,因为无菌培养基上只有大肠杆菌一种生物。
答案:C
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
B.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共同构成群落
C.群落一般都由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形成的种群构成
D.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都与生态因素密切相关
解析:考查种群和群落两个概念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单位。种群具有的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特征,以及群落具有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与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选项A、B、D叙述均正确。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和动物,还有大量的微生物,所以C项错误。
答案:C
4.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
A.有效地避免竞争
B.合理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D.以上选项均正确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答案:D
5.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解析:草、豆属于竞争关系。其他三项描述的只是一种生物。
答案:B
6.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B.一片草原上所有的动植物及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C.群落的优势种是可以变更的
D.一个群落中的生物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析:群落是一定时间和空间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不包括无机环境。
答案:B
7.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  )
A.群落的组成成分
B.群落中各生物的多少
C.群落中各生物的食性
D.群落中生物的空间配置状况
解析:顾名思义,群落的空间结构指的是群落中的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比如森林里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下图表示从南极(90 °S)经过赤道(0°)到北极(90 °N),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试分析说明:
(1)从极地到热带,物种丰度的变化是________,这表明某个地区群落中物种的多少与________有关。
(2)试推断,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物种丰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解析:从坐标曲线可知,两极物种丰度低,赤道附近物种丰度高。物种丰度与温度、降雨量有密切关系。
答案:(1)逐渐增大 温度
(2)逐渐减小
研究学习
调查类实验规律总结:
1.采用样方法的关键和注意事项
①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识别物种和随机取样。不能正确识别生物的种类,就无法进行取样调查。选取样方时要遵循随机原则。如不遵循随机原则,就会使调查结果大大偏离实际情况,失去调查意义。
②样方的选取
选取样方是采用样方法调查生物种群密度的重要环节,是调查中取得可靠数据的关键因素之一,选取样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常见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b.要选取平坦、开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作为实验地段。
c.样方数目的确定。样方数目的多少应根据调查地段的总体面积而定。总体面积小的,样方数可适当少些;总体面积大的,样方应多些。一般说来,选取的样方越多,求得的种群密度越接近实际值。
d.样方大小的确定。选取的样方大小应视生物类型而定。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植物为1 m2。
e.取样统计时,某种生物不同生长期的个体数都应统计。
③调查结果误差分析
在实际调查中,各调查小组对同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往往有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a.对调查对象识别不准,导致统计时有偏差。
b.选取样方时,样方的数目、大小不统一。
c.选取的地段物种分布差别较大,有的分布均匀,有的分布不均匀。
d.在计数时,对各生长期的个体统计不全。
计数时,若有正好在边界上的个体,只计样方左上方相邻两边上及其顶点的个体。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标志重捕法要点
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前提是,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机会均等。具体过程如下: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对其进行标记并记录个体数(N1)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
③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计数数量(N2)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N0),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
④计算种群密度:利用公式N∶N1=N2∶N0计算出N,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
(2)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3)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图甲        图乙
解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样方法,样方法的关键是取样要保证随机性。种群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存斗争加剧,包括食物、空间不足和天敌增多。在绘图时一定要注意按照要求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由于A点种群数量不为零,所以曲线的起点不能为零。当种群数量为D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环境容纳量),所以D点对应种群数量最大值。
答案:(1)样方 随机取样
(2)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如图(要求:画成“S”形曲线;纵坐标上A点对应起点,D点对应K值)
课件36张PPT。第五章 群 落 第一节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选学)
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选学) 空间 生物种群 结构、种类 种间 环境条件相似 群落结构 分层 动物种类 光的穿透 温度和氧气 水平方向 斑块性和镶嵌性 组成和外貌 物候
基础演练
1.现有两个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种群,其中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乙图表示甲图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甲         乙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解析: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部分重叠时,每个物种都会占有一部分无竞争的生态位,可以实现共存。
答案:C
2.如右图,一棵树上生活着三种不同的鸟,分别为甲、乙、丙,每种鸟在树上生活的高度不同。第四种鸟丁与乙的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若丁从X点处进入该环境后,乙种鸟最可能(  )
A.与丁种鸟和睦相处
B.移到本树的上层或下层,与甲种鸟或丙种鸟共同生活
C.还在原处生活,但食性会发生变化
D.与丁种鸟发生竞争
解析:两种生活习性相似的动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具有相同的生态位,生存竞争会很激烈。
答案:D
3.下列关于群落主要类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种最丰富的群落是热带雨林
B.湿地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
C.占陆地表面积最大的群落是草原
D.生活在气温最低环境的群落是苔原
解析:沙漠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26% ,草原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12% 。
答案:C
4.善于挖洞和具有快速奔跑行为的动物主要分布于(  )
A.热带雨林 B.草原
C.荒漠 D.苔原
解析:草原中的动物主要是啮齿类动物及具有快速奔跑能力的动物。
答案:B
5.绿啄木鸟和椋鸟虽然都生活在地面取食,但前者吃蚂蚁,后者吃昆虫的幼虫,这是通过下列哪一项而避免竞争(  )
A.食物特化 B.空间的垂直分离
C.生态位重叠 D.空间水平分离
解析:虽然两者生活在同一空间,但食物来源不同,这属于食物特化。
答案:A
6.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
B.t1~t2时间内甲、乙种群呈“S”形增长,甲种群从t2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C.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D.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
解析:选项A,开始的时候甲乙两种生物都比较少,所以竞争比较弱,当到达t3时,甲乙两者数量都比较多,竞争加剧,但是随着甲增长速率变为负值,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两者竞争作用变弱。选项B,甲种群数量在t3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减少,甲种群一直都有环境阻力,譬如乙的竞争。选项D,甲种群在t3~t5时间呈衰退型,种群密度逐渐降低,而乙种群种群密度仍然持续增加。
答案:B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图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些物种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或在全球分布的分别是(  )
A.1,2,3 B.5,3,4
C.3,4,2 D.2,1,5
解析:不同种的鱼适应不同的环境,在生物群落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北极海域温度低、盐度大;热带湖泊温度高,盐度小;而全球分布的生物有较强的适应力。据图中分析,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及在全球分布的鱼分别为2、1、5,故为D项。
答案:D
2.下图为某一个足够大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的结构和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的结构比较示意图,对该图的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图中X表示群落的垂直结构,图中Y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
B.该山体的垂直结构和其相应的水平结构具有相似性
C.图X中从上到下、图Y中从左到右构成生物群落结构的种群数目增多
D.影响图X所示结构的因素是温度,影响图Y所示结构的因素是阳光
解析:考查了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态因素对生物分布的影响,也考查了学生识图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该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影响因素不只温度,还有光照、湿度、风力等;从该山体基带到极地即Y中生物的水平结构,影响因素有许多,如阳光、地形起伏、湿度大小、土壤酸碱度等。该山体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具有相似性,X从上到下,Y从左到右群落的丰度均从小到大,即种群数目增多。
答案:D
3.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形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形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解析:从图形中看出,a符合“S”形曲线,其增长到一定阶段,受空间、生活资源及种群本身密度制约,将不再增长;而b和a构成竞争关系,竞争程度应为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动态变化。
答案:C
4.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表:
播种量的比例
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
燕麦
大麦
燕麦
0.2
0.8
42
133
0.4
0.6
81
56
0.6
0.4
98
32
0.8
0.2
105
13
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 的大麦和50% 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  )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 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解析:从表格第一行数据可以看出,当播种的大麦达20% 的时候,收获的种子占了42÷(42+133)×100% =24% ,说明在相同环境中大麦比燕麦优先发展,占了上风。不过第一行数据并不能充分说明这一问题。从第二行数据中则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在温室中,大麦要比燕麦更能适应环境,而燕麦将被逐渐淘汰。所以混合播种50% 的大麦和50% 的燕麦,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大麦将远远多于燕麦。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5.下面是某栎林中的鸟类调查资料,调查数据表示各种鸟类分布的相对密度。请根据调查数据分析说明:
种名
林冠层12 m以上
乔木层5~12 m
灌木层1.2~5 m
草被层0.9~1.2 m
地表层
林鸽
97.7
1.4
0.9


荼腹
49.0
40.0
2.0


青山雀
23.4
41.3
30.6
3.7
1.0
长尾山雀
23.9
39.2
29.1
3.9
1.9
旋山雀
21.2
49.7
17.9
11.2

煤山雀
18.0
43.9
31.0
7.8

沼泽山雀
4.3
30.0
41.9
21.9
1.9
大山雀
6.2
18.5
49.1
25.9
0.3
戴胜
3.4
16.9
55.9
23.8


1.2
4.1
14.7
52.4
27.6
红胸鸲


36.3
40.0
23.7
鹪鹩


12.5
75.0
12.5
(1)该地区栎林中,___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林冠层,_____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乔木层,_____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灌木层,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草被层。
(2)栎林中鸟类的分布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分布有利于减少鸟类之间的________。
(3)鸟类分布的上述特点表明,群落结构具有________的特征。
(4)栎林中鸟类种类众多,为避免生态位重叠,鸟类形成了很多________和________适应生存环境。
(5)栎林中除了鸟类外,还有山毛榉、柳等植物,田鼠、林猫、红狐等动物,据此推断该群落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林鸽和荼腹 青山雀、长尾山雀、旋山雀、煤山雀
 沼泽山雀、大山雀、戴胜 乌、红胸鸲、鹪鹩 (2)食物和栖息环境 竞争 (3)垂直分层 (4)形态 行为 (5)温带落叶阔叶林
研究学习
探究性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1.步骤设计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取材、分组、编号
在这里实验材料包含实验中用到的各种动植物等,取材时应注意数量、生理及发育状况要相同;用具有烧杯、培养皿,饲养动物的容器等。这些材料用具在试题中都会给出,注意要结合实验的目的、原理合理利用。
第二步,相同处理和不同处理
根据实验变量设置对照(注意:单一因素不同;其他因素相同且最适)。
第三步,进一步的相同处理
其他因素相同且在最适的环境下继续培育。
第四步,检测、观察、统计、比较
如果实验现象是隐蔽的,必须找出具体的检测方法,以显现实验结果,便于观察。必须找出具体的观察和记录对象,观察、记录、统计、比较实验数据和现象。
2.预测结果的一般思路:
在进行结果预测时,应讨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根据各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注意:对于验证类实验结果,只能是支持实验目的的一种情况)
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实验材料、用具:
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 mm×2 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酵母菌的显微计数工具及方法:
①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算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d,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形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____,酵母菌呈“S”形增长。
(2)本实验没有另外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________,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原因是_______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设计表格处理实验数据。
(5)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增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是根据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的实验设计。微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研究,是把少量的某种微生物接种到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并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然后定期取样测定培养基里的微生物种群的增长情况。开始时菌体呈“J”形增长,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变化等,菌体呈“S”形增长。注意实验设计必须要有对照实验,如空白对照、条件对照、自身对照等,为了增加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重复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实验结果可通过一定的形式如表格、图形、文字说明等进行处理。
答案:(1)环境中资源和空间逐渐变得有限
(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需要 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增大稀释倍数
(4)见下表
   时间(天)
次数   
1
2
3
4
5
6
7
1
2
3
平均值
(5)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或pH或溶氧量等)的变化关系
课件13张PPT。第三节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选学)
第四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 群落的主要类型 气候、地形 森林 草原、荒漠和苔原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解析:根据发生环境的差异,群落演替可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相比,原生演替经历时间长,速度要缓慢得多。演替若不受外界干扰,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D
2.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祼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解析:由题目可获取的信息有:①演替的结果;②演替为森林应具备的条件。解题时应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再逐项分析即可。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由于受水分的限制不可能演替为树林,B、C、D三项所提到的地区降水较充沛,均有可能演替为树林或森林。
答案:A
3.下列关于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演替是群落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
B.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时,群落的演替就会停止
C.演替过程如果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总趋势是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演替现象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解析: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会出现更为激烈的群落演替。
答案:B
4.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解析:从概念的含义可以知道两种类型的演替结果都是出现新的群落,只是二者的初始条件不同,原生演替的初始条件是没有生物,就连生物痕迹都没有;次生演替的初始条件是有少量的生物或者有生物痕迹。
答案:B
5.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树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解析: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这时原来的群落就被新的群落取代了,这就是群落的演替,这里的代替并不完全是取代,更多的应该理解为优势上的替代,故A错;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树林,但如果气候适宜,弃耕的农田就会演替成树林,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6.关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的演替不是稳态实现的一种形式
B.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
C.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与群落的演替无关
D.无人为干扰的情况下,群落中某种群的基因频率会明显增加
解析:群落的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使一些种群消失,由其他种群占据它们的空间,这便是群落演替。种群基因频率是否会改变,与各种干扰(含人为干扰)有关,但改变的方向却不一定是增加。
答案:B
7.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过去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在50% 以上,现在黄沙满天、水土流失的现状是人类过度破坏群落结构导致群落退化的结果
B.人类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植树等手段加速次生演替的步伐
C.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有利于群落演替的进行
D.在撒哈拉沙漠撒播多种植物的种子可使其向森林群落演替
解析:群落的演替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行的,如果人为因素破坏群落结构而且程度很大时群落就难以恢复,甚至退化,如A选项;另一方面人类也可以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速次生演替的速度,或改变演替的方向,B选项正确;鉴于多年来人类对自然认识不足而对自然进行的疯狂掠夺,最终导致洪灾频繁、风沙肆虐等后果,我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使群落尽快恢复并按自然演替规律进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C项正确;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的演替,但不可能改变演替规律,撒哈拉沙漠属于干旱的荒漠地区,即使有人的作用也难演替成森林群落。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特别节目《望长城》中,提及我国西部的“楼兰国”。楼兰在西汉时期曾经森林茂密,生态优越,人丁兴旺,草原上生存着兔、蛇、鼠、狐、鹰等动物,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森林砍伐、植被破坏)致使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现今该地区已成为一片沙漠。据此回答问题。
(1)导致草原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退耕还林、还草”的目的是为了处理好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走________的道路。
(3)为什么楼兰没有按次生演替的方向重新形成原来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森林在环境保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外,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方面作用也非常大。次生演替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能演替为森林,但在干旱的荒漠地区,或许就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答案:(1)植被破坏、过度放牧
(2)经济发展 人口 资源 环境 可持续发展
(3)次生演替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演变为森林,但在干旱的荒漠地区,或许就只能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因此楼兰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森林面貌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群落演替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B.草原的放牧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
解析: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是从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演替而成的,这一阶段湖底有机物的积聚,主要靠浮游有机体的死亡残体,以及湖岸雨水冲刷所带来的矿质微粒,天长日久,湖底逐渐提高,湖底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属于原生演替。B、C、D三项原有的土壤条件并没有被破坏,属次生演替。
答案:A
2.在西部大开发中,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  )
A.原生演替
B.先是原生演替,后是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是原生演替
解析:草原的放牧演替、农田弃耕及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都是在次生裸地上进行的次生演替。
答案:C
3.有关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原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原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原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解析: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时间短。
答案:C
4.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解析:群落演替过程是群落内部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都在发生变化,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改变环境,被改变的环境反过来影响生物的变化,因此有些生物种类可能灭绝,但从总体趋势来说,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种间关系也会越来越复杂。
答案:D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植物繁殖体的传播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
B.群落演替的动力是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C.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
D.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因而外部条件的改变不会引发群落演替
解析: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生物内部的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的环境因素出现大的变动,如气候、洪水、干旱等,也常成为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
答案:D
6.大自然的生物群落演替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不可能的是(  )
A.加速 B.延缓和破坏
C.改变方向 D.无任何影响
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类的活动能加速群落的演替,也可能延缓或破坏群落的演替,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等,如过度地砍伐森林。
答案:D
7.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解析:在森林被破坏后,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从杂草到白桦林及针叶林,该现象为群落的次生演替。
答案:C
8.下列关于演替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群落也像群落中的个体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到死亡的过程
B.原生演替一般都比次生演替进行得快
C.促使植物群落发生演替的动力因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D.地衣、苔藓被称为先驱物种,是原生演替中出现的第一批物种
解析: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是从无到有再到发展繁荣,时间较长,所以演替进行的慢。群落演替主要受内因决定,外因也影响演替。地衣、苔藓被称为先驱物种,属于原生演替中出现的第一批物种。
答案:B
9.在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不会发生(  )
A.地衣使土壤有机物增多
B.有机物越丰富,土壤透气性越差
C.微生物随有机物增加而增加
D.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草本植物
解析:地衣阶段中的地衣使土壤有机物逐渐增多;微生物大多数为异养,有机物越多,微生物越多;灌木会代替草本植物的优势而发展为灌木阶段;不考虑其他因素,有机物越丰富,透气性越好。
答案:B
10.人类的哪些活动不利于生物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
A.在沙漠边缘种树、种草
B.围湖造田
C.我国西部地区山坡上退耕还林、还草
D.森林的适度砍伐
解析: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面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_。
A.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答案:(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有机酸 土壤 (3)草本植物阶段 (4)苔藓阶段 苔藓阶段 (5)A B
研究学习
验证性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1.验证性实验
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
2.实验设计一般步骤
(1)了解实验目的:认真读题,弄清该题要验证的是什么样的生物学事实。即明确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一般在题干中有“验证……”、“证明……”等字样。有些实验需要对其去粗取精,提炼要点。
(2)明确实验原理:就是完成该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就需要分析实验中所涉及的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中的知识、方法,以及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另外提供的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也应考虑在内。原理一般是高中生物教材上的有关理论知识,分析该实验考的是哪部分知识,联想该部分知识结构,用有关的生物学原理解释清楚实验。
(3)写出实验操作过程:
A.选材:选材应保持条件相同(如: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
B.编组标号:研究对象、器皿等要编组标号,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
C.实验处理: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施加单一变量;除实验变量外,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培养、饲养等条件应相同,即控制无关变量;
D.培养(或饲养)、观察、记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
E.实验结果分析或者预测实验现象:“验证性”的实验,要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得出应有的实验结果和推出相应的结论(此时一般只有一个结果和相应的结论,且结论与实验目的相对应)。如“验证……”、“证明……”都可预测到与实验目的一致的结果;
F.实验结论:通过现象、结果的分析,概括出规律性的结论,结论一般就是实验的目的。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别种植大麦与狗尾草,它们都生长良好,把二者的种子混匀后播种,则大麦正常生长,狗尾草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矮小)。
(1)为了验证大麦的生长对狗尾草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请根据所给材料器具,在给出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并预期实验结果。
材料器具:大麦种子,狗尾草,50(cm)×50(cm)×10(cm)的栽种盒,剪刀,洒水壶,天平,直尺等。
方法步骤:
第一步:选取A、B、C三个栽种盒,在栽种土壤表面画5(cm)×5(cm)的小方格,每小方格中心放一粒大麦或狗尾草种子,三个栽种盒的播种方式依次为:
A:只种狗尾草种子
B:只种大麦种子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洒上少许泥土覆盖种子,用洒水壶浇水,把三个栽种盒放在20 ℃左右环境中培养2~4周,每天均保持足够时间的________。
第三步:每天观察记录,统计盒内植株的地上枝平均干重、________等数量特征,比较三个栽种盒的植物特征差异。
结果预期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进一步证实大麦分泌物具有抑制狗尾草生长的作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完全培养液(甲)、培养过大麦的营养液(乙)进行了以下实验:把长势相同的狗尾草幼苗分为A、B两组,A组用甲液培养,B组用乙液培养,实验容器符合要求,实验过程中的A、B两组均通入空气。一段时间后,B组狗尾草长势明显不如A组。该组同学由此得出结论:大麦根部分泌物会抑制狗尾草的生长。然而,该实验尚不足以得出上述结论,请你提出正确的实验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启示我们,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必须遵循________原则,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验证性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法以及对实验结果与结论的预测。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根据本题的实验目的,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实验过程中应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在同一栽种盒中同时种植大麦种子和狗尾草种子,对照组有两组,一组种植大麦种子,另一组种植狗尾草种子;两组实验过程中注意单一变量的控制,即栽种盒中只有种植的种子这一实验变量不同,其余的无关变量(如种子的播种量、温度等)一定要相同。注意“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区别。
答案:(1)第一步:C:大麦种子和狗尾草种子间行种植 第二步:光照 第三步:平均株高(或平均叶长) 结果预期和结论:C盒中的狗尾草生长情况明显比A盒中的差;大麦的生长对狗尾草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把长势相同的狗尾草等量分为A、B两组,均用甲液培养;过一段时间后,向A、B两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等量蒸馏水、乙液,观察并记录狗尾草的生长情况(培养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培养过程均通入空气)
(3)单一变量
课件28张PPT。第五节 群落演替 白居易 群落演替的概念及类型 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 时间比较长 被毁灭群落基质 时间比较短 尝试解答:________ 顶极群落 平衡状态 最复杂 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
第五章 群落 本章测试1(浙科版必修3)   
一、选择题(共60分)
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年龄结构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度的常用方法
解析:自然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生存环境有所好转,人类对其影响将大大减小,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将会增加。人工群落是人工建立的,其物种的选择和配置都是按人的意志来进行的,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都置于人为调控之下。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用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不是用来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度的方法。
答案:D
2.法国培育出一个西瓜新品种,这种西瓜的种子发芽后,子叶表面和幼茎周围分泌出一种液体,只要蚜虫一触及便会死亡。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
A.种内互助 B.种间互助
C.竞争 D.种间斗争
解析:考查生物因素中的种间关系中的种间斗争。西瓜和蚜虫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一种生物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其他物种消灭,另一种生物为了生存而取得食物,两种生物之间发生斗争。
答案:D
3.某种乔木生于密林中比生于疏林中长得更高更直,这主要是哪种生态因素在起主导作用(  )
A.空气 B.温度
C.水分 D.光照
解析:密林中的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其中的乔木会出现对光照的竞争,表现出向光生长的特性,以获得更多的光照,因而长得高且直。
答案:D
4.下列研究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梧桐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解析: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等。A项是种群水平所研究的问题,在种群水平上主要研究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等问题。
答案:A
5.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干涸池塘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解析: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首先池塘要干涸,之后很快要长满杂草,几年之后一些灌木便会生长起来,并成为灌木丛,再经过一段时间,乔木开始出现。
答案:D
6.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
A.细菌和真菌 B.所有植物
C.所有动物 D.落叶和土壤
解析:群落应包括一个区域内的所有生物,D项落叶和土壤属非生物因素,故不属于群落。
答案:D
7.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是(  )
A.人类活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
B.人类活动会减缓演替的进行
C.人类活动会使演替偏离其自然的方向
D.人类活动会降低群落的丰度
解析:在自然状态下,群落的演替会沿着自身的规律,在外界环境的变化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而如果有人的干预则会加速或者减缓演替的速度,当然对于群落的丰度的影响也应该是两方面的。
答案:C
8.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上到下的顺序是(  )
①乔木层 ②灌木层 ③草本层 ④地表层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解析:森林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受阳光影响的,依据高度从上而下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地表植物。
答案:A
9.一座高山上的哪些成分可以构成生物群落(  )
A.全部马尾松
B.全部鸟类
C.全部生物
D.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
解析: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相互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这里,群落囊括了“各种生物”——动物、植物及微生物。而选项D中“无机环境”不属于生物成分,因而不属于群落。
答案:C
10.长白山植物的垂直分布与海洋藻类的垂直分布分别受什么因素的控制(  )
A.海拔高度与海水浓度
B.温度与光照
C.均为CO2的浓度
D.均为光照
解析: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受温度的影响,海洋中藻类的类型(垂直分布)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答案:B
11.生物适应并改变环境,减少温度、光、水分及其他理化因子的限制作用,这种补偿作用主要存在于哪个生态层次(  )
A.个体 B.种群
C.生物群落 D.生态位
解析:群落是由许多具有复杂种间关系的生物种群的有机组合,在群落内的各个种群都占据一个特定的生态位,该种群在这个生态位上,阳光、温度、水分和其他理化因子最适宜,但离开了这个群落就不具备这些条件了。生物适应并改变环境,减少阳光、温度、水分和其他理化因子的限制作用,必须到群落这个生态层次中寻找一个恰当的生态位,以满足其种群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答案:C
12.植物群落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海拔高度上升时温度下降
B.空气逐渐稀薄
C.阳光照射到山坡的角度变小
D.高处云量增大
解析:对植物群落来说,随海拔高度上升,气温下降,一般来说,海拔每上升1 000米,温度平均下降6 ℃,而温度是影响群落变化的很重要的因素,故随温度的下降,植物群落会发生变化。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20分)下图为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据图回答:
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
(1)夏天,一个层次性较好的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层。
(2)浮游植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在________,动植物遗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________ 。
(3)在冬、夏等不同季节,群落垂直结构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所特有的动植物种类,生物的分布和活动性在很大程度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垂直分布决定的。这些生态因子在垂直分布上的层次越多,水生群落所包含的________也就越多。
解析:本题结合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考查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回答本题时要弄清楚群落有分层现象的原因。
答案:(1)表水层 斜温层 静水层 底泥层 (2)表水层 底泥层 (3)光 温度 含氧量 生物种类
14.(20分)下图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
甲         乙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甲图中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科研人员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取样法,进行抽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结构。
(3)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对研究目的或内容的简洁叙述即研究的课题名称,从图示的横纵轴的含义看,本研究课题研究的是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调查方法显然是样方法。②从曲线的走势看,当样方面积较小时,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随后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物种数达到最多的最小样方面积是调查的最好样方面积,这样既可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量。③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应该是各样方密度的平均值。(2)决定森林生物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这种现象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3)可以从垂直结构方向和水平结构方向两个角度考虑。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即可)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 ③(n1+n2+n3)/(3S0) (2)光 垂直
(3)①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从垂直结构方向考虑) ②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从水平结构方向考虑)

第五章 群落 本章测试2(浙科版必修3)   
一、选择题(共60分)
1.根据森林层次和各层枝叶茂盛度来预测鸟类多样性是有可能的,对于鸟类生活,植被的哪一特点比物种组成更为重要(  )
A.面积大小 B.分层结构
C.是否落叶 D.阔叶与针叶
解析:不同鸟类在不同的森林层次中生活,要通过森林各层情况来预测鸟类的多样性,只要看森林的分层结构就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答案:B
2.非洲犀牛背上常有犀牛鸟停落,犀牛鸟停落后啄食犀牛背上的昆虫,昆虫与犀牛、犀牛鸟与昆虫、犀牛鸟与犀牛之间的关系依次属于(  )
A.捕食、捕食、共生 B.寄生、捕食、共生
C.寄生、捕食、种间互助 D.寄生、竞争、竞争
解析:昆虫寄居在犀牛背上,并从犀牛身上吸取营养,所以属于寄生关系;犀牛鸟啄食昆虫,显然是捕食关系;犀牛鸟在犀牛背上啄食昆虫,犀牛鸟和犀牛之间是彼此有利的,但我们很容易想到,两者分开后,是都能独立生存的,所以它们是种间互助,不是共生。
答案:C
3.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往往会降低猎物的种群数量,使猎物变少,因此移出捕食者会使猎物的数量增加,而增加物种存活的机会。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捕食者若被移除,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反而会降低。下列哪种捕食者若被移除,可能造成当地物种多样性降低(  )
A.会捕食其他捕食者的捕食者
B.会捕食属于竞争优势猎物的捕食者
C.会捕食属于竞争弱势猎物的捕食者
D.食性专一的捕食者
解析:捕食者捕食竞争中的优势种会增加物种多样性,而捕食竞争中的劣势种,则会降低物种多样性。相反移除会捕食属于竞争优势猎物的捕食者会降低物种的多样性,而移除会捕食属于竞争弱势猎物的捕食者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B
4.下列演替过程不属于原生演替的是(  )
A.裸岩上进行的演替
B.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C.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D.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解析:根据两者概念的区别,裸岩上、沙丘上、冰川泥上所进行的演替,都是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而弃耕的农田上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没有被彻底毁灭,土壤里还保留有农作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D
5.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比例如下表: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他
鱼种1
单养
0.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05
0.55
鱼种2
单养
0.43
0.23
0.01
0.33
混养
0.40
0.12
0.04
0.4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②单养时鱼种2多出没在池底 ③混养时两鱼种多出没在池底 ④混养时鱼种1多出没在池底,鱼种2多出没在植丛中 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解析: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由表中信息知道,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混养时鱼种1多出没在池底,鱼种2多出没在植丛中。
答案:A
6.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
动物
类群
样地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有机肥田
10
167
38
3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1
18
32
7
52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同时考查数据处理能力。从表中可以判断: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导致营养结构简单。有机肥田中蜱螨类的密度小于化肥田。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虽大大增加,但这些土壤动物不都是分解者,不能确定有机质减少。
答案:A
7.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概率低
B.大豆与根瘤菌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
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种消失
解析:选项A是正确的,因为种群较大时,种内互助使得鸽群被捕食的概率降低。选项B是属于共生关系。选项C是指种内斗争关系,种内斗争对于整个物种而言是有利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使生存下来的个体有更充分的生活资源。选项D涉及捕食关系,自然界是复杂的,在这种复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捕食关系,还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一般被捕食的一方不会彻底消失。另外,根据生物进化的理论,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物种的存在过程也是生物的进化过程,既是发展的也是稳定的。生存斗争对于各物种都是必需的,因而D选项是错误的。
答案:D
8.下列群落演替实例中,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A.从湖泊到森林
B.从裸岩开始的演替
C.从一具动物尸体开始的演替
D.从荒废农田开始的演替
解析:原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其演替过程: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其演替过程为: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而从一具动物尸体开始的演替是属于异养演替,最早的定居者都是异养生物,开始时可供利用的能量最多,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可供利用的能量逐渐减少,直到消耗殆尽。
答案:D
9.当群落动态系统发育达到成熟时,群落的特征体现在(  )
①总生产量大于群落呼吸量 ②净生产量高 ③物种丰度高
④物种多样性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物种数量增加,密度加大,出现了激烈的种间竞争,经过竞争,获得优势的种从不同角度利用共摊资源,达到相对平衡,发展到顶极群落。在顶极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均匀性最大,因此物种丰度最高,物种多样性最高。在演替过程中,生物数目逐渐增多(其中生产者的数目也增多),因此总生产量逐渐增大,到顶极群落时达到最大。在此过程中,群落呼吸量也逐渐增大,群落在增长过程中早期增长速率较快,后期增长速率逐渐减慢,因此净生产量逐渐减少。当发展到顶极群落时,群落不再增长,此时总生产量等于群落呼吸量,净生产量为零。
答案:C
10.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原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随着时间推移,物种越来越多,A对;原生演替是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而本题是弃耕农田上开始的,应为次生演替,B错;植物的种类增多,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B
11.“绿色沙漠”是指大面积的人工树林,其构成树木种数单一,树龄和高矮接近,十分密集。下列称之为“绿色沙漠”的理由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种树林内地表植被覆盖差,保水能力脆弱
B.该种树林生物多样性水平低
C.该种树林营养循环过程阻断,土壤营养日益匮乏
D.该树林物种单一,缺少虫害,树林生长不受限制
解析:人工树林由于构成树木种数单一,树龄和高矮接近,十分密集,导致其自动调节能力差,更易受病虫害的侵袭而遭到破坏。
答案:D
12.下列关于顶极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受到外力干扰,顶极群落也可能遭到破坏
B.地球上现有的群落大都为顶极群落
C.顶极群落主要由土壤类型决定
D.极端缺水的环境也可能形成顶极群落
解析:地球上现有的群落大都为顶极群落,它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2分)飞蝗大暴发时,会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如图甲),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水量有密切关系(如图乙)。
甲          乙
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
A.共生 B.寄生
C.捕食 D.腐生
(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______。
(3)在干旱的年份,飞蝗发生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由题干可知,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说明真菌、丝虫和蛙是蝗虫的天敌。由体型大小可推知,真菌、丝虫与蝗虫为寄生关系,蛙与蝗虫为捕食关系,这样蝗虫内外受敌,种群数量就受到抑制。由图可知,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产卵量达到最大值,所以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多。而在气候干旱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增大。
答案:(1)B C (2)多 (3)变大。干旱时期,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数量少,会使飞蝗发生量变大。
14.(28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度进行研究。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回答:
(1)提出你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这类调查常采用____________法,而不适用____________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60 W的白炽灯泡,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进行上述问题的探究外,你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土壤中小动物丰度的调查,请你再提出一个要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小组研究的是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度调查研究,由于动物微小,而且又有较强的活动能力,所以既不能用样方法,又不能用标志重捕法,需要使用另外一种种群调查的方法:取样器取样法。采集过程中用热源白炽灯置于诱虫器上方,其原因是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
答案:(1)探究××地区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度
(2)取样器取样 样方法、标志重捕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3)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
(4)××地区不同深度的花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度的调查(或不同时间:如白天或夜晚等合理答案均可)
课件13张PPT。章 末 整 合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